周宣王作為西周第十一代君王,執政長達四十五年。長期以來,周宣王被人們稱為一代中興之主。「聖善周聞曰『宣』」,可見「宣」為一美謚。

從公元前827年到公元前804年,是周宣王執政的前半生,也是他人生最為輝煌的時期。在這二十三年時間內,西周王室在西北和東南戰線上同時發起了兩場規模宏大的戰爭,而且戰果豐富。


在西北戰線,周王室主要是發起了對犬戎的反擊戰。

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前往渭河上游的犬丘(甘肅天水一帶)去討伐西戎。可在公元前822年,犬戎發起反擊,將秦仲殺害!周宣王立刻招來秦仲的五位兒子,增兵七千,支助他們奪回了祖上棲息之地——犬丘。

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御駕親徵,走出涇河流域,前往討伐犬戎,但僅取得小勝。(《兮甲盤銘文》)隨後,犬戎人發起了瘋狂的報復,沿著涇河發動反擊,一路入侵至渭河平原的焦獲(今陝西三原、涇陽一帶),與鎬京已近在咫尺!(《詩經·小雅·六月》)最終,在尹吉甫的指揮下,成功地將犬戎趕回了太原(今寧夏固原一帶)以外!

為扭轉與犬戎作戰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周宣王此後便不斷開闢新戰線、來打擊犬戎。

公元前816年,周王室軍隊沿著北洛河、大致沿著後世「延州道」開闢了一條打擊犬戎的新戰線,取得了殺敵五百、俘敵五十的戰果。(《虢季子白盤》銘文)

此外,《不其簋》銘文記載,周宣王某年九月,伯氏及其下屬不其「宕伐獫狁於高陶」,很可能就是沿著涇河支流馬連河的一次反擊之戰。

整體看來,針對犬戎,周宣王是在四條戰線上發起了反擊:渭河上游的犬丘(甘肅天水一帶)、涇河上游以外的太原地區(寧夏固原一帶)、馬連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後世「延州道」方向)。對付犬戎,周宣王放棄了被動防守策略,而採取了全方位、多空間的持續進攻策略。在周宣王持續多年的打擊之下,涇河流域的治安形勢得到了大大改善。

公元前812年9月,周宣王派大臣克沿著涇河東岸一路順流而上,平安無事地抵達了豳(京師),足見涇河流域的安全局勢大為改觀。


在東南戰線,周宣王也對淮夷發起了致命的一擊。

為徹底解決淮夷威脅,周王室先派出大臣方叔去討伐楚人,以徹底穩固南陽盆地的局勢。公元前823年8月,方叔率領王室大軍沿著漢水南下,徵討楚國,迫使楚人臣服。(《詩經·小雅·采芑》)

徹底控制了南陽盆地之後,周宣王隨即開始實施龐大的征服淮夷計劃。

公元前822年,王室大臣召伯虎率領大軍從漢江流域出發,直抵長江、漢水回合之處,攻打南淮夷,取得大勝;(《詩經·大雅·漢江》)

與此同時,周宣王親自率軍從成周洛邑出發,與大臣程伯休父等人一起,沿著淮河流域攻打徐國,迫使徐國向周王國俯首稱臣;(《詩經·大雅·常武》)

此外,周宣王還派出師袁統帥齊國及其他四支東南部族軍隊、從山東半島南下攻打淮夷,共俘虜了四位淮夷首領,並繳獲了大量戰利品。(《師袁簋》銘文)

從以上可知,周王國軍隊是在大範圍內發起對淮夷的三路夾擊,使得淮夷人失去了戰略機動空間,不得不向周人舉手投降!


在西北和東南兩條戰線上取得了大勝之後,在公元前804年,就是周宣王執政第二十三年,周王室舉行了盛大的「殷見」大典,正式宣佈了周王室的復興。(《文盨》銘文)

所謂「殷」,就是「眾」的意思;「殷見」,就是眾諸侯集體朝見。周宣王能成功地舉辦「殷見」大典,也就意味著天下諸侯的歸附,周王室重新得到了天下諸侯的認可——在經歷了「國人暴動」的被天下人拋棄後,成周「殷見」大典的政治意義自然非同尋常。

這一年,是周王室的巔峯之年。此後,周王室就慢慢地走上了下坡路。

為什麼周宣王會「中興不興」?

很多人以為,周宣王前半生雖然懾服犬戎、征服淮夷,但卻徵戰太多,消耗了太多國力,以致周王室在他執政後半生走向了衰落。如果不是因為前半生徵戰頻繁,周王室原本不會衰落得這麼快。

但實際上,周王室衰落得這麼快,還與周宣王的另一項改革密切相關:「不藉於千畝」改革。「不藉於千畝」改革,就是周宣王放棄周人實施了數百年的「藉田制」,把土地都私有化給善於經營的地主們代為運營、管理,周王室只管秋收時收稅即可。

「不藉於千畝」,為何會造成周王室的衰落?

首先,傳統藉田制下的農民,雖然生活貧窮,但由於藉田制的公社屬性,至少能保證溫飽,社會整體相對公平。藉田制被取消後,農民們不但失去了藉田制下(鄉遂制度所規定)的各項政治權利,生活壓力還越來越大:不但得應付私人地主的肆意剝削,還得應付周王室繁重的徭役。因為土地私有化,造成了西周底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被迅速拉大,社會階層也逐漸固化。所以,到了後來,周王畿內的民眾紛紛逃離,造成了周王畿內人口急劇減少,以致王室大臣都不敢大勢宣揚:「不知百姓之少,卻去大肆統計,就恰恰證實了百姓的減少!」(《國語·周語上》)

其次,取消藉田制,意味著周王室經濟走向了市場化,使得西周社會的中上層也出現了分化:善於經營土地的地主經濟、政治地位越來越高,不善於經營土地的地主們則經濟、政治地位每況愈下。西周中期以來,西周社會上逐漸興起了一個新的階層:依靠經商而崛起的新興私人地主階層。據發掘出來的西周青銅器銘文顯示,很多西周商人依靠經商致富,並因此而買下大量土地躍居上層。(如「裘衛四器」銘文記錄下的裘衛家族發家史)這些商人地主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的最大收益人。他們善於經營,並迅速地打敗了不善於經營的傳統分封地主,成為周宣王時期的新寵。那些在市場經濟競爭失敗的傳統分封地主,只能高歌「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詩經·小雅·黃鳥》),悲哀地離開了周王室,回到故國去了。

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的長期後果:在底層,失去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在中上層,又失去了大多數分封地主的支持。這兩個後果,對周王室纔是最為致命的!所以,到了周宣王中後期,周王室敗戰頻頻;周幽王時期,甚至西申國不惜勾結犬戎與王室對抗,滅了西周!


因此,相比較於周宣王前半生的頻發徵戰,「不藉於千畝」改革對周王室的殺傷力才更為巨大。周宣王的頻繁徵戰,不過是加速了周王室走向沒落的進程。由於「不藉於千畝」改革中出現的種種不足,嚴重動搖了周王室執政的政治基礎,讓周王畿內各階層矛盾嚴重激化,即便是周宣王不大肆征伐,西周也難以再存在一百年。


謝邀。個人認為西周亡國非宣王一人之過,從厲王引發「國人暴動」開始,西周國勢已經衰弱。宣王繼位後,及時任用召穆公,尹吉甫等賢臣輔政使國力得到恢復,但是繼任者幽王是個昏君才導致西周滅國。如題主所問,宣王不對外用兵西周能不能續存?從目前能查到的記載宣王最大規模的用兵就是伐楚時動用了三千乘兵車,據推測出兵三萬六千人。其他征伐西戎,淮夷動用了多少軍隊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這幾次用兵個人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西戎、淮夷就像漢朝的匈奴一樣屢犯西周,宣王勵精圖治國力得到恢復後當然應該對外用兵解決邊患。至於楚國,一直藐視周王室,對楚用兵也起到了震懾其他諸侯的作用。宣王在位期間西周也算是一個盛世,對外戰爭解決了邊患,也使諸侯臣服。因此,個人覺得西周滅國主要是幽王的責任,就像漢武帝也是連年徵戰,但是繼任者昭帝宣帝是明君,以民修養生息,反而使西漢迎來了昭宣中興的盛世,幽王繼位的時候,宣王已經打服了夷戎,對外沒有邊患,如果勵精圖治,與民修養生息西周不見得會滅國,但是幽王自己卻是一個昏君,對內任用奸佞,壓榨百姓,加上關中地震等天災連年才導致西周滅國。


如果周宣王想要西周續命僅靠不隨意征伐是不夠的。

我們先來講講宣王早期為什麼給人復興的感覺。在周宣王早期,西周在政治秩序上基本恢復了穩定。在周宣王之前的厲公引發了國人暴動,西周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共和」。而周宣王即位後對大臣們採取了團結的措施,主動彌合貴族間的矛盾,廣開言路,復興禮樂舊制。此外宣王實行愛民政策,狩獵時不允許踐踏農地,乾旱時主動祈雨,在其統治初期諸侯重新前來朝王,周的統治秩序大有恢復。而在軍事上週宣王早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向西打敗了獫狁,向南震懾楚國使楚國重新朝貢,在東南征服了淮夷,可以說宣王早期周的軍事威名也逐漸恢復。

不過接下來周的真正危機來源於宗法制度的破壞。周宣王因為對魯侯的少子有好感就想扶持魯侯少子為魯侯的接班人。結果在魯侯去世後少子戲即位引髮長子伯御不滿。長子帶兵反叛殺死了少子。周宣王為了彰顯權威帶兵幹預了魯國的王位繼承的鬧劇。結果這就嚴重破壞了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又是西周禮樂制度的核心。因此在魯國繼承戰以後宣王的威望就削弱了,諸侯抗命的現象又出現了。西周的政治大盤出現了裂縫。周宣王最後也是死於政治暗殺。

此後周宣王的軍事又出現了失敗。這些軍事行動應該是題主理解的隨意征伐。確實有些軍事行動是可以避免的。而減少軍事行動確實能減少國庫損耗。但像徵討西申這樣的戰爭還是必須打。因為戎族不會因為你不打他他就不來打你,而周宣王這時本來政治形象就不好,這種衛國戰必須好好解決。

周宣王晚年比起軍事上的屢戰屢敗更加致命的是晚年的周宣王開始因為一些謠言濫殺無辜,逼死賢臣,這進一步加劇了西周惡劣的政治形勢。你又不能打,脾氣還暴躁,還濫殺,手底下誰聽你的啊。

因此總的來說,想要續命周宣王不僅要不隨意征伐,還得在政治上多下點功夫。只靠軍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一百年不好說,延續幾十十年還是有可能的。宣王復興西周,初衷很理想。但是周厲王已經把大西周的根基動搖了,宣王勵精圖治妄想扶正,這已經不是一代天子所能達到的目標。若是幽王能夠繼承宣王的遺志,西周再延續百年應該問題不大。可是恰恰是宣王上有厲王、下有幽王,只能說宣王時運不濟無法昌國。更深一層的說,這是歷史規律,西周已經由盛轉衰的軌跡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說確切點兒,天規如此,西周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個應該有所可能,必競大周的基業在那裡而周宣王又算得個有為之君雖算不得千古一帝但中興之君還算得上的。中國有句話叫量力而行周宣王雖有一定作為但作為他的前幾任君主留下的一副爛攤子如穩紮穩打學學後世的張居正改改革發展發展經濟再慢慢發展內聖外王的霸業鞏固西周的基業維持個數百年還是沒問題的。若學學漢武帝輪臺罪詔亦可。可惜宣王窮兵黔武不知悔改後面又沒有一個可以擔當的接班人所以西周自宣王以後一代不如一代直接加深了西周的滅亡。


這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後代國王的治國理念和施政執行能力。


歷史沒有如果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活不到一百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