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中,黑人题材的电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最佳影片《绿皮书》也是一部为黑人正名的电影。

  因为这个缘故,特意找来了拍摄于1967年的《猜猜谁来吃晚餐》,整个电影对话很满,场面不是太多,但镜头却很流畅,从单人场面到多人场面,各种人物参与的场面都有,对摄影机镜头的调度,如何处置都堪称典范。

  《猜猜谁来吃晚餐》的主题是种族问题,也许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存在着这样的社会问题,但扩展开去,这个种族问题,换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对等于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也不失其值得反思的意义。

  我们看到,《猜猜谁来吃晚餐》为了强化它的主要矛盾,就是种族问题,而弱化了人物的地位问题,在影片中,黑人约翰非常富有成就,出类拔萃,而且还是联和国聘用的雇员,经常有论文发表,在这一点上,电影显然舍弃了枝节上的矛盾,它没有把约翰表现成一个打工仔,一个街头黑帮。如果约翰是这样的人物,那么,乔伊的父母便完全可以在这一道关卡上砍掉这个女婿了,妙就妙在约翰除了皮肤黑之外,在其他方面与白人一样是一个文化精英人士,这使得最后乔伊父母的歧视化解,便变得顺理成章了。

  其实比较一下,《绿皮书》里的黑人也是一个精英人士,而且社会地位与文化品性都要高于白人司机。与《猜猜谁来吃晚餐》里的人物构成非常相似。

  在《猜猜谁来吃晚餐》的结尾,最顽固的父亲马特发表的那一篇长篇大论,述说着这样的婚姻将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是他的父亲,也包括观众。约翰与乔伊的爱情故事,更像是一种对于种族观念的反拨,而两人的爱情本身,电影却没有予以过多的笔墨的表现,却很让人担忧。

  在影片的体系里,影片注重的是一个家庭对于种族关系的感知与忧虑,它没有触及到爱情本身。它所设定的打破种族禁忌的爱情,像好莱坞电影里所习惯的造梦一样,是带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色彩的,就像童话一样完美。

  在影片里,约翰与乔伊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阳光,他们的爱情,在电影里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存在的,但是这样的爱情,却很让人存疑。从影片的叙述来看,约翰37岁,而乔伊才23岁,两个人年龄相差太大,相差十四岁,他们相识不过几个星期,这么短的时间里产生的激情,会是一种长久的爱情吗?乔伊这样的年龄,可能对爱情充满着幻想,很多争执都是回避她之后而发生的,那种激烈的冲突都有意地将她支开了,而她一直用她的女孩的简单的执着,去对待这瞬间产生的爱情。约翰本来有妻有子,后来车祸而亡,他有这样一段复杂的经历,对于感情,也会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的,现在电影让他们走到一起,这样的爱情,即使没有种族上的冲突,在年龄的差距及相关的履历、经历上的差距,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影片里,约翰在对乔伊父亲时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也使人感到文人化的乔伊父亲,几乎难以对抗住约翰孔武有力的进攻。也许女孩喜欢男人的这种强有力的震怒的风范,但是,进入生活轨道的女孩,会一直接受约翰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质问气息吗?影片中的约翰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他会在乔伊的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婚姻问题,但在实际情况来看,他对乔伊父亲的那种逼问,对自己父亲的尖锐的斥责,都可以看出,他已经超越了他自己的最初准则。整个电影甚至使人感到,约翰已经胸有成竹地操纵了这个家庭。而他越是这样以一种呵斥的方式,介入种族矛盾的解决时,越对他日后如何处理好爱情及家庭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个电影里约翰并不让人觉得可爱。

  从电影技法来看,影片是一个典型的室内剧。它的结构上相当于“水多了和面,面多了和水”的这种结构,最后把面和水一古脑地搅拌起来。它安排的几个人物,都是性格不同的,相互之间有着独立的冲突,然后又汇总到整体冲突中去。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约翰与乔伊回到家里,首先经过了母亲这一关。母亲开始是竭力反对的,但是,女人可能更容易感性化,且容易站到女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女儿的支持下,她很快转变立场,站到女儿的身边来,之后她一直是女儿的坚定支持者。之后父亲马特回来,他成了这起爱情的主要反对力量。于是在电影的设置下,马特分别与几个人物产生了冲突,而这种冲突富有层次,根据对手与他思维上的差距程度,而决定了这种冲突的烈度。

  比如,前来探望的老朋友孟塞罗,马特因为与他相处时间较长,无话不谈,火药味较重,在孟塞罗的调解说合过程中,马特用语激烈,甚至出现了摔倒对方的暴力性词语。孟塞罗这个人物在影片里虽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但却像面里的水一样,起到调和整个人物之间的韧劲的作用,而且这个人物的存在,也让对立的矛盾,有一个中立的转圜余地。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之后,人物便会通过与他的对话来重新确定自己的语气。这样的配角,是一种技术性的人物设置需要。

  马特与约翰的交锋冲突,也有多次,这里马特是隐藏着真实的内心,只是旁敲侧击,开始时是了解对方的为人,打探其真实思想,在否定约翰无果的情况下,他使出的一招是劝他激流勇退。

  马特与约翰父亲的交锋看似是两人观点一样,但是约翰父亲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以社会的立场来评价自己儿子的爱情选择的,两个人的貌似统一是言不由衷的,他们的惺惺相惜的观点,是以马特的霸权立场的强制性获得统一的。他们争论的本质,其实是不真实的。所以,约翰父亲反对儿子的婚姻选择,在马特思想做通之后,便没有任何的坚持的必要。

  而对马特最具影响力的,恰恰是约翰的母亲。她是马特思想转变的最为关键的人物。她的杀手鐗,是回避了约翰父亲从社会学考虑的现实意义,而只是抓住感情这个层面。她根本无视社会上存在的种族歧视的落差,而是紧紧抓住马特老了,忘记了年轻时候的对爱情的确认,她在抨击的时候确实做到了不遗余力。其实马特考虑到的仅仅是种族问题,而没有去正视感情本身,在约翰母亲的思想体系里,显然认为感情有着战无不胜的决定性力量。这种论调,沿用了任何一个老人都有着的对年轻时的记忆,启发他相信年轻时候的感情,有着摧枯拉朽的神奇作用。在这种以偏概全的逻辑作用下,马特显然被打懵了,他只觉得自己被钉在一个没有感情认识的无知的耻辱柱上。其实电影在这里偷换了概念,马特正是深爱着自己的女儿,深深地知道她选择的婚姻的不成熟,才采取了断然否决的措施,但在约翰母亲的抨击体系里,马特则是一个忘记了年轻时代感情生活的冷血的人。

  马特最后显然将心比心,用自己青年时代的爱情,宽容了女儿的爱情选择。约翰的母亲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使所有的矛盾得以化解,暂时获得了认同,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在这样一个话剧样式的室内剧里,驱赶着所有的人物,坐到了大团圆的晚餐桌子上,最后的那个团聚共餐的镜头,或许可以作为好莱坞对团圆结局偏爱的最形象化诠释。

  影片里还出现了一些枝节化的人物,比如那个可能是女佣亲戚的黑人女孩与送馅饼的男青年之间相约出去的镜头,并没有什么戏剧化的用途,只是一些过场戏,他们的存在,只是丰润着过于封闭的环境造成的单调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