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李鴻章並沒有拒絕在這個條約上簽字,上面就寫了一個「肅」字,但這個不能代表這是他不願意簽字。簽字的時候,正值他重病將逝的時候,心情複雜,卻未必有什麼心機。

首先說這個所謂的「肅」字吧,其實大清的許多官員都曾經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他們在簽字的時候,都是寫了一些難以辨識的字,具體是名字還是別的名號,這個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有人說,他死前寫下的這個「肅」字,是他「肅毅侯」的肅字,所以寫這個就代表了他本人。被封為肅毅侯的人,確實只有一個李鴻章,這個封號是1864年得到的,而他出任外交大臣,和外國列強負責談判簽字,則是從1871年開始的,這個說法從時間上來看,是非常合理的。

受封侯爵是極其榮耀的事情,而在古代,在叫別人的時候,直呼名諱是非常沒禮貌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村夫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起一些名號,比如李自成當年就是繼承了一個闖王的名頭,雖然土氣,但是別人在和他打招呼的時候,就不會為如何稱呼他而感到困惑了。對於那些名人就更是如此了,他們不但有諸多名號,還會為自己刻印,平時有什麼作品,就會往上面蓋章,或者簽名也是自己的名號,而不是直接寫名字。

而且李鴻章在《越南條約》上,就曾經用自己的名字簽過,如下圖:

這是在1885年時候簽的,名字簽得端端正正,可見他如果是要寫自己的名字,那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雖說是辱國之條約,但畢竟是正式的東西,寫草書不合適。所以他最後寫下的肅字,應該就代表著他的侯爵。

李鴻章在簽訂大部分條約的時候,都用了肅字,但是肅字卻是代表他一生榮耀的侯爵,那他把這個字簽在條約上,是顯示自己的牛逼嗎?顯然不是,也許真的就是很多人猜測的那樣,簽訂條約是不光彩的事情,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名字,他是不想往上面寫的,而只寫一個肅字,不寫全肅毅侯,這就更加保全了自己的名聲。當然誰都知道這個是他寫的,這其實就是在逃避自己的本心,騙自己的把戲而已。

《辛丑條約》一旦簽訂,後果會有多嚴重,他作為大清實際的操盤者,是最清楚不過,但是不簽就會面臨敵國入侵,所以他不得不再次低頭,再次簽訂如此辱國之約。而此時的他,早已患病,多年來一直簽訂各種條約,這與他當年矢志救亡中國的願望,簡直是背道而馳,所以他的身體狀況極差。在簽訂完條約之後不久,他就大口吐血,腸胃徹底崩壞,可見此事他刺激很大。

所以,在簽訂這個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已經是一個快死之人,他一生願望沒能實現,到底都要簽下如此辱國的東西,要說他此時的心情,有悲憤,有羞愧,但是更多的應該是絕望。事實上經過他補救的大清,簽訂的條約一次比一次嚴重,就在他死後不久,大清也亡國了,也許他在最後簽字的時候,已經料到了這個結局。


什麼玄機也沒有,那個字只是李鴻章自己的「畫押」罷了。

不只是在《辛丑條約》上,李鴻章寫了一個「肅」字。在《馬關條約》、《中日修好條規》、《中俄密約》等等條約上,李鴻章也是寫了這個字。下面,我來列舉幾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幾個李中堂簽的條約。

(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中俄密約》)

這個「肅」字,就是李鴻章個人「畫押」字。

古代官員在吏部外放之前,都會在吏部留下一個「簽名」。這個簽名就是以後文件往來辨別真偽的「防偽」!這個字可以使本人名字,也可以自己隨便寫一個字。哪怕是自己「畫個圖」也行,只要不嫌麻煩就行。

李中堂在戶部留的可能就是這個「肅」字。據說,這個肅字是用「李鴻章」三個字拼出來的。我不動書法,實在不知簽名字是怎麼「畫」出來的。不過,現在很多人的簽名都很潦草,跟畫符一樣。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肅」是源自於李鴻章封爵「肅毅伯」的第一個字。這個解釋也可以成立。因為,李鴻章的「肅毅伯」是在 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後。剛好從這一年以後,李鴻章把自己「畫押」字改成了「肅」。

(文|勇戰王聊歷史)


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籤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寫下了一個「肅」字,這個「肅」字是源於李鴻章曾經得到過一等肅毅侯的爵位。

李鴻章是晚清的重臣,他領導了洋務運動,建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指揮過甲午戰爭。他的政治生涯是輝煌的,卻也是屈辱的。他是列強最喜歡的談判官員,代表清政府先後簽訂了11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正是因為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條約,他才從清朝的功臣變成了「賣國賊」。

李鴻章是漢人,他雖然將官做到了極致,努力挽救積重難返的清王朝,卻始終得不到皇室的信任。一直以來,罪過是李鴻章的,功勞是皇帝、太后的。甲午戰敗,李鴻章的心血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敗的很難看,皇室貴族們將責任都推到了李鴻章的身上,以往的榮譽和官職全部被剝奪,但是為了能跟日本順利談判,朝堂又趕忙將李鴻章召回,「委以重任」。

如果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負有責任,那麼八國聯軍侵華則和李鴻章沒有半點關係,但是兩宮西逃,李鴻章又被推上了談判臺,他與慶親王奕劻一同出席了會議,本應是作為最高權力代表的慶親王奕劻簽訂合約,但是李鴻章卻阻止了他,將「肅」字簽在了屈辱的合約上。這一個「肅」字,是李鴻章向世界表明自己是賣國賊的無聲抗議,賣國的是清廷,不是李鴻章。

眾人只看到了在《辛丑條約》後,中國完全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卻沒有看到李鴻章在簽訂條約時候的無奈。民間對於李鴻章的罵聲更甚,世人都說「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後不久,李鴻章在一片罵聲中與世長辭。


李鴻章這個人,我還是很認可的,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頂了太多的罵名,甚至被戴上了第一賣國賊、第一漢奸的破帽子。從史料上來看,晚清時期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是他出面簽訂的。

圖:1896年6月,李鴻章出訪德國,向俾斯麥請教強國之道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鴻章的名聲越來越壞。

但李鴻章不失為一個中興名臣,在後世,評價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赫然在列。而他和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李鴻章不在乎自己的名聲。

不是不在乎,是不能在乎,大清王朝都被打成什麼樣了,打不過人家,就要服軟,服軟不是一種慫,而是能夠的得到一些喘息的空間。

統治時期這一段短暫的喘息時間內,大量的能臣湧現出來,開始進行洋務運動,清朝的國力稍稍恢復了一些,對內平定了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對外建立一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艦隊,一度讓清政府迴光返照。

圖:左宗棠領兵擊潰浩罕汗國,然而,大清好景不長

被稱為洋務運動的三十年,中國土地上種下近代化工業的種子,一直影響到民國時期。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不敵日本,這場失敗,讓清政府三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也讓許多能臣創造出來的興盛幻想破滅。

這場失敗,是多方面原因的,其根本原因,不是戰士們無能,不是裝備不先進,更不是洋務運動本身錯誤,而是土壤已經爛了,所以根植於土壤的花草,自然就會枯萎,即使偶然綻放,也經不起一陣狂風。

圖:原隸屬於北洋艦隊、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的「鎮遠號」被日軍虜獲後,運往大連旅順整修

這時候的李鴻章已經72歲,都可以退休在家抱孫子,卻還要飄洋過海,簽訂一個讓人臭罵的條約。這不是李鴻章想要看到的結果,他只能通過談判,挽回一些損失和顏面,他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有人在看到馬關條約的原文時,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細節,那就是李鴻章的簽字,只有一個字,開始有了很多猜想。但這些猜想,其實都沒啥用處。

圖:1900年9月1日,英國報道標題為《李鴻章最近的肖像》

這一個字,只是一種畫押,在古時候用作公文的一種符號,可以代表本人的意願,也就是說,看到了畫押,就意味著本人同意公文的內容,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簽字形式,只是一種公式化的法律流程,並沒有有太多的其他含義。

何況,在當時,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些細節上做手腳,來免除一些罵名,或者在執行條約時,可以扯皮、不認賬。

這種小聰明式的把戲,在外交上是一種大忌,尤其是在敵強我弱,沒有足夠能力戰勝對手的時候,這種小聰明,產生的破壞力,將是所有人無法承受的。

圖:1900年6月23日,英國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標題為《清朝的危機:光緒,現在清朝皇帝只是個孩子》

所以說,從心裡來說,李鴻章絕對是不願意簽訂這個合約,如果他有辦法(事實上,他也嘗試了一些辦法,甚至包括苦肉計,但結果只是少賠了一些銀子罷了),他一定會嘗試做一些有利於中國的一些改變。但他只能儘力,如果實在是無法改變現實,李鴻章所能做的,只有不要這張老臉,頂著罵名,讓清王朝再苟延殘喘些年罷了。


李鴻章不可能拒絕在《辛丑條約》簽字,而他僅簽一「肅」字,是他個人的簽名而已,這個「肅」字自他受封肅毅伯的時候就一直延續使用。

李鴻章作為大清的中興四臣之一,極具政治頭腦和政務能力,大清朝能夠在末期一直苟延殘喘,沒有被外國列強所吞併,李鴻章居功至偉!

李鴻章早在剿滅太平天國時期就嶄露頭角,是曾國藩手下不可多得的良將,他不但軍事水平很高,關鍵是政治能力非常強,以至於到最後,幾乎是可以和曾國藩平起平坐的。

剿滅了天平天國後,曾國藩被封為毅勇候,而李鴻章被封為肅毅候,他們與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晴四大名臣。

其實,這晚晴四大名臣都是改革派,其中李鴻章和張之洞最為激進,積極開展洋務運動,派遣清朝學子前往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和科技,李鴻章在曾國藩之後深受朝廷重用,平定捻軍後,李鴻章入主軍機處,執掌大清政務權柄很多年,在這其中他大力發展洋務運動,積極建設中國的基礎工業和現代化軍事機構。

在李鴻章主導下,大清朝逐漸有了回暖的跡象,但是頂不住世界列強的欺辱,畢竟讓一個步入現代社會不到30年的清朝去和已經工業革命200多年的西方對抗,那是不現實的,清朝面臨著世界列強的瓜分。

李鴻章作為整個大清朝的掌舵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邊發展,一邊妥協,此時的大清朝已經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但是李鴻章還是獨撐大局,晚晴與世界列強簽訂的眾多不平等條約,幾乎都是李鴻章簽字畫押,這也為他的名聲帶來了巨大的污點,以致後世歷史教科書上直書其為「賣國賊」。

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時已經70多歲,沒過多久,他就死了,但是在那個局勢下,也只有李鴻章能夠出面斡旋,雖然還是不平等條約,但至少沒有讓大清迅速的滑向深淵。

李鴻章簽的「肅」字,既是他個人的簽名,也是那個時代中國屈辱時代的縮影,但公正的評價李鴻章不但不是賣國賊,還應該是個有擔當的名臣,不愧他「文忠」的謚號。

事情並不是這樣,李鴻章並沒有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事實上他雖然不想去簽字,但是他沒辦法,當時那種情況之下,慈禧太后讓他處理,李鴻章也只能是略微降低賠款。他在與列強的談判中也在不斷要求降低賠款,奈何是羣狼環伺。最終簽訂的辛丑條約中,中國賠償4.5億兩白銀給列強,也就是當時每一個中國人賠償一兩銀子。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名,其實不是一個字,而是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李鴻章的名字,只不過與平常的寫名字不同意,這裡是畫押。畫押在中國自古就有,流傳了很多年代,只是到了如今,慢慢不在使用畫押。

畫押在古代只能在鄭重場合使用,這是因為使用畫押的嚴肅性。每個人的畫押都是不一樣,一般都是自己根據平時寫字手法來制定畫押,每個人的寫字習慣不一樣,所以就很難去偽造。李鴻章本人寫的畫押,旁人是不可能寫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來。

日本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唐朝對其影響最大,日本國內許多的風俗文化都是從中國學過去。而這裡所說的畫押,日本人同樣在正式場合使用畫押,在《辛丑條約》以及《馬關條約》上,日本人同樣也是使用畫押。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訓名章銅,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

李鴻章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是清朝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並且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李鴻章被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有著靈巧的外交手腕,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李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1]。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李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一度被世人痛喊賣國賊。作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公平來說,李鴻章確實為大清朝的延續做了最大的努力。在四大名臣的努力之下,大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當時的大清朝,李鴻章是唯一一個可以跟西方列強周旋的人。但是生逢亂世,沒有人可以為自己的命運做決定,李鴻章原本可以熬過生命的最後時光,成一代名臣。但是老天似乎要讓他接受更多的磨難,在他死前的前幾個月,大清王朝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八國聯軍侵華之下,作為當時的實際國家領導人,慈禧倉皇出逃,最後面對列強步步緊逼,慈禧只好割地賠款了事。

在挑選簽訂條約的人選之時,大清王朝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遍觀整個大清朝堂,唯有當時已經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可以擔此大任。最後,即便李鴻章有著一萬個不情願,也不能違抗皇命,只好硬著頭皮去上。

李鴻章曾經受清廷賜封,叫做「肅毅伯」。原因很簡單,假如李鴻章簽的是「李鴻章」三個字,或者寫上「大清特使李鴻章」,那自己將晚節不保,大清朝也會顏面盡失。李鴻章用這一個字保留了國家的最後尊嚴,對於李鴻章來說,這無疑是人生中最恥辱的時候,不管他簽什麼字,都註定他要承受這段屈辱和罵名。回到國以後,李鴻章就因為身體原因而去世,對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在這國家人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他該承受著多麼大的壓力呢。


甲午北洋慘敗後,李鴻章的處境很艱難。1898年11月,七十五歲高齡的他被派往山東勘察黃河工程,雖談不上是朝廷對他的羞辱,但薄懲的意味還是很濃的。

1899年3月底,李鴻章兢兢業業地完成黃河勘察後,回到京城,又被晾曬了八個月。 此後因為維新派在廣東利用毗鄰香港、澳門的優勢頻繁開展反清活動,清廷急需有外交經驗的重臣前去坐鎮彈壓,於是這纔想到重新啟用李鴻章。 李鴻章此去,大有就此凋零在廣東的可能,誰知道,風雲突變,清廷在1900年又迎來了庚子之難。

1900年6月21日,因為憤怒於各國洋人觸碰到了她的權力底線,慈禧公然向十一國宣戰。 但如此瘋狂,慈禧終歸是心中無底的,於是在宣戰前後,她多次電召李鴻章進京商議。 然而,面對守舊派秉政造成如此大的亂局,風燭殘年的李鴻章深感自己已無力收拾,在他看來,此時前往京城弄不好就將成為亂局的犧牲品,所以他遲遲不願動身,而是一再主張」先定內亂,再弭外辱「。

遺憾的是,慈禧沒有採納她的意見。 眼見局勢越來越失控,李鴻章絕望了,他預料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下,兩宮必會西逃,不久果然讓他言中了。 這時候的李鴻章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很複雜。 他既想繼續效忠清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又不願看到清廷亂命禍及東南半壁江山。 所以他最終採取了兩步走來應對。一方面,他接受了盛宣懷的建議,領導主持了東南互保;但在保住東南半壁江山的同時,他並沒有放棄北上收拾亂局的念頭。

1900年7月,接到清廷重新任命他為直隸總督的上諭後,李鴻章最終還是踏上了北上的屈辱慘途。 臨行前,他與幕僚的一番對話很能反映他的心境。 廣東署南海縣知縣裴景富問他:」萬一都城不守,公入京如何辦法?「 李鴻章說:」必有三大問題,剿拳匪以示威,糾首禍以泄忿,先以此要我而後索兵費賠款,勢所必至也。「 裴景富又問,這次會賠款多少? 李鴻章說:」我不能預料,惟有極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作得到否?「 說到這,李鴻章淚流滿面地最後感慨:」我能活幾年,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鐘不鳴了,和尚亦死了。

「 到了京城後,八國聯軍的條件果然一一被他料中。 到了簽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的心情是十分悲憤且很複雜的。幾年前,簽訂《馬關條約》,他是北洋海軍的最高統帥,慘敗,被迫簽賣國條約,因為是主要負責人,他無法不認這個帳。 但這次庚子之變,他覺得自己毫無責任,純粹就是背黑鍋,因此他不願把罵名背的那麼觸目驚心。

因為有這樣一個心態,最終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的時候,他接受了幕僚于式枚的建議,沒有直接用」李鴻章「三個字籤押,而是用了清廷賜他」肅毅伯「這個爵位的頭一個字,也就是」肅「字。 用一個」肅「字籤押,李鴻章是想極力去表明一點,這是清廷在賣國,而非他李鴻章在賣國,籤押時的他不代表、不屬於他自己,只代表、只屬於這個昏庸的朝廷、無奈的時代。

但即便如此,即便最終在屈辱賣國條約上留下的是不那麼刺眼的一個」肅「字,但經過異常艱難而漫長的談判後,李鴻章還是被壓垮了。 1901年9月7日,籤押完畢,10月30日,他便胃血管破裂,夜咯半盂黑血,在屈辱中死掉了。

一個」肅「字,其實很悲涼!

1900年李鴻章能夠奉召北上收拾庚子殘局,就是做好了要擔責任的準備,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為了儘快恢復和各國的正常關係,他也得往下跳,這種心情在他出發時和家人朋僚的一些書信中表達得非常清楚,所以並不存在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的事情。

李鴻章簽在《辛丑條約》上的那個字,是一個已經超出了現代中國人生活常識之外的事情。那個簽名看起來像是個道士畫的符,正式名稱叫做「花押」,類似於是專門設計的防偽簽名,通常其中的筆畫包含了自己的名字中的筆畫。

採用花押,是比簽名更為正式的一種簽署方式,根據清末的一些條約來看,如果在簽署條約時,約文規定必須「畫押」,那麼在末尾一般就不會簽字,而是會畫上這種類似符號一樣的「花押」。而李鴻章在條約上用「花押」,也不僅僅是辛丑條約,其實1895年馬關條約上籤署的就是花押,比較有意思的是,馬關條約上面日本談判代表簽的也是花押。

(馬關條約簽署頁。中日雙方代表簽的都是花押)


在傳統的看法中,李鴻章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歷史罪人,他賣國,和列強們簽訂了無數的賣國條約。

不過在比較新潮的看法中,人們對李鴻章卻有著不同解讀,在不少人看來,簽訂那麼多條約的主要責任不在李鴻章,而是在慈禧的身上。

正是因為得到了慈禧的指使,李鴻章纔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裡,簽訂下了那麼多屈辱的條約。

從實際上來說,他只是一個幫慈禧背上了黑鍋的背鍋俠。

個人對李鴻章並無好感

不過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他以及他身上有著再如何多的苦衷,僅從一件事情來說,我個人對他就產生不了好感。

在阿古柏侵吞我們邊疆省份的時候,大清的朝堂上對此事形成了兩股意見完全不同的勢力。

其中一股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他覺得以清帝國國力的殘破,應該全神貫注地把所有精力投入在海防上,不該繼續花費力氣在當時一度被人們認為鳥不拉屎的邊疆上。

而另一派是以左宗棠為首的邊防派,在他看來,海防固然重要,但是邊疆之地卻也是絕對不能割捨的一大重要部分,因此他覺得,應該出兵阻擊阿古柏,收回我們的邊疆省份。

最終,左宗棠的堅持收穫了結果,朝廷同意了他的想法,然後由胡雪巖為他籌錢,出兵收回了我們的邊疆省份。

僅從這一件事情來說,我個人對李鴻章是產生不了好感的,無論當時的歷史背景處在何等的境地中,都絲毫改變不了我在這方面的看法。

李鴻章簽署的那個字是他自己的花押

而接下來,我們回歸正題,講一下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僅寫一個字的原因。

真實的歷史狀況與提問中所說到的事情是有誤差的,李鴻章並不是不願意在辛丑條約上簽名,他簽署了那麼多條約,早已經變成了一個熟練的老油條,又怎麼可能會為所謂的家國情懷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呢?

實際上他所寫的那個字名稱叫做花押,意義等同於現如今人們所使用的個性簽名,在辛丑條約的簽署中,左邊的字就是李鴻章的個性簽名花押,而右邊的字則就是清朝慶親王的個性簽名花押。

這所謂的個性簽名並不一定是本人的名字,而是古人們通過自己喜好為自己所設計出來的特殊字型。

花押一般比較龍飛鳳舞,其他人很難以模仿,具有高度的自我性,是古人辨別簽名是否真假的重要憑證。

普遍認為花押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之後的各個年代都均有深遠的流傳,後來到了元朝時期,花押開始變成了一種現象級的文化,被所有文人都接受使用了起來。

在一般的時候,人們會把自己的花押雕刻在印章中,蓋印的時候使用,同時如果有什麼重要的簽字,人們也會通過毛筆書寫的方式寫上自己的花押。

花押在古代的普遍性

除了辛丑條約之外,李鴻章在簽署朝堂公文以及和外國列強們簽署文件時,都是以花押形式來簽署的。

而不僅是他,古代許多官員簽署公文時都是直接簽署自己的花押,而不是簽署自己的名字。

除了我們古代,日本因為受到我們文化影響的深重,他們古代也習慣使用花押來簽署文件。

在清朝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和他的兒子李經方簽署文件使用的是花押,日本的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另一位日本大臣簽署文件使用的也是花押,可見,花押在日本也是有著巨大市場的。

所以說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所寫的字是他的花押,這個提問是有一定誤區的,這個字並沒有暗藏什麼心機,而是暗藏了一個我們現如今很少了解得到的古代文化現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