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概述

破傷風(tetanus)一詞來源於希臘語,表示痙攣的意思。破傷風多發生於創傷之後,由於傷口受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的污染,在厭氧條件下細菌產生大量的毒素,毒素侵害中樞聖經系統,導致患者全身性肌肉強直痙攣,最後死於窒息及全身性衰竭。由於破傷風癥狀的險惡和令人觸目驚心,以及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引起了醫師們對該病的高度重視,並在世界範圍內成為醫學界特別關注的問題。

破傷風疫苗發展史

1、1884年Nicolaier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破傷風與泥土中的細菌有關。

2、1889年Kitasato分離得到純的病原體。

3、1890年Kundfaber證明瞭給動物注射細菌的培養濾液所產生的破傷風癥狀是由於存在的一種毒素引起的。同年,von Behring等用減弱毒力的毒素免疫家兔製備了破傷風抗毒血清,並將該血清命名為抗毒素。

4、1863年Roux用碘-碘化鉀處理可使毒素的毒力減弱。最初試圖用抗毒素治療人破傷風,結果證明抗毒素對有明顯癥狀的患者基本無效。

5、1913年Ramon報道用甲醛熱處理毒素得到了具有抗原性的類毒素,並取得很好的免疫效果。次發現對以後類毒素的製造和人羣免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6、1926年Ramon等用破傷風類毒素成功地給人進行了免疫。

7、1930年Glneny用明礬(鋁離子)沉澱類毒素作為抗原免疫效果更好,但注射後有一定的不良反應。

8、1940年Holt用磷酸鋁吸附精製類毒素,降低了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最終得到了類毒素預防破傷風的有效製劑。

一個疫苗的產生是如此的不容易,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我為疫苗打Call,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