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踏入學術生涯的第一步——讀文獻

隨著開學,不少同學已經在開心的同時,也對自己即將到來的學術生涯頗感擔心。

和本科不同,碩士是科研的起點,意味著需要做出一些獨立的東西,最好有一篇足夠優秀的論文用來畢業。

但很多同學在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時候,往往手足無措。

  • 那麼如何有效閱讀一篇學術文獻,從中提取出和自己有關的信息,化為己用呢?

2. 戒掉「畏難」心理,從綜述類的文獻讀起

輔導學生這幾年,我發現很多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對文獻有一種「畏難」心理。

這是正常現象。我剛開始讀文獻的時候,也是總感覺讀一遍下來文獻的思路抓不住,生詞又多,完全弄懂真的挺難。好多讀完了,合上就不知道這篇文獻講了什麼。

往往這個時候,有些同學就選擇了去看一些中文期刊。這樣也有一定好處,就是快速的對基礎知識有一個了解。

但是建議大家找一些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的綜述性文章,即使英文讀下來不會太吃力,也可以迅速地抓住這個領域的動態。

比如,根據keywords在google scholar裡面搜索,左側紅色的是按照sort by relevance搜索出來的。雖然年代都比較久遠,但是從cited by 幾千個引用可以看出,前兩個paper都是經典類期刊,這類都是值得慢慢琢磨的文獻綜述。

3. 選擇正確的文章來精度

前面提到,可以從經典的綜述類文章讀起。那麼其他的文章應該怎麼讀呢?

有些文獻是完全不值得一讀的,浪費了時間外,還會打亂我們的研究思路。

  • 第一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影響因子來篩選,每個學科有所不同,這個看具體情況。雖然有些武斷,但真的節省了我的時間。
  • 第二大家可以問問導師,尋求建議。

導師在這個領域縱橫多年,一定對當下的研究熱點很了解。

所以導師給出的reading list一定是有含金量的,是我們閱讀的重點。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選擇的reading list發給導師,一是讓導師再幫忙篩選一下。

如果導師很忙,沒空篩選,也可以讓導師知道我們是個很努力上進的學生,沒有浪費時間。並且這樣做對自己還有一種督促的效果。

  • 初步了解這個領域之後,大家就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閱讀了,要學會有效地跟蹤文獻。一是可以跟蹤目標期刊。

各個研究領域,都有屬於核心學術期刊,有的是綜合性,有的是專業性。

像是Elsevier旗下的刊物,在主頁會十分友好地顯示期刊來稿要求、影響因子、新聞等信息,同時也會顯示「Most Downloaded」、「Recent Articles」、「Most Cited」和「Open Access Articles」,可以這樣來追蹤最新的文獻。 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這些出版集團的網站主頁,也可以找到相應的 「Latest articles」。

像是Nature和Science這些重量級期刊,我是從學生時代就一直RSS訂閱到現在的,可以接收到最新的學術動態。Elsevier也會提供跟蹤期刊的Facebook和Twitter,更方便了。

二是跟蹤同行學者,了解他們的研究整體思路。

最通用的方法是用google scholar,可以看到某個學者的recent publication。還可以到學者隸屬的機構或大學去搜索,往往可以看到更細節的personal statement,research interest。還能找到他的實驗室網站。

我博士的一個師弟,腦子特別靈光,深得導師器重,可是就是不愛讀文獻,總嫌煩。

後來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的實驗結論早在一年前被其他實驗室搶發過了。

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科研的時效性至關重要。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小眾的研究課題,全世界正在研究它的學者可以不超過20個,那麼這個時候跟蹤這些人的學術進展就至關重要了。

4. 如何做好文獻的閱讀筆記?

直到現在,除了一些輕量級的閱讀在電子設備上進行,我還是習慣紙筆油墨的感覺。

對於學術文獻也是一個原則。大家先看看abstract,看看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你是不是感興趣。如果非常感興趣,就可以列印出來。

強烈建議大家彩印出來,色彩會讓原本枯燥的文獻生動起來,分分鐘提高閱讀興趣~

準備幾隻顏色不同的記號筆,把文章重點詞句勾出來,遇到生詞也圈出來。

好文章的英文寫作思維往往是開門見山,邏輯性很強。所以每個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要格外關注。

這樣精讀了十幾篇文獻後,就會發現生詞越來越少了。

其實學術文獻是比較簡單的英文,因為追求嚴謹,來來回回就是那些句式、表達方式(被動句為主),沒有花里胡哨的東西。

我舉個幾個例子:

it is demonstrated/identified/reported, play a role in, function in, as previously described…是不是很熟悉?當然遇到好的表達方式我也會隨手記下來,以備自己寫論文的時候用。

需要重點看的部分包括:

abstract(可以迅速看出研究價值)、

introduction(主要看研究目的,就是最後一段,介紹背景的可以略過)、

results(圖是最有價值的信息,重點關注)、

conclusion/discussion(沒時間的時候,我只會看abstract和這一部分)。

問問自己:

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什麼?

作者最主要的發現是什麼?

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實驗設計有highlight嗎?

作者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實驗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對於精讀的文獻,回答這些問題幫助很大,也可以拿著這些問題去請教師兄師姐們和導師。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眼光挑剔的journal editor,會怎麼對這篇文章挑刺呢?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這樣讀文獻的,已經堅持七八年了,現在他的眼光特別毒辣,一眼就能看出別人研究里的不足。他自己的文章往往寫得滴水不漏,被審稿人退回來重修的概率很小,幾乎沒有被拒稿過。

5. Review寫下來!Push! Push! Push!

我剛讀博的頭三個月,當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在三個月內讀完50篇文獻,並且寫一篇review。果然,這五十篇領域內高相關的文獻,讓我有一種對自己探索的領域眼前一亮的感覺。書寫review的過程給我帶來了新的靈感。

建議大家在讀文獻的時候要做「主題閱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總結這些文章的成果,寫成review。

最不濟它將來也就可以放到你畢業論文的第一章introduction部分。當然,最開始就只把review當成簡單的總結就好,不要有太多心理負擔。

還有的就是,寫review也可以讓自己變得忙碌充實。

有很多同學剛上研究生,實驗看不到希望就特別迷茫、焦慮,這時候就可以多看看文獻寫review。如果寫得好的話可能出版,這樣一想是不是焦慮感就消除了很多呢?

在博士第二年的時候,我就已經積累了四五篇這樣的小review,英文寫作能力幾乎是突飛猛進。博士的後幾年和現在工作,我還是堅持著寫review,逼迫自己保持著在這個領域的敏銳嗅覺。這些review按照時間和主題分門別類,現在已經有厚厚幾沓了,我每次看到它們都會覺得心裡特別踏實。

6. 零碎時間,利用起來!

有些同學覺得讀文獻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事,每次都要預留出一兩個小時的完全專註時間,其實不必要。

就把讀文獻當作是讀一本趣味小說,隨時可以進行。

讀得多了,只掃一眼abstract就能看出文章是rubbish research還是真的有些乾貨,有些時候還能從字裡行間看出些學術八卦,作者對某些發現頗有微詞。

所以通勤、睡前,甚至是做飯間隙都可以看看文獻。

我剛進入學術界的時候,也想像那些成就斐然的研究者,擁有許多「ah-ha moment」,研究中亮點頻現。後來我發現,那些天才般的研究者,他們的金點子無一不是在大量的閱讀積累上閃現出來的。

科學的道路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總結失敗和嘗試。閱讀是最高效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自己的世界的方法。


這篇文章首發在我的微信公眾號:毛毛蟲Claire,知乎的小夥伴們可以去我的微信公眾號逛一逛,這些年來我寫過的乾貨、雜談、隨筆都在公眾號里,不定期還會有粉絲福利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