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愛情,似乎是古往今來一個永遠都談論不完的話題。一段婚姻,是不是一定要有愛情纔會幸福?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是一定無法走到最後?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結婚的伴侶,你又會以哪些方面作爲評判的標準?

張祥和妻子李麗,當初是通過別人介紹認識的。張祥是一家知名企業的高管,李麗是一名教師。兩人相見之後,李麗一眼就喜歡上了高大帥氣的張祥,而張祥卻表示對李麗無感。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爲他們兩個走不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卻突然宣佈要結婚了。

張祥的好兄弟劉亮問他:“你曾經說過你不愛她,爲何還要跟她結婚呢?”沒想到,張祥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他說:“我雖然不愛她,但是她工作好,每年會有寒暑兩次假,假期時間長,能夠替我照顧父母。婚姻嘛,不就是找個合適的人一起過日子,愛情又不能當飯喫。”

張祥的話,讓劉亮無言以對。他覺得張祥的功利心太強了,這樣的婚姻很難得到善終。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曾寫道:“將爲自己謀利的打算帶進婚姻中是對婚姻的最大忽視。”而張祥卻恰恰這樣做了。

雖然說,結了婚的兩個人,妻子照顧公婆也是很常見的。但那應該是成爲一家人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親情,以及夫妻之間願意相互替對方承擔責任的付出。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帶着這樣的功利去娶一個姑娘。

夫妻之間,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對方,當對方做不好的時候還橫加指責,以爲是對方的懈怠。實際上這只是自己自私且不負責任的表現。

李麗嫁給張祥之後,曾經很努力的想要做一個好妻子。她每天盡心盡力的照顧張祥的衣食住行;張祥過生日,她會爲他慶祝;張祥加班,她會去給他送湯;逢年過節,她也從來不忘記給張祥的父母買禮物。

但是當張祥提出來讓李麗暑假回老家去照顧父母的時候,李麗拒絕了。

李麗說,張祥的父母只有五十多歲,身體也沒什麼大問題,根本不需要特意回去照顧他們。

而張祥卻覺得,父母辛勞了大半輩子,以往自己工作忙,沒時間回去陪伴他們幫他們幹活,如今娶了李麗,李麗有四十多天的假期,理應回去替自己儘儘孝心。而且農村的農活比較多,李麗年輕力壯,回去幫着做些農活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在張祥的心裏,李麗是自己的妻子,所以照顧自己的父母是應該的。李麗拒絕回去照顧父母那是不孝。而他忽略了,照顧父母是子女的責任,父母生養的是他,不是李麗。李麗也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顧和盡孝。

如果一個男人帶着功利性走進婚姻,那麼一旦他的企圖得不到實現和滿足,必然會原形畢露。

當張祥發現李麗不肯回家照顧自己的父母並且態度堅決的時候,他面目猙獰的對李麗說:“你覺得你有做妻子的資格嗎?你這麼長的假期都不肯回去照顧我爸媽,我跟你結婚有什麼用?”

也許到了此刻,李麗才明白。張祥跟她結婚,並不是因爲愛她,而是因爲看重了她的職業,她的職業可以給她提供較長的假期,較長的假期可以滿足他照顧父母的需求。

想清楚了這一系列的邏輯之後,李麗堅決的要跟張祥離婚。這個時候,覺得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張祥更加口不擇言,他對李麗說:“你既沒替我照顧父母,也沒替我傳宗接代,我卻花那麼多錢娶了你,你把我花的錢以及我的時間和精神損失賠給我,我就跟你離婚。”

李麗看着張祥那張臉,曾經覺得那麼英俊帥氣,如今怎麼看都覺得醜陋無比。

婚姻這個問題,說複雜也挺複雜的,說簡單其實也簡單。首先,婚姻一定要有愛情做基礎。其次,不能帶着功利性走進婚姻。

如果說,婚姻是一艘船,那麼夫妻就是舵手。齊心協力維持船身的平穩固然重要,但如果一開始就走錯了航向,也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萬一途中再遇到大風大浪,怕是永遠也到不了彼岸。

只有真正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才能走出幸福的軌跡。也只有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才能一路攜手,走到幸福的白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