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在臨死前,說的話基本上都應驗了。尤其是在安排日後的宰相職務上。

當時,劉邦躺在病榻上快要奄奄一息了。

這時候呂后問劉邦,若是你百年之後,蕭何這個丞相,也不行了。讓誰來擔任宰相呢?

劉邦說蕭何之後,讓曹參來擔任了。曹參肯定是可以擔當此任的。

呂后又問了一句,那陳平如何呢?

劉邦說陳平這個人,聰明才幹是有,但是,他做事情,考慮自己的時候,比較多。讓他主管國家大事,對國家來說是不利的。

不過,陳平也不是不能用,但是,必須要有一個人和他一起來主政。若是曹參百年之後,可以讓王陵和陳平一起來當宰相,主持國家政務。

呂后還想問劉邦,那陳平和王陵之後呢?

劉邦說那你就不用管了,說不定那時候,你也已經不在了,子孫的事情,就讓子孫來做吧。

交代完這些事,劉邦真的就去世了。

蕭何大家都知道,他是工作勤勤懇懇的這麼一個人,最終差不多也是為國事勞累而死的。而且在他臨死前,他還給漢惠帝推薦了曹參,讓曹參來當宰相。

這個曹參,也是劉邦臨死前推薦的人。

曹參上任之後,什麼都沒有幹。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是賢相名聲。因為那時候國家剛在戰亂中恢復過來,老白姓受不了任何折騰。休生養息,就是對百姓最大的安撫。

恰好那時候蕭何把規矩都給制定好了,也就是說,他只要按照蕭何制定的規定執行就行了。

這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蕭規曹隨。

大漢在曹參的治理下,依舊是欣欣向榮,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到了曹參之後,王陵和陳平就開始接班當丞相,王陵是左丞相,陳平是右丞相,周勃是太尉統領兵權。

當時國家是呂后執政,她想封自己的呂姓侄子為王, 但是,劉邦去世之前,給大臣有一個非劉不王的白馬盟誓。

若是非劉稱王的話,天下人可以共同了起兵來討伐他們。

當時呂后就是忌憚劉邦的這個白馬盟誓,所以,她就試探性的把王陵和陳平,周勃叫了來一起商議這個事情。

呂后問他們三人,我想封我的侄子為王,你們意下如何。

王陵是左丞相,所以,他先說話。

他告訴呂后,高祖(劉邦)去世之前,曾經給我們有一個白馬盟誓,我們一起都是喝過馬血的人,並且答應高祖,天下非劉姓是不能當王的。

所以,這個意見您還是不要說了,我這裡是通不過的。

可是,這時候陳平說話了,他說高祖執政的時候,大封劉姓子孫為王,這沒有什麼錯。如今呂后執政了,呂后封呂姓為王,也沒有什麼錯。

所以,我是支持呂后封呂姓為王的。

聽到陳平這樣說,呂后高興極了,她又問太尉周勃,周勃看陳平說的呂后很高興,所以,他也說支持呂后封呂姓為王。

呂后一聽有兩個人支持自己,當真是高興壞了。

所以,那一天散會之後,呂后就解除了王陵的左丞相之職,把王陵趕回老家養老去了。

陳平因為討好呂后,被提升為左丞相。

你看劉邦是不是看人很準,他臨死前就知道陳平這小子不老實,他遇事總為自己考慮的多,當呂后問他的時候,他果然就是為自己考慮的。畢竟他若是不答應,也有可能被呂后趕回家養老。

但是,劉邦想不到的是,王陵竟然被呂后罷官了。

看來呂后治理國家,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呀,不過呂后也是被陳平坑的最慘的一個人。

陳平在擔任丞相期間,因為懼怕呂后,他從來都不敢幹有違呂后心意的事情。呂后對這樣不作為的陳平,當然是滿意的了。

但是,因為陳平的不作為,他就得罪了劉邦的子孫。

到了呂后快死了,陳平想到在這樣下去,自己的小命就將不保了,畢竟呂后一死,他就沒有後臺了。

到時候,劉邦的子孫找他秋後算帳,殺了他陳平,也是很可能的。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陳平在呂后去世之後,又開始和周勃走在一起,兩個人一商量,將功補過,就把姓呂的人全部給屠殺了。

這樣陳平和周勃又成了有功之臣。

所以,這樣的陳平和周勃,劉邦的子孫也不會殺他們了,你看陳平就是這樣一個兩面三刀的人。

劉邦臨死前說的安劉氏江山者必勃也,這個勃就是周勃。

陳平就是讓周勃,帶領士兵把呂后的呂家全部給滅了族的。之後,陳平和周勃,把代王劉恆給接到了宮中當皇帝,劉恆就是漢文帝。所以,安劉氏江山的,正是這個周勃。


筆者認為,劉邦的智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懂得「厚黑」之術。

劉邦家裡窮、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老農,從小混跡於社會。因為無依無靠,劉邦的發跡只能靠自己。但他聰明之處在於,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且不談厚度,連溫度都不能保持,因此,他把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把在社會上學到的知識都結合起來,然後做出了一個大義之舉:廣結朋友。事實證明,他結交的朋友都是非同尋常的人物。第一個玩伴盧綰是個富二代,他的老爸是當地有名的地主,但劉邦卻手到擒來,讓他成了自己死心踏地的鐵哥們。公務員出身的蕭何是沛縣紅人,連縣令都要敬讓他三分,但這位牛人卻對劉邦服服帖帖,奉為自己的「主子」,夏侯嬰也獄史,但劉邦犯罪後,他寧肯自己坐了幾年牢,也不願讓劉邦來分擔半點責任,可見劉邦的人格魅力。還有樊噲天不怕地不怕,天不服地不服,唯獨只服劉邦。這其中雖然有「連襟」這層關係所在,但從另一個測面可以看出劉邦身上所發出的氣質讓人折服。良好的人脈關係也為劉邦日後的舉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善於「作秀」之道。

劉邦可以稱之為「作秀祖師」。劉邦太愛作秀了,別人稱他是流氓,他就處處想逞流氓。他通過作秀,騙個富婆當老婆,成功娶到了地主呂公的女兒。義帝被項羽殺死後,他用大哭的方式來作秀,結果獲取同情心一片,項羽烏江自刎後,他到魯地哭祭項羽,如此假仁義假慈悲的政治作秀堪稱一絕。就連稱帝時都要謙虛一番,三推五辭後才勉強接受,可以作秀到家了。總之,劉秀為了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生命的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地秀自己,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三是暢通「納諫」之路。

劉邦最大的智慧體現在大智若愚,他心量很大,有一雙順風耳,什麼話都可以聽,而且都聽得進去,而且不管什麼意見他不但聽了,還會明辨是非,並做出正確的決斷。同時,他做事緊謹而不失靈活,具有超級的應變能力,往往能在絕境中逢凶化吉。


有人說王莽是穿越者,他在2000多年前就實行了社會主義;有人說光武帝劉秀是「位面之子」,他能未卜先知,以最詭異的方式統一天下;我說,漢高祖劉邦也是穿越而來,不然他為什麼能突破階級的侷限性?

劉邦

每次說到劉邦,我都會感到很無解,一個豪無任何背景的社會底層小吏,他憑什麼能玩轉貴族、地主和官宦階層?像他這樣的案例(建立大王朝),直到1500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纔再一次出現。不過朱元璋所處的時代已經進入到了封建社會中後期,而處在封建社會早期的草根兒劉邦,他是怎樣擺脫階級的侷限性的呢?

這是一個讓人很費解的問題。

劉邦的出身非常普通,就是千千萬萬底層平民中的一個,沒有任何貴族背景。劉邦也沒有學多少文化,不務正業,到處流浪,其志向就是給「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這樣的英雄做一個門客,混口飯喫。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交際能力比一般人要強一些,膽子要大一些,如果在治世,這是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但是在亂世,則充滿無限機會。曹操和朱溫不就是這樣發家的嗎?

所以,像劉邦這樣的人,從理論上講,完全不具備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素質。不管是後來的赤眉軍、黃巾軍、瓦崗軍,還是黃巢起義,都因為階級的侷限性而曇花一現,始終不能建立全新的、持續的統一王朝。

劉邦為了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還曾「西漂」,滿腔激情的到魏國去投奔信陵君。此時秦國已經發起了平滅「三晉」的戰爭,韓、趙、魏已經被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如圖:

戰國形勢圖

信陵君因為受到魏王的猜忌而抑鬱成疾,等劉邦到達大梁的時候,信陵君已經死了。劉邦於是回老家憑個人關係弄了個泗水亭長來做,亭長也不過是個跑腿兒的基層幹部。只不過,他在這裡組建了後來的「沛縣五人組」。

如果說劉邦的成功是靠「沛縣五人組」,那我們再來分析這個組合。

沛縣五人組

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4個人裡面,樊噲是一個屠夫,比劉邦文化程度還低,蕭何、曹參、夏侯嬰3人是縣裡面的公務員,算是有點行政經驗。但是憑他們那點能耐,要想成為國家部級幹部,那還差得很遠。所以,要靠這個組合成就王霸之業,似乎也不大可能。

更為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和劉邦同時代的還有「千古無二」的項羽,連戲下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都是項羽一手包辦的,可見當時項羽的影響力有多強大!劉邦從區區一個漢中王,居然敢和項羽叫板,這真是一件讓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劉邦卻這樣做了,而且還成功了!劉邦的子孫劉備不是沒有這樣做過,但你看到歷史上哪位英雄從蜀中起家稱霸天下的?只有劉邦一人!

劉備蜀漢集團

章邯那麼能打,可是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走不到一合就被劉邦給滅了;項羽封的那麼多王,後來竟大部分神奇的倒向了劉邦;韓信神機妙算、手握重兵,竟糊塗一時,不割據自立?種種奇怪的現象加起來,真的不得不說劉邦的成功真有些不可思議!

最重要的是:當劉邦越走越高的時候,他居然能突破階級的思維侷限性,把更高階層的人玩轉於鼓掌之間!他利用貴族地主的支持取得天下,事後又將這些貴族地主擺平,完全不會因為經驗不足而導致分崩離析、政權垮臺,使權力重回貴族地主手中。

我只想問:他的這些能力哪來的?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有「靈魂」的歷史作者。


漢高祖劉邦,以一介草莽的身份而登九五,我朝太祖曾評價:「劉邦是封建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筆者認為這個評價並沒有高估,你要是仔細閱讀他的故事你就會發現,這個人太可怕了。

劉邦遇項羽軍隊追擊,馬車上坐著車夫、夏侯嬰和他兩個親生兒女,由於重量太大,馬車行駛太慢,眼看追兵將至,千軍一發之際,劉邦只經過短暫的思考,就想到了一個普通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夏侯嬰能抵禦追兵,留;車夫能駕車,留;這兩個兒女毫無用處,留著也是累贅,於是,他把親骨肉踢下車去。虎毒不食子這種話,對這位梟雄來說都是放屁——霸道如朱棣,尚知「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然劉邦無所謂親情,無所謂道義,只要對自己有利,什麼事他都做得出來。而這兩個孩子,一個是魯元公主,一個是後來的漢惠帝。

當年雍齒擒劉邦老婆呂雉及其父劉太公,對婦女老人施以侮辱虐待。項羽要殺劉邦父親那件事就是雍齒出的主意。劉邦曾親口說,他生平最討厭的人就是雍齒,然西漢建國,劉邦並沒有找雍齒算賬,反而為安撫軍心,為安撫軍心,封其為什邡侯,與之共享江山。

這是何等的度量——老婆被凌辱,父親被虐待,劉邦忍住不發火,當得知雍齒被封什邡侯後,其他與劉邦有過過節的將士很高興,道:「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雍齒都被封侯了,我們還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劉邦就這樣穩住了軍心,有多少男人碰到像劉邦這樣的事,能夠有如此度量呢?

劉邦48歲起兵,用時七年統一全國,年55,此番大業在當時堪稱震古爍今,然劉邦並不自滿,身居九五而不貪圖享樂,仍南征北戰——滅燕、吞趙、敗陳希,殺韓信,剁彭越,滅英布,將一切潛在敵人消滅後,死於馬鞍之上。

霸道如曹孟德,滅去張魯後,也道:「得隴何復望蜀乎?」劉邦的宏圖霸業,得令多少梟雄汗顏。

「朕若遇漢高祖,當北面臣事,與韓彭毗肩。」這是前趙石勒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我想,這也是對這一代梟雄最好的讚美。


淺談劉邦的大智慧

作為「中國古代最厲害的皇帝」之稱的劉邦,他絕對具有大智慧,從一個小小亭長,在秦末混戰中發跡,通過短短几年就成為皇帝,什麼「第一丞相」「謀聖」「兵仙」等等,都是他的手下,這點足以證明劉邦的智慧,從出身和資源來說,劉邦確實不起眼,哪怕是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當過乞丐做過和尚,但好歹人家取了個領袖的女兒,少奮鬥了20年。

劉邦的大智慧個人以為有三方面。

  1. 識人之能!這點應該沒人反對,但凡開國皇帝,識人之能是必備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項羽了,身為貴族又勇猛無比的先天優勢,最終卻敗在身邊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原本身邊有范增、韓信、陳平、英布等,最終死的死逃的逃叛的叛,兵敗垓下只有虞姬陪伴。而劉邦呢,起兵之初就分工明確,用蕭何管內政、用張良做軍師、用審食其照顧家庭,越打規模越大,身邊人才越聚越多。
  2. 虛心接受建議。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接地氣,沒有面子包袱,反正論有錢比不上盧綰、論內政比不上蕭何、論謀略比不上張良、論勇武比不上曹參、論領兵比不上韓信、哪怕論趕車也比不上夏侯嬰啊,那劉邦就負責用好他們罷。有建議儘管提,你們都是專業的,而我劉邦就負責接受接受吧。從攻城略地到約法三章、從鴻門宴到戰略防守、從裂土封王到遷都長安,不無是聽從身邊人建議的正確決定!
  3. 最後一點,就是本人最佩服劉邦的一點: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總是能從手下的不同爭議中,選出對的方案!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楚漢相爭時,劉邦項羽相距滎陽、成皋一線,都拿對方沒有辦法,劉邦心腹說客酈食其建議劉邦製作金印,重新扶持親漢的六國後人擁立他們建立六國勢力,然後一起對抗項羽,劉邦一聽,有道理,著手就讓酈食其去辦這個事情了。不久張良公幹回來,劉邦樂呵呵對張良說了這個計謀,心裡估計還期待著張良的大拇指。不想張良聽後,立馬反對「你個糊塗漢王,現在你身邊人才濟濟,要是六國都復國了,人才都跑回去支持自己的舊國了,誰還留你身邊啊!」也不想想,連張良都是原來韓王借給劉邦的。劉邦一聽,權衡利弊,確實如張良所說,於是破口大罵,趕快讓人去銷毀了金印。

作為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江山的人傑,劉邦必然是具有大智慧的,歷史的勝利者必然是智慧的勝利者!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憑藉兵多將廣,以及拉攏西楚的諸侯王反水,最終成功擊敗楚霸王項羽,奪取了天下。

漢朝建立之初,天下並不穩定。

劉邦手下的功臣被封為王侯,很多人不滿於現狀,因為當時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遺毒」依然在持續發酵。很多英雄豪傑對劉邦的出身、人品以及才能很看不起。

劉邦深知這些諸侯王功高蓋主,早晚會對大漢朝構成威脅,於是對異姓諸侯王開始痛下殺手。

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盧綰等人先後被誅除殆盡。

剪除異姓王不久,劉邦認識到自己的統治區域僅限於漢中地區,邊疆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並沒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

為了形成天下一統的格局,劉邦大封劉姓子孫為藩王,在各地建立郡國,確保劉姓皇族長久穩固的統治。

劉邦晚年時期,眼看著妻子呂雉的後黨做強做大,他十分擔憂仁弱的太子劉盈無法掌控朝局,而呂氏家族十分有可能奪取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於是召集劉姓諸王,歃血盟誓。

盟誓現場,斬殺一匹白馬,眾人以手指蘸著馬血塗抹在嘴上,王公大臣在天子的帶領下共同盟誓:「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國家得以永存,世世代代享受幸福生活,不是姓劉的人稱王,大家都可以討伐他!不是皇族成員不能封王,沒有軍功者不能封侯,有人違背盟誓,天下任何人都可以殺了他!

劉邦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迫不及待提出要立「諸呂」為王,右丞相王陵當即明確表示反對,認為白馬之盟上面的墨跡未乾,應該遵守先皇遺命。

但是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卻表示大力支持呂后,認為封幾個姓呂的當王爺也沒啥大不了。

王陵一氣之下,辭官走人,呂后撕毀盟誓,冊封諸呂為王侯,同時對劉姓皇族殘酷打壓。

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呂與劉氏皇子的矛盾開始白熱化。

劉姓皇族憑著白馬之盟的影響力、約束力以及劉邦的餘威,最終徹底剷除了諸呂,劉氏重新奪回了皇位。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弄權,取得代理皇帝——「假皇帝」的身份,再度撕毀白馬之盟,篡漢建新。

由於王莽實施了一系列侵犯地主豪強利益、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政策,最終導致慘敗。

王莽死後,白馬之盟在這一時期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非劉氏不王」成為天下人的共識。

綠林、赤眉起義軍為了形成強大的號召力,一些無能之輩、甚至放牛娃都成了擁立的對象,劉玄、劉盆子紛紛粉墨登場。

憑著個人的智謀和人格魅力,加上白馬盟誓的強大影響力,劉秀成為亂世笑到最後的英雄,恢復了漢室江山。

劉秀建立東漢後再次強調白馬盟誓的重要性,整天騎著一匹白馬,提醒天下人,劉氏纔是天下人的共主。

漢章帝時期,皇帝劉炟多次提出封皇太后馬氏的兄弟為侯,馬太后均以白馬之盟婉言謝絕。

東漢末年,白馬之盟繼續發揮著影響力,無數英豪觸碰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底線死於非命。

曹丕代漢建魏,白馬之盟被徹底撕毀,劉備憑藉其殘存的一點餘威,得以偏安一隅,建立蜀漢,延續大漢國祚四十二年。

隨著蜀漢的滅亡,白馬之盟被徹底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劉邦沒有智慧,只有聰明。老子謂之智術。

劉邦的聰明大多來自呂雉。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靈異事件,讓眾人歸服。

1、斬白蛇——赤帝之子。

劉邦斬白蛇起義。然後又導演一出赤帝之子殺白帝之子的神劇。

2、芒碭山與雲氣。

劉邦起義之前,藏於芒碭山中,呂雉每次都能找到劉邦。眾人疑惑之。呂雉稱,劉邦頭上有雲氣,自己是隨著雲氣找到劉邦的。

3、劉父見到一條龍伏在劉母身上,就生下了劉邦。

以上三個事件,呂雉應該是謀劃者,讓眾人以為劉邦是真命天子。

二、無恥。

劉邦與項羽交戰,潰敗。做車逃跑時,為減輕負重,把兒女推下車。車夫由把孩子抱上車。

怪不得有人稱,項羽如果有劉邦一半的無恥。劉邦必敗。

三、知人善用。

劉邦確實知人善用。陳平、韓信等人原本是項羽部下,因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劉邦。在這一點強,劉邦確實比項羽強。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666b0001d25d91dfed7c", "vname": "", "vid": "e51de24aca1248b1a2095073360970df",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6476000077faedbf6c5f",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666b0001d25d91dfed7c",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8.76,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1262058}, "ultra": {"duration": 18.76, "h": 9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40, "file_size": 1678024}, "normal": {"duration": 18.76,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887232}}, "md5": "ce035f8c9bcd56135b84a73747a5d9bb", "duration": 18.76, "file_sign": "ce035f8c9bcd56135b84a73747a5d9bb", "thumb_uri": "666b0001d25d91dfed7c", "vu": "e51de24aca1248b1a2095073360970df"} --}

一句話,戰略眼光與用人之道。


劉邦應該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情商也很高。此人抱負遠大,且非常務實。是一個一心要做大事業的人,雖然不是出身貴族,但卻是天然的領袖人物。識字不多,識人厲害,當時一流的人才,盡入其帳下。對待名士能謙恭寬厚,知人善任,籠絡人心。而且意志堅韌不拔,屢敗屢戰,最後垓下一戰,取得天下。正如劉邦自己總結得天下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纔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知己知彼,有自知之明,所以最後能取勝,能吟《大風歌》。這是項羽個人英雄,要面子,逞匹夫之勇沒法比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中,劉邦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他出身微賤,不喜歡讀書,開始「創業」時年歲也偏大,與他的勁敵、對手和其他天下豪傑相比,實在沒 有太多的優勢,甚至還有很多缺點,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學等,但他最終卻戰勝羣雄。劉邦的成功「逆襲」,可從他過人的用人智慧上窺見端倪。

把最優秀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55歲的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拉開大漢四百年基業的大幕。

這年五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和眾人總結楚漢戰爭勝敗的經驗教訓。王陵等人說,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就是因為劉邦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說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說到點子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劉邦不僅「自知」,而且「知人」。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張良、蕭何、韓信,都堪稱人中龍鳳,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且其特殊才能都遠在劉邦之上,劉邦均將他們羅致麾下,而且不嫉賢妒能,不彈壓掣肘,能用其所長,把每一個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為每個人淋漓發揮自己所長創造了條件。張良定國策謀大計,蕭何理國事抓經濟,韓信統大軍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現。

劉邦不僅善用人,而且善馭人。韓信出身貧窮,為人所不齒,後來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但一直不為項梁、項羽叔侄所重用,韓信因此背楚投奔了漢軍。經過漢將夏侯嬰的推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通過幾次談話看中了韓信,認為應當重用。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韓信認為自己在劉邦麾下還沒有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機會,覺得屈才,於是又從漢營逃亡。蕭何知道了這件事,覺得這是個疏忽,所以來不及與劉邦商量,就親自去追趕韓信。這時有人在劉邦面前說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聽了又急又氣,如同失掉了左右手。等蕭何回來時,劉邦又喜又惱,責備他不該逃跑。蕭何告訴他是為了追趕韓信,劉邦不太相信,認為追趕這麼一員小官吏不值得。蕭何對劉邦語重心長地說:「一般的將官容易得到,韓信卻是不可多得的國家至寶,挑不出第二個。

如果想爭奪天下,就必須有韓信這樣的人才共謀大計。」劉邦聽取了蕭何的意見,拜韓信為大將,讓他統率三軍。而且在任命韓信為大將那一天,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設置了高壇、廣場,讓韓信到高臺上受命,給了韓信足夠的尊崇和麪子,樹立了韓信在眾人面前的威信和號召力。拜禮完畢後,劉邦把韓信召到跟前諮詢平定天下方針,韓信的回答,同樣語出驚人,這就是幾乎與諸葛亮的《隆中對》齊名的《漢中對》。只可惜,劉邦身邊的能人太多,而後來的韓信也居功驕恣,加之品德名聲不好,纔不為後人稱道,否則的話,他一定會和諸葛亮一樣齊名。

韓信想要一個「桃子」 劉邦給了他「一籃水果」

韓信軍事才華出類拔萃,很快成為劉(邦)、項(羽)爭雄中影響戰局勝敗的關鍵性人物。

劉、項鏖戰正酣。十一月,劉邦被楚軍圍困在滎陽(今河南滎陽),難以脫身。而韓信大軍卻凱歌高奏,大破楚軍,斬殺楚大將龍且,佔領齊地,銳不可當。此時韓信不僅沒有加急進攻楚軍,解劉邦之圍,而是派人給劉邦送信,請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但信的措辭用語還是比較委婉。

熱盼韓信解圍的劉邦看到韓信的這封信時,勃然大怒,大罵韓信:「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在張良、陳平勸說下,劉邦壓住了胸中的怒火,不但滿足了韓信想當代理齊王的願望,而且更為慷慨大度,一步到位,直接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本來想要一個「桃子」,劉邦卻給了他「一籃水果」,這顯示了劉邦高超的馭人之術。可以想像,獲封齊王后的韓信,心情之激動、腳步之輕盈,懷著對劉邦的感恩心情,加快了攻楚的步伐,與彭越等人分進合擊,很快改變了楚強漢弱的戰場局勢,導演了兵陳垓下十面埋伏的歷史活劇。假若,劉邦當時未滿足韓信的請封,勢必與韓信生隙,埋下取敗禍因;假若劉邦比較小氣,雖滿足了韓信心願,僅封了個「假王」(代理),也會讓韓信感覺出劉邦的勉強之情和心胸狹窄,也就不會換來韓信滿腔的「忠漢」之心。

通過封賞大臣傳遞政治信號

楚漢戰爭勝利後,封賞大臣是擺在劉邦面前一項複雜而重大的政治任務,處理不好,就會產生矛盾。劉邦認為,應當將蕭何推為第一。然而其他曾追隨劉邦東徵西討的大將們不服,認為自己「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浴血奮戰,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怎能反而功勞居首呢?

這時,劉邦說出了一番驚人的話。他反問諸將:「知道打獵是怎麼回事嗎?知道獵人和獵狗的區別嗎?」他說,獵狗只有追擒野獸的功能,而獵人卻能指揮獵狗去追獵物。諸將只不過是擒殺野獸的獵狗,只有蕭何,才能稱得上是獵人。

這話說得太傷眾將官的心了。眾將官心內不服,但誰也不說話,選擇了沉默。後來,在論定功臣的位次時,場面又陷入了尷尬。眾列侯一致認為,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理應排第一。劉邦顯然是想讓蕭何位列羣臣之首。正在為難之時,洞明上意的關內侯鄂千秋站出來說話了,他說:諸將皆為一時之得失。而楚漢相拒五年,漢王失軍亡眾,隻身逃遁數次,皆靠著蕭何從關中遣軍補其亡失,數萬兵眾招之即來。漢與楚在滎陽對峙多年,軍無見糧,也是蕭何及時轉漕關中,以給不足。這樣才能使漢軍立於不敗之地,這是萬世不朽之功。這一公平的評論,終於說服了諸將,大家都公推蕭何功勞位居第一。

劉邦公然駁了眾將官的面子,力排眾議,推封蕭何為天下第一功臣,這樣做的「成本」似乎太大。而這也恰恰反映出劉邦的過人之處,他是要通過尊崇蕭何來向天下釋放一個個信號:天下初定,今後國家的頭等大事將是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軍事雖亦重要,但與民生問題比較起來,顯然要往後放一下。今後,國家急需的是重生產、懂經濟的人才,而不是衝鋒陷陣、搏殺疆場的將士。可以認為,劉邦封蕭何是傳遞其戰略重心由「軍事鬥爭」向「經濟建設」轉移的顯著性標誌。

史書記載,劉邦封賞諸大臣是分階段進行的。最先封賞的是最親近、最重要的二十幾位大臣。其餘的大臣因對軍功多寡的認定有異議,「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時,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怕劉邦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怕劉邦會找機會誅殺他們。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問劉邦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張良聽後,就建議劉邦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其他人更不用說了,封官加爵是遲早的事,就不會亂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劉邦封雍齒這一舉措,看似平淡,卻富有深意,他向大臣傳遞出一個信號,所有對建漢有功者都會按照功勞大小受到封賞,劉邦不會給大家穿小鞋,也不會暗地裡使絆子。

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曾懸賞千金、緝拿季布,後來終於如願以償。但他想到自己也需要季布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他為郎中。丁公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偷偷放走劉邦的救命恩人就更不用說了。於是前去拜見劉邦,沒想到卻被劉邦抓了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羽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劉邦殺丁公封季布傳遞出的信號是,朝廷需要的永遠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不是左右逢源的貳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