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浙醫二院長興院區傷口造口專科護士胡蝶的手機相冊之前,你需要好好做一番心理建設:裏面沒有她美美的自拍,也沒有幾張孩子的萌照,滿屏全是一張張觸目驚心的傷口。

傷口分佈在頭部、手腕、腳後跟等各個身體部位,深淺不一,形狀各異。有的還淌着血水,有的已經結痂,乍得一看還以爲是誤入了哪個恐怖電影的拍攝現場。

別誤會,這並非什麼特殊癖好。這些照片,是胡蝶每次處理患者傷口時拍下的。這樣,患者從開始受傷到最後痊癒,傷口的變化情況就一目瞭然。

半年以來,她一共拍了近千張傷口的照片,手機存不下就整理到電腦裏。最嚴重的一個患者,她整整拍了一百多張照片,見證了褥瘡一點點結痂、恢復。

1

每個患者都有專屬相冊

全程檢測傷口恢復情況

胡蝶是浙醫二院長興院區一名經驗豐富的護士,從業已經十一個年頭。之前,她一直在康復科工作,每天發藥、打針,幫助患者做康復訓練,沒有涉及過傷口造口這方面的工作。

去年3月,醫院發了一個通知,護士可以報名參加浙江省傷口造口專科護士培訓,到上級醫院進修3個月。爲了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胡蝶報名並通過了醫院的面試。

在杭州培訓期間,她學會了雙套管沖洗、簡易負壓吸引等處理傷口的技術。除了專業技能,她對老師課上說的一句話印象尤爲深刻,“老師說,最好每次都把患者的傷口拍下來,前後對比,可以檢驗看護的效果。”

雖然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現實中真正做到的人並不多,頂多就是出入院時分別拍一張。但胡蝶一直記着老師的這句話,回來成爲傷口造口專科護士後,她每天都嚴格地踐行這個標準。

從去年7月開始,她給每個就診的患者拍攝傷口的照片,然後按照疾病類型、日期等一一分類。現在,每個她看護的患者都有一個專屬的傷口相冊,“這樣我就知道每名患者傷口的恢復情況,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用藥。”

胡蝶在處理傷口

2

半年前相冊裏全是兒子的照片

現在給兒子拍照的時間都沒了

胡蝶的手機是64G的,有限的內存幾乎全貢獻給了患者傷口的照片,但還是不夠用。每個月,她會清空一下相冊,把照片導入電腦保存下來。半年下來,電腦裏保存了近千張照片。

半年前,她相冊還沒有那麼“血腥”,裏面唯一的主角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不是在做鬼臉就是在撒歡奔跑。但哪怕是糊掉的照片,她也捨不得刪掉,因爲這個男主角是她上幼兒園的兒子。

但開始拍患者傷口照片後,手機經常提醒她“內存不足”,她只好狠狠心把兒子的照片刪掉,現在手機裏僅留了幾張作爲念想。

而且,現在她比過去忙了很多,經常在家休息也被臨時叫去醫院幫忙,根本沒有時間給兒子拍新的照片。有時候,兒子無意中翻到這些傷口的照片,還會被嚇一跳。

不要說普通人,很多護士最初面對傷口、褥瘡和撲面而來的惡臭時,也難免覺得有有點不舒服,但胡蝶從沒經歷過不適應的階段,“可能我心理承受能力比較不錯。借用我們專科護士同學的一句話,其他人看到傷口可能會噁心,我看到傷口反而有點興奮,心裏開始盤算這個傷口該怎麼處理最好。”

不過,你別看她處理傷口時那麼大膽,內心卻是個不敢看恐怖電影的女孩呢,“傷口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怖電影營造出來那種陰森森的氛圍,我還真的受不了。”

3

爲患者換藥2個月

拍下一百多張照片

在所有的患者中,胡蝶印象最深的是一名50歲的大姐。在看護的兩個多月時間裏,她拍了一百多張患者的褥瘡。

這個大姐是播散性脊髓炎患者,雙下肢完全沒有肌力,常年癱瘓在牀上,無法下地行走。剛住院時,由於她小便有些失控,骶尾部有滲液,所以出現了一個4cm×5cm的嚴重褥瘡,“當時已經有兩三釐米深,呈暗紅色,就像一塊煮熟的肉。”

那段時間,這位患者是胡蝶重點看護對象,每天隔2小時就要給她翻一次身。一開始隔天換一次藥,後來慢慢變成一週2次,每次換藥她就拍一張照。

兩個多月過後,大姐骶尾部的褥瘡在悉心的看護下完全恢復了,幾乎看不出原本血肉模糊的樣子。胡蝶打開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照片對比了一番,連她都沒想到能康復到這個程度。

“這些傷口,普通人也許不敢直視,但在我眼裏都是有用的病例資料。嚴重壓瘡患者一步步好轉,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除了做好專科門診和全院壓瘡患者的監護,胡蝶還把服務延伸到了基層鄉村。

前些天,長興林城鎮大雲寺村一名85歲的骨折老人在家臥牀半個多月,骶尾部長期受壓出現手掌大的壓瘡,組織發黑壞死。

林城鎮衛生院是長興院區醫共體共建單位,當地護士邀請她前往會診。她耐心指導如何選擇敷料,並示範了換藥操作,交代注意細節。

當然,胡蝶也把拍照記錄這個樸素的小妙招教給了當地護士。不到一週時間,老人創面縮小,壞死組織逐漸溶解,照片也見證了老人創面康復的過程。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朱佳歡

值班編輯:倪王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