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出版,一時間,在無數青少年中引起熱烈反響——學校裏到處都有人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紅色獵人帽,學着霍爾頓的言語動作。這本書的出版,影響了幾代美國人乃至全球讀者。也是因爲這部小說,讓J.D.塞林格的名字永遠地留在了世界文壇上。

但他的作品遠不止這一本。2018年末,譯林出版社重磅推出美國文學巨匠塞林格作品集,包括《麥田裏的守望者》《九故事》《弗蘭妮與祖伊》《擡高房樑,木匠們;西摩:小傳》四部作品。這是塞林格作品簡體中譯本第一次在塞林格基金會的指導下結集出版。《麥田裏的守望者》沿用了已故翻譯家孫仲旭的譯本,而《九故事》《弗蘭妮與祖伊》《擡高房樑,木匠們;西摩:小傳》則採用了復旦大學副教授、著名譯者丁駿的譯本,由塞林格的兒子馬特·塞林格親自指導修訂。其間,譯林出版社與基金會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這套珍貴的文集得以順利出版。

2019年是塞林格誕辰100週年,也是譯林出版社成立30週年。作爲塞林格作品集在中國的獨家出版方,譯林出版社首次邀請塞林格之子、塞林格基金會負責人馬特·塞林格訪華,併爲此精心策劃一系列讀書沙龍活動。

馬特·塞林格:1960年生人,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著名演員與製片人,曾主演過《美國隊長》與《菜鳥大反攻》,出演過多部電視系列劇和百老匯戲劇。是《麥田裏的守望者》作者J.D.塞林格與心理學家克萊爾·道格拉斯之子,塞林格基金會負責人,秉承塞林格遺願,全面負責塞林格作品出版與整理工作。

活動跨越北京、上海、蘇州、南京、成都五座城市,將邀請格非、李洱、飛氘、邱華棟、史航、苗煒、丁駿、趙鬆、盛韻、路內、周嘉寧、葉兆言、汪政、但漢鬆、翟永明等多位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書評人,與讀者分享塞林格作品對自己的影響,探討塞林格作品的內涵與價值。活動主題涵蓋甚廣,從學生心中的塞林格作品到學界對塞林格作品的解讀,從塞林格代表作《麥田裏的守望者》在國內20多年的傳播到重新發現另外3部作品的內涵……全方位、多角度帶領國內讀者瞭解塞林格及其作品。屆時,馬特·塞林格先生將參與所有宣傳活動,與中國讀者分享他眼中的父親和父親筆下的人物。

《九故事》,要讀9遍才過癮

提起J.D.塞林格這個名字,你的第一反應大概是《麥田裏的守望者》。沒錯,塞林格確實是因爲《麥田裏的守望者》而名聲大噪,但如果你去問約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羅斯這樣的大作家,或者參加個文學評論圈的飯局,會發現塞林格的第2本書《九故事》纔是被供上神壇的作品。

莫名其妙、神神叨叨或許是所有人初讀這本書時的感受,不過,在這莫名其妙裏,如果你恰好能發現一兩個密碼,從而撬開它的晦澀,便可能有讀偵探小說真相大白時的快感。

密碼一:無論在散兵坑還是在山頂上,他要寫的,還是《九故事》式的故事

在《麥田裏的守望者》獲得空前成功之後,塞林格在新罕布什爾州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買下了90多英畝土地,給自己在山頂上建了座小屋,從此隱居不見人。而他執意要做的,便是把《九故事》式的小說一直寫下去。

《九故事》裏真的就有9個故事,而其中7篇,都發表在《紐約客》雜誌上。這源於《麥田裏的守望者》面世的3年前,1948年,《紐約客》的主編哈羅德·羅斯讀到了塞林格投稿的《抓香蕉魚最好的日子》,當即決定與這個當時誰都沒聽說過的作者簽訂合同,主張《紐約客》有對他此後所有短篇小說的優先發表權。或許可以這麼說,《麥田裏的守望者》彷彿是塞林格要規規矩矩越過的關卡,越過之後,收穫鮮花和掌聲之後,他便可以任性了,回到自己真心希望投入的懷抱中。這個懷抱的起始,就是《九故事》。

密碼二:“格拉斯家族”是一項重要發明

《九故事》開篇的小說有個人物叫西摩,這個西摩是“格拉斯家族”的成員,而格拉斯家族,纔是牽動塞林格一生精力,潛心搭建的傳奇。讀下去你會知道,《九故事》會時不時冒出幾個“格拉斯家族”的成員,在他之後的作品裏,這些成員將一個個出現,成爲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人物,成爲這位作家的重要發明,而這項發明的起始,也是《九故事》。

“格拉斯家族”是個神童家族,這家一共有七個孩子,個個都是神童,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愛爾蘭人,西摩是長子。作家約翰·厄普代克曾經這樣評價塞林格對他筆下這個家族的心意:“塞林格對格拉斯一家的愛超過了上帝對他們的愛。他的愛太專一了。他們已經成爲他的精神避難所。他對他們的喜愛已經到了有損於藝術性的地步。”據說,在塞林格家裏,關於這個家族的筆記本滿滿地塞了一書架。你在《九故事》中遇到的不解,會像解謎遊戲一樣,在讀他的其它著作時逐個解開。

但你在《九故事》裏也不難戳破一兩個謎題,看到他本人經歷的影子。比如他那篇《爲艾斯美而寫》裏寫到一位精神崩潰的軍人,他自己就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而“格拉斯家族”那幾個天才兒童,在塞林格的同學中也能找到一兩個原型。不少評論家們還這樣分析:西摩的精神狀態也越寫越像塞林格本人。另外,和“格拉斯家族”一樣,塞林格的父親也是猶太人,母親也有愛爾蘭的血統。

有些巧合雖然不能強拉關係,但遇上了卻難免浮想聯翩:塞林格遇到過一個忠實讀者,厄內斯特·海明威。當時還是戰地記者的海明威對他大加讚賞,說塞林格是天才。1961年7月2日,海明威也像《抓香蕉魚最好的日子》裏的西摩一樣,拿手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

密碼三:人類的純真到底在哪裏?

從塞林格的作品中,你會知道他的精神狀態越來越趨向於東方哲學和禪宗。《九故事》嘮嘮叨叨的對話裏包裹的常常是這一點,你會看到他對那種起因——經過——結果的傳統敘事方式完全棄用,轉向了某種禪宗式的對話情節當中,一遍之後你的感覺可能是“沒頭沒尾”,但你如果再沉浸其中,他的情感與內涵便會浮出水面,你能看到孤獨,看到愛的無奈,看到庸俗現實,看到戰後人們的空洞內心,最後,看到自己——這時你可能需要深吸幾口氣才能完全平靜下來。

在這期間,有一點不難發現,那便是塞林格筆下的主角年紀都不大。這是他的另外一種語言,他喜歡寫小孩,因爲寫小孩最能表現純真與成人世界和庸俗現實的強烈衝突,表現作者自己的痛楚。整個“格拉斯家族”也都在圍着一個核心轉:人類的純真到底在哪裏?《麥田裏的守望者》裏的那位老是罵髒話卻滿心善良的霍爾頓也時時在對此拷問,說實在的,他也很像“格拉斯家族”的一員。

9遍之後,你必然會覺出《九故事》的好來。就以《泰迪》爲例,從泰迪這個早熟兒童的言語中,在那短短的一則故事裏,你似乎能撈到一本人性的百科全書。他不斷地挖出成人世界的真相,擦開世界的本來模樣,也臨摹腦中的未來場景。開放式的結尾讀後會讓你惴惴不安,一遍遍回想裏面每一句智者般的話語。讀一遍之後你會發現10個驚詫之處,兩遍之後你會發現另外10個驚詫之處,每一遍似乎都有掏不完的新鮮感——這樣的讀後感受,似乎是塞林格本人研發,他人怎麼也鑽研不出來的獨家祕笈。

再談談《笑面人》。這篇小說有兩條線,一條是年輕的頭領給孩子們講《笑面人》的故事,另一條線是頭領愛上了一個叫瑪麗的漂亮姑娘。兩條線交叉進行,一開始故事發展平穩,但隨着頭領與瑪麗的戀愛關係漸漸走下坡路,頭領給孩子們講的《笑面人》故事就開始變得絕望和恐怖——而這時,塞林格的神來之筆便充分體現出來了。

你能感覺到這兩條線構成的精妙節奏感,它一步步牽引着你的精神和思緒走向最後的窒息地帶,當你一遍遍入迷之後,會發現自己完全不受控制,最終被這兩條線所發射的情緒籠罩,束手就擒。這也是塞林格的獨特魅力。幾遍之後,你會越來越覺得,他的真實身份是魔術師。

本文原刊於網易蝸牛閱讀APP,有刪減,作者:鄧若虛。

《麥田裏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美國】J.D.塞林格 著 孫仲旭 譯

定價:46.00元 /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九故事》Nine Stories

【美國】J.D.塞林格 著 丁駿 譯

定價:49.80元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弗蘭妮與祖伊》Franny and Zooey

【美國】J. D. 塞林格 著 丁 駿 譯

定價:45.00元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擡高房樑,木匠們;西摩:小傳》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Carpenters and Seymour: an Introduction

【美國】J.D.塞林格 著 丁 駿 譯

定價:48.00元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