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攻破函谷關之戰也被稱為第二次函谷關之戰。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對於齊、魏、韓三國大軍,由齊國名將匡章統帥聯軍,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經過三年,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聯軍攻破秦國的函谷關,進入秦國腹地,秦王大為驚恐割地求和,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三國聯軍退去。這是秦國自立國以來,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函谷關唯一的一次被攻破。此戰迫使秦國退還侵佔韓魏兩國的部分土地。由於記載缺失,我們無法獲知此戰的具體情況,而且不知何故,司馬遷也未給匡章立傳,以致他的聲名不顯,湮沒無聞,其事蹟散落在先秦諸子篇章中。

大約同時期,趙武靈王做了一件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他決定傳位給太子公子何,這是在無任何外界因素幹擾而心甘情願放棄自己王位的唯一一位國君。趙武靈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前299年),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武靈王傳位,立王子趙何為王(前太子章已被廢)。新王到祖廟行參拜祖先之禮以後,出來上朝。大夫全都是大臣,肥義任相國,並且是新王的師傅。這就是惠文王。惠文王是惠後吳娃的兒子。武靈王自稱為主父,意即太上皇,(秦始皇稱帝以後,纔有太上皇的說法,為了行文統一,下文還是叫做趙武靈王)。他讓惠文王主國內事務,他自己則管理軍務。主父想讓兒子自主治國,自己就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並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於是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秦昭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別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主父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仔細詢問,才知道是主父。秦人非常驚恐。主父所以要進入秦國,是想親自察看地形,並趁機觀察秦王的為人。

    趙惠文王二年(前297年),主父巡視新佔領的土地,於是經過代地,往西在西河與樓煩王相會,並招收了他的士兵。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滅中山國,把它的國王遷到膚施縣。開始建靈壽城。北方的土地才開始屬於趙國,通往代地的道路大為通暢。同年,因看到自己的長子公子章要向比自己小十歲的弟弟趙惠文王跪拜行禮,有些於心不忍。且這個長子無故被廢,為了讓自己的心裡平衡,他封經常隨自己徵戰的長子公子章為安陽君。趙章平素放縱,弟弟被立為國王他心中不服。趙武靈王知道也不加以制止,又派田不禮輔佐趙章。相反有一天他看到兒子趙章給趙何行君臣之禮,頓時心裡有憐惜之意。想封趙章為代王,與弟弟趙惠文王並駕齊驅,兩王並立。被惠文王言辭拒絕。後世史學家有種普遍觀點,趙武靈王這是後悔自己退位的做法了,短短几年時間,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已經成了趙國名正言順的一把手。趙惠文王心胸寬廣、善於納諫,因此贏得了趙國許多大臣的擁護和支持。這對於雄心不已、一生追求輝煌的趙武靈王來說,難以接受,他必須扶植自己的長子來抗衡次子,以此達到自己重新掌控趙國大權的目的。從而為趙王室內訌和自己餓死沙丘的悲劇埋下伏筆。而公子章本就因未能繼位趙王而心存不滿,得到武靈王的支持暗示後公子章發動叛變,想要武力奪位,卻不成想被支持惠文王的軍隊打敗,並將他們圍困在沙丘主父宮內。最終公子章及其屬下被殺,武靈王趙主父被圍在主父宮內長達三個月,活活餓死,一代雄主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趙武靈王在位的這二十多年的時間,完全是一段趙國由一般的諸侯國崛起成為天下強國的奮鬥史。趙武靈王也依靠自己在軍事武功方面的輝煌成就在舉國上下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是這位戎馬半生、將趙國領土足足擴大了三倍的一代雄主卻活活的被餓死在主父宮,結束了自己輝煌燦爛卻又結局黯淡的一生。 他的一生正好正好用自己的謚號「武靈」足以概括,根據古代的謚法,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對外征伐、威強敵德,所以稱「武」,又由於自己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反覆造成了國家的內亂,但沒有實力大損,亂而不損,所以就叫「靈」。


公子何說:「仁君不可殺兄?我讓主帥殺掉你!不可弒父?我餓死你」。這招數是太陰損還是別無選擇?唉!這世間誰來定公道?

匡章

匡章是戰國時齊國名將,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世。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是齊國成就霸業的奠基人之一。

從史籍中查找,關於匡章率軍打仗的記載不是很多,但每一次,都是改變戰國格局的重大戰役。

比如:桑丘之戰——大敗秦軍。秦惠文王自稱「西藩之臣」,此後20年,齊秦再無交兵。

又比如:滅燕之戰——匡章率兵10萬,北上50天,滅掉燕國。此戰過後燕國失去大片土地,直至燕昭王即位時才恢復元氣。

又比如: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聯軍伐楚。大敗楚軍。聯軍乘機攻佔垂丘、宛、葉以北大片土地。楚相」唐昧」戰死。楚被迫以太子「橫」為人質,向齊求和。

聯軍破函谷關

匡章軍事上的最得意之筆是率三國聯軍大破函谷關。

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歷時三年之久。先是攻到函谷關,暫時駐屯大軍,對秦加以封鎖。

之後,趙、宋兩國也加入進來,於公元前296年攻破函谷關。秦昭王看到國將不存,於是急謀割地。孟嘗君卻沒有「將革命進行到底」,聽信了韓慶的話,與秦議和。

匡章率三國聯軍大破函谷關,是戰國時期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的戰爭,可惜沒有徹底,放棄了消滅秦國的大好機會,留下了一個大大的遺憾。

現在我們來回應題主的提問。那麼,此時趙主父在哪裡呢?(也就是公元前298年~296年)

趙主父(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295年),戰國中後期趙國國君,名雍,嬴姓趙氏,死後謚號為「武靈」。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發現了胡人的長處: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他進行了分析比較:中原>寬衣博帶長袖,胡人>衣短袖窄;中原>步射(徏步射箭),胡人>馬射(騎在馬上射箭)。

他看到了胡人的優越性,為了富國強兵,他提出了全國改革,主張學習胡人「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使趙國建立了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很快威力顯現,次年就攻打中山國。後國力漸強,滅中山,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將趙國領土擴大了三倍,並修築了「趙長城」。成為威震北方的草原霸主,是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但「胡服騎射」的改革,也遭到了很大阻力。由於改革很徹底,不僅軍隊將士,全國臣民也要改穿。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打破了中原的服裝傳統習俗。許多人抵觸,特別是邯鄲皇親國戚的反對。太子「成」就公然反對,「易古之道,逆人之心」,拒絕變法。但由於趙武靈王的「淫威」,都不敢議論了。

壯年退位

趙武靈王生有兩子,長子趙章為韓夫子所生,次子趙何為續弦吳娃所生。吳娃臨終前曾遺言:請立趙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的世襲制。廢黜了長子趙章的太子地區。

由於野心膨脹,不滿足於做草原霸主,目標上升為要做中原霸主。為了專註於對外軍事擴張,他將國內政務一古腦交給太子「何」。

公元前299年,他傳位給太子,任肥義為相,自改稱「主父」。

匡章率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的三年,正是趙武靈王傳位給太子後軍事擴張的三年。公元前298年,出使秦國

時趙國在當時除秦外,實力最強。但新國王秦昭王年幼,趙武靈王便將自己的大臣「樓緩」強迫「推薦」給秦宣太后任秦相,以便獲取更多的利益。

樓緩入秦時,趙武靈王假裝隨從人員,進入秦國。實際目的是對沿途風土人情細加考察;對秦國大臣的賢庸強弱深入瞭解,以便將來攻擊秦國時作為第一手資料。

後感覺宣太后和秦昭王有所察覺,便匆匆離去。後秦派精騎狂追,無奈趙武靈王已經出了邊塞。

公元前297年,收服樓煩

趙武靈王奪取」雲中」和「雁門」後,進行了巡視。又在「西河」遇上了樓煩王。樓煩王本來約定「林胡」共同擊趙,收復失地。但林胡不願冒險,樓煩的部將也怯戰,只得作罷。

趙武靈王告訴他:允許他率部回歸河套平原,但要服從趙國的命令,不許劫掠趙國的邊境。樓煩人也可以加入趙的軍隊和政府,不會受到歧視。

樓煩將士聽後,都很樂意歸附趙國。這樣就解決了樓煩軍心和民心不穩的趨勢。

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國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消滅了中山國,將國王遷至「膚施」(今陝西榆林)。樓煩王仍不甘心,於是與中山膚施王謀反,被趙武靈王所殺。

之後便修整代郡與邯鄲之間的道路,加強了境內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王位歸誰

趙武靈王構建了「二元政治」,自己和「何」都是君主,分別負責軍事和政治。只是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已,改稱「主父」(有點象「太上皇」的意思)。

開疆拓土後,舉國慶祝。在見到秉性忠厚的長子章朝見弟弟時的萎靡頹頓,十分心痛。章本也極其出色,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想到韓夫人的賢惠,於是更加愧疚。

他想彌補「章」,將他封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很憤慨,於是煽風點火,鼓動公子章奪回王位。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想立長子章為「代王」,但遭到肥義的否定。加上「理想」「升級」,想成為中華霸主,就想奪回王位。

主父之死

父子三人都要奪取王位,這必然會引發一場血戰。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邢臺市廣宗西北)選看墓地為名,讓長子章和次子何都隨行。各人都預留了一手,埋伏了軍隊。

到沙丘後,父親與長子居一宮,次子居另一宮。」章」以父之名召「何」入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勁,主張由自己先行試探。若有變,則由「成」和「李兌」勤王。

肥義果然被殺,何的軍隊很快控制了局面,平定了叛亂。田不禮逃往宋國。章退回主父宮。期望、公子成、李兌估計趙王何不會下令「殺兄弒父」,便沒有稟報,直接殺了章。並將主父宮中的人員全部趕出,但不許主父出宮。

但無人膽敢承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便只圍不戰,圍困主父達三月之久。內宮本無存糧,瓜果點心沒幾天就喫光了,被活活餓死宮中。

公子成確定主父必死之後,纔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在這期間,對主父之事一直不聞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已經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也不知這是什麼世道?趙主父被圍困達三月之久,居然沒有一個親信前去搭救;也沒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又沒有任何援助勢力前來幹預;坐上王位的兒子也不聞不問。

唉!一代英雄的結局竟如此悲哀!令人唏噓不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