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原文首發於外灘教育,標題為《美國大火的新式教學法,是解決一切教育難題的萬能葯嗎?》。因為篇幅原因,編輯做了刪節。全文錄於下方。

** 「未來,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 「今日之世界,是否和你當年讀書時所想的一樣,或者和你父母、老師當年所描述和期許的一樣?」

** 「再過20年,你的孩子長大成年,等待他們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如何才能讓他們做好準備?」

一個媽媽/創業者的教育困惑

作為魔都家長的一員、一個正在互聯網創業的創業者,開篇三問,是一直盤旋在我腦海里的問題。

身邊有一大部分的育兒,呈現的狀態是: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開始的上各種語數外培訓班;小學生家長忙著「戒吼」,昨天還有未經確證的消息,有家長陪作業陪到看佛經出家;投資人告訴我,三年級已經是個分水嶺,之前還能多元發展興趣,之後課業繁重基本看剛需(語、數、外);面對家長的爆款在線課是:「怎麼做不焦慮的家長」。

和我們當年學習模式、考核標準一樣,分數、高考、名校還是指揮棒。

與此同時,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和身邊同樣的創業者或者企業管理者交流,大家都面臨普遍的難題——好員工難尋。

技術推動下市場變化指數級增長,企業管理者自己每天還在學習;但是對世界充滿熱情和好奇、懂得學習、善於學習、主動進取、和自己攜手並進的員工,卻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

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而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雨果獎得主、童行計劃創始人郝景芳在今年的一篇文章里,探討了教育的最大兩難——「升學系統和人生系統註定的錯差:升學系統不在乎的,恰恰是對於人生成就最為重要的。於是我們的人生被切割為兩段:先用十幾年學習通過考試,然後從頭開始學習應對人生。」

我理解中,教育是在培養能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的人,一個無論在怎麼樣的複雜條件下,能夠解決問題,合理平衡和安放自己身心的人;同時也在孵育和培養發展進取的創變者,能把人類推向不斷進步。

但是怎麼樣的教育才能抵達這個目標?

在女兒逐步長大以及創業過程中,我試圖探索背後的原因,了解教育創新。從而,我知道了PBL(Project-Based-learning)項目式學習,一種新型學習方式。

知道PBL的人,都應該了解一部得過許多獎項的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Mostlikely to succeed,以下簡稱MLTS),以及它所記錄的美國創新學校High Tech High(高科技高中,簡稱HTH)。

這所20多年前成立的美國特許公立學校(Charter School),沒有課本,沒有固定教室、沒有鈴聲、沒有刷題、沒有考試。所有學生在這裡的學習任務,就是做各種各樣的項目,最後形成作品展出。

因為是特許公立,學生靠片區抽籤入校,生源背景很雜,不乏問題家庭成員。但這所學校大學錄取率是98%。

在HTH的PBL項目式學習中,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做的事情框架,像極了公司運作、創業中正在做的事情。更讓我興奮的是,HTH在高中運作成功了這個模式以後,正在往低年級滲透,有了自己的初中、小學和幼兒園。

我對這所學校和PBL的第一判斷,這才是培養未來創業家、優秀的團隊成員、任何領域的解決問題高手的創新土壤。

剛剛過去的11月份,在得知國內聚焦PBL師資培訓的創新教育機構「三有項目式學習」,把HTH的教學總監、高級培訓師Edrick請到上海,開展PBL工作坊時,我專門安排了5天的時間,從初階到高階,了解了在HTH進行的PBL實踐——從底層設計邏輯,到科學工具方法,學生的成果風貌以及評估體系。

HTH教學總監Edrick 在PBL高階工作坊中

理解以後,證實了我的判斷,如果套用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理論,PBL就是一種培養「解決問題高手」和創新能力的「刻意練習」。比起泛泛而談的一萬小時理論,這種刻意練習,針對性更強,也更有引導價值。

PBL提供給孩子們科學的思維訓練工具,解決問題的框架和評估方法,並創造「真實的學習」「和成人世界的連接」,在成體系和實操的學習過程中,讓孩子們發現自我,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

在這個訓練下,讓孩子的思維模式始終保持「Stay hungry,Stay foolish」,當人的大腦一直處於探索模式、成長模式,無疑它更具備想像力。

你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學習經驗是什麼?

「你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學習經驗是什麼?」

這是工作坊里,Edrick老師讓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他希望我們用5分鐘,在紙上寫下來,然後在教室里尋找一個陌生人(在PBL體系里,被稱之為諫友Critical friend)進行故事交換。

我想了半天,從小到大一路重點名校上來的課堂經驗,都很模糊。第一個無意識冒上頭,想去述說的,卻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在小學畢業時候,第一次獨自離離家,混在初中生和高中生里參加軍訓夏令營。

它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少年的成年禮,刺激、有趣、生動,自嘲有阿爾茲海默症前兆的我甚至還記得當時營員姐姐的模樣。在山野里放浪,奔跑,走夜路、在山谷里練習百米步槍射擊(那時候用的可是真槍啊,很拼了)、和大姐姐們在烏黑的澡堂洗澡,自己照顧自己。很符合我內心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天性。

我溫柔美麗的諫友則寫了她鋼琴老師的例子,鋼琴老師無意中聽到她眉飛色舞地給朋友們講故事,於是跟她說,親愛的,你講故事講得很棒,如果下一次彈琴的時候,你能像講故事一樣,把曲子表達出來,那你彈琴就彈得更好了。9歲時老師的點播,一直伴隨她,她開始理解把音樂作為一種語言,來表達畫面、情節、情感。諫友的記憶和她本人的氣場也很相似。

而後,Edrick老師引導大家思考,為什麼這個學習體驗對你們來說是特別的,而你們是否願意為自己和孩子們不斷創造這樣的學習體驗?

這是很典型的同理心訓練(也稱為共情訓練)場景,跟中國教育先賢孔夫子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底層邏輯上是相通的。體察和覺知,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橋樑。

Edrick老師給築橋實驗小學學生上公開課的板書,從故事導入建立共情,定義問題,並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去尋找解決方案

在PBL課堂中,會在很多環節貫穿同理心的訓練。比如在給低年級的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會引導學生設想如果自己處於故事主人公的狀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比如有學生的項目就是為班裡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設計方便的輪椅;高年級的學生做項目時,會被教授,如何感知語言中的情緒表達,如何通過訪談等手段,去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

同理心訓練的好處,不僅可以塑造善良的品格,推進良好的溝通,也是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很重要的產品靈感來源。

在我的認知中,我始終非常欣賞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所說的,「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共情教會我們善良。

思辨基礎:事實和觀點的訓練

在知名綜藝節目《奇葩說

》本季最有口碑的第17期節目,學霸大亂斗討論「奇葩星球新技術,一秒讓全人類知識共享」(炸裂推薦!)後,馬東老師提到了西方人從小的思維訓練,就是教小朋友們理解「事實還是觀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表達贊同,或者合理的質疑。

這個訓練,在Edrick老師的PBL工作坊中,也凸顯了重要性。

這是一張在初階工作坊、高階工作坊和給築橋孩子們上公開課時,都被使用的一張思維引導圖。所見-代表所見的事實;所思-代表形成的觀點;所奇代表引申的思考,人的好奇心的激發。

我們總會擔心孩子去盲從,不懂區分真實事實,或者迷失,根源還在於,我們一直強調單純的知識灌輸,總是由老師把知識點告知孩子,而缺乏讓孩子自我發現的過程,進而失去判斷的動力和能力。

當思維的大門關上、固化,再重新打開,就需要更大的衝擊,就好比生鏽的彈簧,彈得笨拙甚至遲滯,需要重新打磨和滋潤。

在PBL的課堂中,類似的設計一直貫穿,並通過「蘇格拉底研討會」的形式,讓孩子們進行討論和觀點分享、交換,形成觀點撞擊場域,這種訓練,也讓孩子們同時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從而去求同存異。

無獨有偶,在我女兒雙語幼兒園的家長會上,外教老師跟我反饋,我的女兒在某些方面會堅持己見,與同學產生爭論,認為同學說的不對。外教老師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她區分,哪些是事實,比如基礎數學公式;哪些是觀點,比如城堡應該如何怎麼搭建。開放性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需要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

西方人對思辨思維的培養,需要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思辨思維:Critiques 建設性批評

在PBL課程中,Critique這個工具被廣泛應用於課堂討論、項目優化以及評估等各個環節。

實施Critique的人,包括小組同伴、其他小組同伴、老師、外部專家等,會從不同視角給出學生建設性的意見。終極目標則是學習的精進,同時也讓孩子們能夠更善於給出意見,並接受意見。

Edrick設計了一個環節去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建設性的批評。由參與者拍攝 一張自畫像,並且盡量精確地畫出自畫像。隨後,全班同學檢視他人的作品,第一輪給出評價,第二輪則再提出如何改進的具體意見。

以下是我的作品,當然情感上對來自「美若天仙」的讚美甘之如飴,但要改進的話,肯定還是會吸取比如「下巴曲線更平緩一點」的具體建議。

騰訊視頻上有一個來自HTH關於Austins Butterfly的視頻,展示了教室在PBL課堂上的引導環節,幫助孩子們理解怎麼幫助Austin更好地用科學的方法畫一隻蝴蝶

「嚴於內容,寬於待人」是Edrick反覆強調並營造的教室文化。

寬於待人是以更坦誠和溫柔的態度去溝通,但是必須要給出嚴格和建設性、具體性的改進建議,才能幫助團隊提高。

我們在真實的工作生活中,也會感到,在團隊成員中,能夠給出建設性意見的成員往往更能夠做好工作,去推進目標的達成;再回顧到開頭我提到我的諫友的獨特學習經驗,老師也同樣抓住契機,以一個巧妙的帶入比喻,給了她一個具體形象的批評性建議,從而幫助她打開了學習鋼琴的上升通道。哪怕在家庭中,我們批評伴侶、孩子時,如果能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溝通,給出更具體、明確的建議,那是不是會有更和諧的關係?

靈感工具:Yes and

Yes and:(是的,而且)。這是在頭腦風暴時會用到的方法,即不用否定句式,在同意前者提議的基礎上,不斷疊加新的想法。

這個工具讓我們很多同期學習的學員感到興奮和激動。工作坊後也有朋友分享了對Yes and 的喜愛和迫不及待的使用。

這是一個讓創意噴薄而出,讓團隊能夠快速累積想法的工具,他可以讓你拋卻否定模式,而先擁抱可能性,再用理性的思維去分類和落地。

比如我們組有老師希望在學校發起一個校園開放日的項目,那麼其他人都用Yes and 的句式來疊加想法,「是的,我們可以中設置一個打卡集章的遊戲」;「是的,還可以把這個遊戲做成尋寶」,「是的,我們可以在其中做個照片牆」……用這個句式,創意可以不斷疊加,並且逐步豐富完善,通過知識點的融入來形成完整的項目。

我們小組在體驗其他成員設計的PBL機器人功能

Yes and以後形成的創意池,再根據可行性、情感驅動和大夢想(比如我們班有個idea是地球逃生計劃)去進行分類。最後選出想執行的idea,去設想執行方案。

Yes and的工具有很廣泛的適應性。從創業者和媽媽的角度,我是非常喜歡這個工具的,因為我們經常會碰壁。有時候,我提出 一個方案,員工第一反應會回復我不行。我常反問:你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呢?或者可以再提出多一種方案給我選擇?

條條大陸通羅馬,方法總是人想出來。而這種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也是面向未來的人才所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

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來自挫折

說到我很關心的挫折教育,挫折真是創業途中時常要面臨的難題。幾乎身邊的創業者們都要面對過這樣的情緒。尤其是一路高分闖關過來的所謂的學霸,面對真實世界時,真的不一定比所謂的學渣可靠啊!

在工作坊中,我們也和Edrick老師探討了挫折教育。

Edrick老師和HTH的老師都樂於見到孩子們的失敗, Edrick最喜歡讓孩子們有「Struggle」的狀態,對,他用的是Struggle一詞。在他們看來,挫折,讓孩子們感到「不舒服」,有挑戰,是更刻骨銘心的學習經歷,從中能學習更多。

在工作坊上,Edrick和大家重點分享了他和科學老師所做的癌症病人採訪項目,項目目標是讓孩子們通過對癌症、癌症病人、癌症病人家屬的採訪,去了解——「堅強和毅力發揮了什麼作用」「人們應該怎麼去擺脫困境?」

癌症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生活中,總體平均值,人面臨的逆境都是超過順境的,如何去培養堅毅的品質,也決定了孩子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未來。

今年7月Edrick來上海時,一次在觀影會後回答家長關於「家庭中如何踐行PBL」提問時,Edrick重點就提到了「挫折教育」,他說「不要讓孩子過得太舒服,給孩子探索的空間,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不要害怕讓孩子失敗。」

給孩子試錯的空間,讓他們不畏懼挫折和失敗,給他們面對生活更大的勇氣。

PBL的最終指向:自我認知

在HTH,是一個連物理老師都會關心孩子是否自信的地方。

回顧你的學習生涯,是否有人關心過你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對認識,而不僅僅是分數?

答案恐怕是:挺少的。

在HTH,沒有分數評估,但是他們最重要的會導致「學習不通過」的一項評估標準,就是「POL」(Presentation of learning)。

為了這個報告,孩子們需要重新回顧自己一年來的學習變化,做PPT演示,面向老師、家長、同學公開演講,指出自己的進步之處、不足之處,具體到每一個學科知識點的掌握,並要給出證明自己這些變化的細節證據,

是的,PBL核心的評估更關注過程,而非最後展出的結果。需要非常具體,到整個過程中,你的收穫,沒有絕對的好,與絕對的不好。

如果孩子們做得不夠好,指的是不夠具體,沒有證據,沒有細節的觀點和清晰的總結,老師會根據Critique的原則給出實際的優化的方案,直到幫助他們進步。

這是來自HTH小學生的POL報告會視頻。因為版許可權制,我截取一小部分視頻截圖做個分享,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強烈的自我認知感和篤定。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喜好,也明白自己擅長什麼,他對學習充滿了動力。

人一輩子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看迪斯尼從《冰雪奇緣

》到《海洋奇緣》里的公主,都在覺醒自我意識,最終是找到自我平衡的一個過程。

在MLTS電影中,老師們一直在引導孩子們的是,真實的人生,真實的自己。不需要去改變自己的Personality,而是要去更好的接納自己,挖掘自己的喜好和潛力,更好的和團隊合作互補,並達成目標。

除了上面介紹的部分,HTH在做的PBL實踐里,還有包括給學生設計驅動問題、科學的項目管理流程,很像互聯網生產中的敏捷開發;項目優化工具等等部分的訓練。

Edrick說,HTH執行的PBL是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他們從來不會下斷言。也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PBL的學習方式。目前HTH正在搜集學生的就業以及發展數據。

但他對HTH的學生非常自信:「HTH出來的學生,無論在自我認知、團隊合作、演講、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精神、學習的能力都是非常棒的,他們可以勝任一切的工作。他們從來不會畏懼在公眾演講,並能清楚地陳述。他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訓練。」

PBL在國內真的能推行嗎?

當我在跟我身邊的朋友聊到 PBL時,大家都覺得,是好的,但在國內很難呀!

難。PBL對老師的要求很高,老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引導者、設計師,需要有跨學科的素養,對教學和真實世界充滿熱情,有傑出的觀察能力和創意,才能夠帶領孩子們,並在項目的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

參加完工作坊,我覺得用心和學習能力強的設計者,根據PBL已經形成共識的7大黃金項目標準:1、具有挑戰的問題;2、可以持續的探索;3、真實性;4、聽見孩子們的聲音;5、反思;6、建設性批判和調整;7、面向公眾的成果。設計項目並執行並不是最難的。

我們小組討論課程設計以後創作的視覺海報

難的,是從頭致尾理解和貫徹PBL的核心精神,持續的共情練習、思辨思維的訓練、引導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最終將項目學習轉化為獨特的學習體驗和清晰的自我認知。

這極大考驗了PBL的設計者、PBL的共創者是否有足夠開放的心態,思辨的能力,教學的熱情,靈活的應變和廣闊的格局。

HTH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中,有很多動作來支持PBL教師的發展,比如開設了自己師範院校,來培養PBL的老師。Edrick就是在公立體系做了很多年後,在HTH的師範學院進修,並在不斷的實踐中,成為一名出色的PBL導師。

在HTH,老師不是孤軍奮戰的個體,而是以共創的精神投入教學,Edrick說,在HTH,現在呈現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文化都是所有老師共同設計和創造出來的。大家是Family,是Team,同時社區和各種企業、專家的力量也被調動起來,形成了一個學習資源的共同體。

在這次工作坊中,還有一個非常驚喜的發現是,PBL在國內已有很多積極的實踐者。

我遇到了來自成都實驗小學的白雪老師。白雪老師頭上有著許多光環——全國優秀班主任,成都書香教師,擁有8000多名小聽眾的蝸牛電台創始人,而她最引以為豪的身份,還是「蝸牛班」的孩子王,一個帶孩子們玩著學的老師。

成都實驗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成都地區名校。雖然身處公立校中,也依然有學分壓力,她還是用川妹子的那股潑辣勁兒和好奇心,帶著一個班50個孩子們共創了屬於「蝸牛班」的「班本課」。每周一次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帶孩子們做各種項目,閱讀項目、小島自然探索項目等;班本課不斷演進以後,還形成了一個更大的課程班本——「讀城記」,帶孩子們用小程序記錄城市裡的生活細節;做暑期兒童城市挑戰賽,去尋找城市的小問題小遺憾,思考改善的方法,並用實際行動去解決;做城市真人圖書館,小朋友根據興趣組成不同的小組,分頭去企業中學習——編程、茶藝、古建築……

更讓白雪老師興奮的是,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常會發現一些學習成績排名並不靠前的孩子,在項目中綻發光芒。因為和真實世界的聯結,孩子們愛上探索過程,家長和社區也被調動參與進來,投入資源,於是班本課中在動態中,不斷進化。

這次培訓所在的上海築橋實驗小學裡,是畢業於麻省理工的課程設計總監張騰飛博士,把HTH的PBL引入學校,她說目前已經在科學課程和英語教學中去開展PBL的實踐,並持續地對老師們進行培訓,以幫助老師們更適應、更靈活的運用。

很多課外機構以及家庭也在接觸了PBL後,開始重新組織或者優化自己的教授模式,去滲透PBL想要帶給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有項目式學習的聯合創始人沈立岑說,三有已經有了成熟的培訓體系,鏈接了2000+的老師群體,同時很多家長也慕名而來,希望能夠得到更專業的賦能,以更好地開展家庭實踐。

PBL是解決一切教育難題的萬能葯嗎?

教育是不可逆的,也因此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當你越對教育這件事情充滿敬意,就會滋生恐懼。就像是MLTS紀錄片中,也真實地記錄了家長們的擔憂,哪怕看到高一的孩子們在學期結束自我陳述時脫胎換骨的熠熠生輝,家長們還是不確定是否可以進入好的大學,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

100多年的學習習慣確實不是那麼一蹴而就,容易的改變,Edrick也坦言美國很多推行PBL的學校也有考慮回歸傳統教學。

PBL因為不斷的有新挑戰,需要創新精神,無法解決孩子們做項目也會面臨巨大的壓力,老師同樣面臨巨大的創新壓力。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在美國的姐姐也告訴我們,她所在學區公立校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做項目的壓力就很大,學校常備心理諮詢專家來幫助孩子們去認識理解並安放自己的情緒。

但Edrick很堅定,他甚至有開辦自己學校的計劃,希望開一個農場學校,推行PBL教學。我們高階工作坊同組的同學們也在工作坊期間,在「知識星球」APP里開墾了一個名為「愛·玩星球」的PBL共學小組,已經鏈接了全國各地100多位關心PBL和創新教育的學校老師、機構老師、家長、教育創業者,希望能夠共同學習,更好的使用一些工具和方法,讓孩子們積累面向真實未來的能力。

在工作坊的最後,有一個被稱為「Connection」(聯結)的環節,所有人圍成一個圈,聯結的公約是表達和傾聽,有三個引導句式「 我過去以為,我現在以為,我承諾……」 工作坊的同學們普遍都覺得對PBL有了更新的理解,澄清了一些誤解,未來也準備摩拳擦掌實踐起來。

未來終須去展望,革新需要勇氣。

有人已經作出了堅定的選擇,你是否有你自己的答案?

(備註:涉及工作坊圖片已經獲得主辦方「三有項目式學習」授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