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悟空!巨鹿之戰,是項羽以少勝多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項羽及其義軍和秦軍雙方一場生死攸關的大決戰。

章邯作為秦軍主帥,在打敗楚軍並殺死主將項梁後,從思想上開始產生了輕敵的念頭,認為殺死了項梁,心頭大患已除,掉轉頭來,與前來支援的王離二十萬長城軍,進攻和打敗了趙軍,把趙王及其餘部包圍在巨鹿城。

趙王派人向楚懷王和其他義軍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率軍數萬北上援救趙軍,由於秦軍接連大敗義軍,使義軍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各路義軍畏懼秦軍強大,無人敢與秦軍前來交戰。

宋義救援軍到達安陽後,上將軍希望讓趙軍先與秦軍交戰,等兩敗俱傷後再伺機出擊,故意在原地逗留了四十六天,項羽見狀怒殺了宋義,楚懷王於是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蒲將軍受其指揮,項羽率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即命令英布、蒲將軍渡河救援趙軍,英、蒲渡河後和趙軍打了個小勝仗,趙軍大將陳餘要求楚軍儘快參加戰鬥,項羽率楚軍主力接著便渡過彰河,命令全軍燒掉房屋和帳篷,每人只攜帶三日的乾糧,對秦軍突然發起攻擊,擊退章邯把守甬道的秦軍,斷了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部,在他帶領下,義軍士氣大振,以一當十,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五萬兵力打敗了四十萬大軍的千古奇蹟。

是役項羽決心與秦軍死戰,抱著不勝則死的決心,採取斷其糧道和後路戰法,對其快速分割、包圍和圍殲,用實際行動帶領和鼓舞楚軍及其義軍將士以一當十,生死以戰,奮勇殺敵,經過數次重要戰鬥和浴血奮戰,打退了章邯,全殲王離所部並活擒了王離,解除了秦軍對巨鹿城的包圍。

分析巨鹿之戰項羽大敗秦軍原因,項羽的高明之處在於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果斷出擊,率先垂範,擊其要害,圍點打援,勝在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大無畏的精神和正確運用戰略戰術上。

章邯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優勢(四十萬對不足兩萬)的情況下,未能抓住我強敵弱這一有利態勢和義軍普遍存在畏戰情緒這一絕佳時機,對趙軍實施戰略決戰,最終錯失了徹底消滅趙軍的大好機會。

從巨鹿之戰整個過程看,項羽的身先士卒和英勇善戰發揮得淋漓盡致,突出了項羽本人的作戰特點,他大無畏的勇氣與精神激發了義軍將士的士氣和血性,從氣勢上徹底壓垮了秦軍的戰鬥意志,贏得了對秦軍決戰的徹底勝利。

章邯從思想上低估了義軍的戰鬥力,思想上對此次決戰重視程度不夠,對各種突發情況考慮簡單,應對突發情況對策缺乏,和王離之間的協同、配合沒有詳細周密計劃,排兵布陣被項羽抓住了要害,一下子被項羽的突然襲擊打暈打懵,遭到重挫後,經不起趙軍的離間和朝廷的重壓,把心思放到了調解和議和上,最後背叛了秦國,投降了義軍。

巨鹿之戰,與其說項羽打敗了秦軍,不如說秦國自己打敗了自己。秦王朝的政治腐敗,秦國上下相互猜忌,章邯輕敵、錯失戰機和指揮失誤,最終讓秦軍不堪一擊,也成就了項羽戰神的稱號。


勇敢堅決果斷是作為主將戰勝強敵的法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畏敵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死悠關之時,退則死無葬身之地,進則尚有絕處逢生之望,就看領軍主將的意志和決心了。秦末巨鹿之戰,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之所以能戰勝章邯帶領的強大秦軍,也正在此。

公元前208年秦上將軍章邯、王離等率領的幾十萬強大秦軍,相繼消滅了各地不少義軍,擊敗了項梁帶領的江東義軍楚軍,項梁戰死。章邯覺得南方義軍已不足為慮,就率秦軍北上,進攻趙國巨鹿,包圍了巨鹿城內陳余帶領的三萬趙軍。陳余求救於各諸侯國,楚懷王孫心就派出兩路楚軍,一路由劉幫帶領,出漢水,進關中;一路由卿子冠軍宋義帶領,項羽為副,救河北巨鹿,後進關中,並相約兩路軍先入咸陽者為王。宋義率軍到達巨鹿,看到秦軍勢盛,想等秦軍與趙軍兩敗俱傷時再發動攻擊。其他各諸侯軍隊也都畏懼秦軍,駐軍不動,相互觀望。如果秦軍攻破巨鹿,滅掉趙軍,後果將不堪設想,在此緊要關頭,項羽殺死了猶豫不定的主帥宋義,上報懷王孫心,孫心不得已,任命項羽為主將,並將英布和蒲將軍領導的兩支軍隊也歸項羽指揮。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都死於秦,而且楚與秦有滅國之仇,因此項羽恨秦入骨,決心與秦軍決一死戰。他先派一小股部隊過漳河攻打王離領導的守護運糧甬道的秦軍,取得了勝利,接著項羽率大軍過漳河(一說是黃河),為每個人留足三天乾糧,餘下的全部焚燒,並破釜沉舟,以示有進無退,與秦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讓義軍徹底打消了後退的幻想。於是發動了對秦軍的猛烈進攻,義軍無不以一當十,喊殺聲震天動地。當時在周圍觀望的各諸侯救援部隊,看到如此場景,都無不感到心驚。終於項羽軍打敗了王離秦軍,又開始進攻章邯秦軍,這時諸侯軍方敢出兵進攻秦軍。秦將章邯帶領的秦軍是秦軍主力,在鎮壓起義軍中所向披靡,不想這次卻碰到了硬茬,打了敗仗,害怕秦二世追究其責,就派司馬欣到咸陽將情況說明。誰知司馬欣到了咸陽,看到趙高弄權,秦二世被蒙鼓裡,還以為形勢一派大好,如果知道秦軍戰敗,趙高必定追責,章邯、司馬欣都難逃死罪。司馬飲沒敢彙報,就又偷偷回到了章邯軍,向章邯說明情況,這時趙國的陳余也為章邯寫信,說明其勝敗都得死,勸其投降。秦朝法律是嚴酷的,秦將白起、蒙恬都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最後還不都被賜死?想到這裡,章邯動搖了,不再全心全力組織對義軍的決戰,而是派司馬飲等人到項羽營寨商議停戰和解,經過幾次的談判,在秦軍處處不利的情況下,章邯率所部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就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巨鹿之戰以義軍全勝而結束,各諸侯軍將領到項羽營寨拜見項羽,無不戰兢兢跪著進見,經此一戰,項羽屈服了所有諸侯軍,成了天下諸侯霸主。後來項羽害怕投降的二十萬秦軍發生叛亂不好管理,就坑殺了這二十萬秦軍。

狹路相逢勇者勝。巨鹿之戰的勝利,突顯了項羽的臨敵不懼不亂,有信心勇氣,做事果敢果斷,在面對強敵之時,破釜沉舟,充分發揮了部隊的最大戰鬥力;而章邯作為秦軍主將,在朝廷昏憒、楚軍勇猛的情況下,臨陣猶豫退縮,不能果斷組織有效反擊,最終招致失敗。巨鹿之戰成就了千古霸王項羽,也葬送了一代名將章邯,不能不令後人深思。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一直牢牢的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而章邯的軍隊處處被動挨打,一直被項羽壓著打。章邯的軍隊之所以被動挨打,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點:章邯的軍隊本身就是秦朝的刑徒,這些人對於秦朝並沒有太多的感情,假如這些人不是在秦國境內服刑,那麼他們恐怕也會參加起義軍。因此章邯軍隊的內部情緒並不穩定,堅持作戰的決心並不強。第二點:章邯將軍隊分成了兩支,一支有二十萬人,由王離帶領進攻趙國,另外一支的人數在二十萬以上,由章邯親自率領。這樣就導致了秦國的主力部隊一分為二,給了項羽各個擊破的機會。

第三點:章邯沒能解決秦國朝廷內部的矛盾,在章邯建功立業的同時,趙高開始妒忌章邯的功績。他多次進讒言,甚至還險些謀害了章邯的使者司馬欽,造成了章邯在外孤軍奮戰。這時候的章邯處境實際上會很尷尬,即使打了勝仗,秦國朝廷也不一定能容得下他。如果打了敗仗,回去也是死,被項羽抓住也是死,因此後來章邯才會主動的投降了項羽。

而項羽相對於章邯同樣有三個優點,第一點:項羽提前解決了內部的矛盾,楚懷王在發兵救趙之前,奪取了項羽的兵權,讓宋義擔當了楚國軍隊的上將軍,項羽擔當的次將。宋義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楚國軍隊巨鹿地區的時候,宋義因為害怕秦軍的強盛,遲遲的不敢前進,項羽多次請求出戰都被宋義拒絕,而且宋義還頒布了命令稱:誰違背命令出戰,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果斷的殺死了宋義,保證了自己在楚國軍隊中絕對的領導權。

第二點項羽的軍事謀略實施得非常成功,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在項羽的軍隊渡河之後,項羽讓軍隊鑿沉了所有的船,砸爛了做飯的鍋,只帶著三天的乾糧,破釜沉舟下定決心要和秦軍一決死戰。當時楚軍只有三天的口糧,而且還沒有渡河的工具,因此楚國軍隊只有同秦軍拚命才能活下去。不去攻擊秦軍,他們要麼就餓死,要麼就被秦軍殺死,項羽的這個謀略顯然非常的成功,後來韓信模仿項羽的這一謀略,使用了背水一戰的計策。

第三點:項羽終有強大的後備力量,當時救援趙國的諸侯有十幾支,軍隊有四五十萬,只是這些諸侯都畏懼秦國的強大,遲遲不敢進軍。當項羽擊敗王離之後,這些諸侯立刻不約而同的共同發兵,一起圍攻秦軍,一時間秦國軍隊無論在人數還是士氣方面都陷入了劣勢。巨鹿之戰是項羽的巔峰之戰,從這場戰爭中可以看出項羽不愧是我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而章邯雖然在早期平定秦國叛亂的時候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面對軍事天才項羽的時候,章邯絲毫沒有還手之力,最終只能無奈的投降了項羽。


我們知道的一個成語叫做破釜沉舟!講的就是這個戰役!其實結合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來看,項羽並不單單是靠著斷絕一切後路『相聚相逢勇者勝』的戰略思想取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先看當時秦朝的整個國家戰略兵力部署,秦國從統一六國後,始皇帝就把目光放到遠方和邊疆,我們所熟知的百萬虎狼之師其實在國內都沒有看到身影,為什麼呢?一是邊疆上有匈奴為患,一遍是現在沿海地區的擴張!我們知道蒙恬戍邊有差不多20萬軍隊,沿海擴張大概有50萬左右!而國內大部分都是二線部隊!而章邯所率領的部隊基本上是刑徒軍,缺乏訓練!全靠個人的勇猛!我們知道一直軍隊除了靠統帥的能力和智慧,還有部隊的令行禁止和戰術演練!我們再看項羽所率領的部隊,它的人員構成大部分為項家的家兵家將!我們知道項家一直在策劃推翻秦朝,所以他們是經過長時間訓練的!在加上項羽的個人勇武!所以一直雜牌軍和一直正規軍決戰,誰取勝是顯而易見的~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謝謝~


章邯是秦將!項羽是楚王!


項羽的思路和背水一戰的韓信差不多,都是算準了對方人多勢眾,必然輕敵大意,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再加上破釜沉舟可以讓士兵發揮本能的求生意識,只有打敗敵人才可以活下來。可以激發極強的戰鬥力,再加上項羽的軍隊本身戰鬥力就很強。只要不在戰場上快速打散,就能像一把刀一樣把敵方打垮。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最後遇上混混出身的劉邦算他倒霉,試想如果是劉邦被逼到江邊,會是什麼結局呢?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巨鹿之戰形勢上很像後來的孟良崮,不同的是前者敗,後者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