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簡化字(日本新字體)發表於1946年,中國的《漢字簡化方案》通過於1955年,於1956年開始使用簡體字。而韓國在此時為什麼不發表屬於自己的簡化漢字方案呢?


有過, 被學界反對而流產。

韓國的漢字簡化成敗史

1967年2月28日 文教部召集漢字分科委員會,著手簡化1300個常用漢字

??? ?? ?????

1967年11月10日 漢字分科委員會向國語審議會遞呈「漢文簡化字試行案(漢文略字試案)」,1300個常用漢字有542個被簡化。語審會認為方案會減輕大眾負擔,遂接受該案,決定在往後的會議中逐字討論審議。

??? ?? ?????

1967年11月11日-11月20日 學界紛紛發表對試行案的看法,有人認為會給漢字學習帶來新的負擔,有人認為韓國語書寫的最終目標既然是專用韓文,就應該直接向這方面努力,簡化漢字是背叛韓文專用的行爲

??? ?? ?????

??? ?? ?????

1967年11月21日 542字簡化案遭遇學界強烈反對,加上朴正熙要求1968年起政府刊物全部實行韓文專用,語審會便認為542方案裡有很多字不必被簡化,於是簡化字數大量減少,僅保留已經通用的簡化字。

??? ?? ?????

1967年12月21日 語審會審議討論簡化案,字數減少到 198字,反對簡化的四名委員退場,造成審議人數不足,方案無法被採用。儘管語審會決定下次會議再討論,但實際上宣告簡化漢字失敗,相關報導也就此結束,再未出現。

??? ?? ?????

198字方案(原排版為一列)

??? ?? ?????

當然,八十年代韓國部分報紙也曾自行公佈漢字簡化案,由於日本媒體報導時用了刺激性的語句,又引發了新爭論。

=====

修正:80年代自行公佈漢字簡化案的媒體只有朝鮮日報一家(不是部分報紙),當時日本媒體報導的時候使用了「便利性戰勝了民族主義」的字句,由於簡化字裡有不少是日本在用的簡化字,日本媒體稱之為「日本式簡化字」,這兩點激起了一部分韓國人的情緒,於是京鄉新聞用專版駁斥了日本媒體。

=====

朝日讀賣的報導見 1983年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對朝鮮日報使用簡化字的報導


朝鮮彥文音素足夠多,沒必要再使用漢字。

日本語通行的假名體系,音素非常欠缺,很多意思又集中使用幾個音(ta ka shi su 等)導致日本語非常極端,日本人又不願意對自身的拼音體系進行革新,然後日本大概又想搞出點什麼文化上的獨特性,所以就沒有廢除漢字

但是漢字這種需要大量近乎無意義的經驗積累才能入門,入門之後還是需要大量近乎無意義的經驗積累才能進步的東西讓日文變得非常非常難學,讓日本人自己都搞不懂日文了,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日文漢字大概因為使用人口不夠的原因?無論是音還是形幾乎都無法約定俗成,各說各的,導致很多情況下變成一個搞笑大於實際意義的東西。

韓國包括整個朝鮮半島既然因為日本戰敗而從日本炸了出來,放棄難以學習又系統複雜混亂的漢字,自然也就理所當然。


如果你對日文漢字的難度沒有實際概念,我現在可以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你有日文基礎,試試將該網站任意網頁的漢字全部轉化為日文假名拼寫如何。

グラブル攻略 | グランブルーファンタジー徹底解説 - GameWith


日本1945年戰敗之後,第二次打算廢漢字,使用假名甚至法語作為通用文字。但由於國內「頑固派」強烈反對,最後作出了讓步,禁用大部分漢字,只許使用《當用漢字表》內的漢字,並且對當用漢字進行簡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體來源於中華民國時期收集的簡化字表。但共和國的計劃是逐步簡化,然後廢除漢字,然後使用拉丁字母文字完全替代漢字。

韓國和以上兩個國家不同,他們廢漢字不需要那麼麻煩:不像中國,漢字不是他們原生文字;不像日本,韓國有可能支持漢字的「頑固派」早死光了。所以韓國不需要製作簡體字。


附:

日本在80年代已經對廢漢字棄療了。《當用漢字表》的禁止使用表外的文字的規則已經廢除。雖然日本底層使用漢字的頻率越來越低,但上層人員使用得越來越好,社會表現和200年前越來越像。

中國二簡字78年推出半年就被人民日報放棄,不到5年就被政府廢棄。雖然各種拉丁化實驗班一一直潛伏著活到90年代,但2000年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宣佈廢漢字已經徹底棄療。


我的評論區,對方可以設置我不能回復,知乎神操作。


-

韓國自朴正熙執政以來便實行「韓文專用政策」。自此往後,韓國語文中漢字開始急劇減少,在這一背景中韓國如中日兩國般簡化漢字顯得毫無必要。

但是在實踐中有許多韓國人會在書寫中使用「約字」,如以「巖」代「巖」、以「窓」代「窗」等。也有許多韓國人會使用中國的簡化字、日本的新字形(如「國」代「國」)。

-


日本是由於種種原因沒廢掉才留用的啊……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韓語越語廢除得容易,而日語廢除不了。

論民族漢化之深韓民族吊打日本,朝鮮時代的漢詩漢文水平是國人都不得不稱讚的,而日本……可以瞭解下「倭臭」一詞的含義……所以說因為「漢化程度」顯然是不對的。

韓國之所以廢除漢字容易,原因很多。

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廢除漢字在韓朝不僅僅是改換文字那麼簡單,其背後代表著與「事大主義」和「日帝色彩」完全割斷的目的。漢字首先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半島上千年,特別是朝鮮王朝以降的思想統治;而日據時代禁止諺文,只允許日字和漢字的使用,使得漢字也染上了「日帝強佔期」的色彩。兩者都是剛剛獨立的韓朝兩國領導人所不樂見並希望擺脫的。至於廢漢後的「讀不懂古籍」「割斷了文化傳承」之類的問題……可以說都是細枝末節了。同樣的越南廢漢,包括推行國語字,以及一直沒有「復漢」思潮出現,擺脫中國影響也是一大原因。

另外,北方政府一向奉行的是「主體」,金家也急於淡化甚至清除中國對於朝鮮的影響力,方方面面,從自古以來的文化影響到黨內延安派甚至到志願軍,而也正因此北方對於廢漢可以說是非常堅定的。

而南方政府作為美國傀儡(至少早期坐實無誤),統治階層,甚至民眾倒向美國並疏遠甚至割斷與中國的聯繫也是可以必然的。畢竟事大的對象變了。事實上也是,從李承晚以降就多是這一勢力的代表。但也正為南方並沒有北方如此強烈的要求,加上南方統治階層終究還是源出舊有的兩班階層,所以漢字大多數時候是處於一種被擱置,自然消亡的狀態,除了朴正熙時代外,也沒有北方那麼激進的廢止措施。(另外還因為,南方政府其實一直和舊日帝勢力糾扯不清……以軍隊為首,學界文藝界宗教界無所不有)而近三十年興盛的「復漢」思潮(其實也說不上多興盛……),也和中國的崛起息息相關,讀懂古籍傳承文化恐怕還在其次。另外就是文化慣性,以及便利性的因素。這些比起政治原因是次要的,但是畢竟文化是有慣性的。而便利性,母文化的滲透的深度對推行文字「改革」的難易是有不小影響的。如果政府沒有一個明確而強力的,要通過廢漢/改變文字從而達到的目的(這種目的例如朝韓越獨立後擺脫中國影響力的需要,也包括土耳其、以色列的語言文字改革),那麼這些現實阻力就會極大制約「廢字派」的力量,甚至會「倒退」,比如近三十年韓國輿論興、廢漢字兩派的爭論,還有政策和立法的反覆,以及民間輿論永無休止的拉鋸戰(其實這也有政治因素)首先韓語能表達的語素遠多於日語,因此韓語不用漢字,所產生的漢語來源詞多詞同音,以至於影響理解的問題要小一些——當然也很嚴重,和越南語相比起來也是被吊打,所以恢復漢字聲音最小的恰恰是越南,然後是韓國,再後是日本,這個是有語言便利性方面的原因的。其次,諺文基本一音一字,假名基本都是2~3字,拼寫起來諺文要比假名短的多的多……拋棄漢字,全假名的話,可以說使用書寫相比都不便的多。另外,韓語沒有像日語發展出如此 完整 的「訓讀」系統(也有,甚至漢語自身都有,不展開),能用漢字書寫本民族固有語彙。和越南語一樣,記錄本民族語言依賴諺文或喃字這種非漢字的符號——所以兩者廢除漢字相對困難要小不少,而習慣於訓讀系統這種綁定的日語就困難的多。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原因。

這裡主要涉及口語與文字同步的問題。

中國以前用的是文言文,是一種書面用語言,需要通過解讀之後才能懂得其含義。後來民國時五四「白化文運動」,說白了就是要口語與文字同步運動,也就是說我口裡說什麼,手裡的字相對應同樣的字一音一字同步表達,而不需要任何轉換的麻煩。譬如普通話說:「你喫飯了嗎?」以前文言文記錄的是:「飯否?」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如果說是白化文,"然並卵"也可以說是網路板本的文言文。第一次看到這個"然並卵"網路用詞的人或許不太理解它的意思,你可能需要查一下度娘。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基本就明白它的意思了。

說完中國的情況,接下來就談談韓國和日本。

統一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文字容易,但要統一傳統下來的口語表達習慣就難。

我們就近舉個國內的例子方便理解。

普通話口語說:「你喫飯了嗎?」漢字同步沒問題。但廣東和香港的粵語口語表達習慣就同步不了,粵語口語表達習慣是:「你食左飯未?」

普通話口語說:「你先走。」粵語口語表達習慣是:「你行先。」

所以中國、韓國和日本之間的口語習慣的細微差別,就算三個國家統一簡化漢字的書面文字表達,肯定會有三國之中任何一方與其它兩方在口語與文字上不能同步。

口語與文字上不能同步就會造成,另外的、需要附加的解讀「文言文」現象。

如果這三個國家書同文,那就改變另外兩方的口語習慣而遷就一方。改變口語習慣牽扯出一切有關聯的社會性問題。這個高學問,並不是最初創造諺文的人和最初創造日文的人,那幾個有著簡簡單單想法的人能夠勝任的。

要莫保持著文化傳承的同時,稍加通俗化;要莫一昧注重通俗化,去消除文盲而忽略文化傳承。這是日文和諺文所選的兩個不同的路子。

文化傳承與通俗化怎麼折衷,是中國所走的路子。


事實上日本也考慮過廢除漢字,原因主要在於日本假名和韓國諺文的每一個字母能表達的音素數量不同 ,韓語可以組合成一個字。 後果就是韓語組合出來和中文中漢字的數量是基本一樣的, 舉個例子: 日語漢字詞 「會社 」也就是公司的意思 ,日語假名:「かいしゃ 」佔四格。 諺文「??」和漢語佔格相同。雖然會出現有同音字的問題, 但不會造成文章極其雜亂和冗長的問題 。再一個更清楚的例子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假名為「ちょうせんみんしゅしゅぎじんみんきょうわこく」不寫漢字的話就是後面這一串 ,有點誇張吧 。而韓語為 「?? ???? ?? ??? 」完全一樣的十一個字 。所以說, 日本在某些方面來說, 受限於假名的表音問題, 是無法廢除掉漢字的。 所以簡化漢字和制定常用字表來減少漢字的數量。 中國就更不用說, 漢字是絕對不可以被捨棄掉的。 當然沒有提到的韓國去中國化和去日本殖民化等等原因也是存在的, 他們可以如願廢除掉漢字也是得益於創造的諺文表音確實很強大的緣故。


更新:韓語裡面以前是有夾雜漢字 可是現在大家都用全是韓語的語言了 本身這個題目就是個大開腦筋的問題 為什麼要這麼較真???還有我不是韓語專業 我只是在韓國求學其他專業的一個普通中國人 因為在韓國待了幾年 對於這些題目偶爾感興趣了來回答下 大部分是我的體驗和感覺 並沒有嚴格的史料根據 懇請大家留留情 哪說的不對 一笑而過或是指出來就可以了 謝謝您

隨手寫的答案 肯定不完善 修改下吧

韓國世宗大王創立韓文的原因是因為古漢字很難學 只有貴族纔有大量時間來學 為了提高國民文化水平而來的

韓文比漢字簡單 而且現在已經全部用韓語代替了 日本有簡化漢字應該是因為它們的文字中仍然有大量的漢字日本人學起來難 所以就簡化了

簡化漢字是因為有那個需要 同理 不簡化漢字也是因為沒那個需要

以上答案純屬個人猜想


日本自己也簡化了部分漢字,比如「氣」,日文是「氣」下面加「X」,而繁體字是加「米」。「學」字,中國大陸和日本是一致的,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卻是「學」。


韓國民間有大量簡化俗字

例如「關」被簡化成了「門+關」

好玩的是,和中國的 關 ,日本的 関 都有相似之處

忘說為什麼了

韓語固有詞沒有漢字寫法

韓語音系比日語還是豐富得多,諺文足夠強大

此外最重要的是,民族情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