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那個戰亂時代,將星如雲,謀士如雨,但是頂級謀士的數量還是很緊俏的。毒士賈詡就是其中的一位頂級謀士,作為一位頂級謀士走到哪裡都不用愁工作問題,賈詡曾經效力過董卓,張綉,最後效力曹魏。

當時的頂級謀士都有一個響亮的綽號,比如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司馬懿的冢虎等。為什麼賈詡被稱為毒士呢?那是因為賈詡謀劃時擅長從人心出發,定計時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不擇手段。

賈詡,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原為董卓部將。

董卓死後,王允清算董卓餘黨,大肆殺戮。當時的李傕、郭汜等人心惶惶,都想各自報名,樹倒猢猻散。這時候賈詡阻止他們說「聽說長安城裡正在商議把涼州人趕盡殺絕,如果大家各自逃跑,隨便一個人都能把你們抓住,不如收斂士兵,進攻長安,如果成功就能號令天下,失敗了再跑也不遲」。

李傕郭汜採納了賈詡的毒計,聯絡涼州的諸將長途奔襲長安,打的呂布僅剩百十騎兵逃竄,李傕縱兵擄掠,大肆殺戮,死者萬餘人,怨氣衝天,威逼獻帝給他賜官位,斬殺王允以及家眷。

後李傕郭汜不和,賈詡投靠了同為涼州的張綉,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綉屯兵宛城。曹操南鄭張綉,張綉主動投降,曹操很高興,邀請張綉和旗下的將軍們參加酒會,但是曹操有一個好人婦的怪癖,曹操晚上和張繡的嬸嬸談人生被張綉發現,於是賈詡定下毒計斬殺曹操,曹操當時只能算暴發戶,如果曹操身死,在斬殺長子曹昂,那麼曹操的勢力只能煙消雲散。只是這個計策被一個叫典韋的破壞了。

賈詡後來沒有辦法,終歸要給自己一個歸宿,最後歸順了曹操。大家問賈詡不怕曹操報復嗎?我覺得活賈詡和死典韋曹操不可能分不清哪個重要。

其實毒士賈詡不只是計策毒辣,眼光更毒辣,只是賈詡更偏向自保,有第二絕不做第一。在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賈詡就勸阻曹操不可為,給曹操獻計但是沒有被採納,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賈詡也自知曹操和他之間還是有隔閡的,宛城的事情不可能當沒發生過,所以賈詡把賭注壓在曹丕的身上,他想辦法成為曹丕的老師,這樣的關係不會導致曹丕疏遠,最後賈詡成功了,曹丕被封為太子。

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當時天下談論智謀之士時都十分推崇他。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綉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綉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封其為太尉、魏壽鄉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謚曰肅侯,《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3-4],並為《吳起兵法》校注

怎麼評價賈詡,我個人有以下看法:

賈詡可以說是三國中我非常喜歡的人物之一,當然我喜歡的不是他這個人的性格,而是他看待問題的思想。賈詡外號「毒士」,為什麼會叫他毒士呢?因為此人用計造成的後果都非常的大,而且他的計策大多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災難。舉個例子:董卓被殺之後,曾經是董卓下屬的西涼軍將領李鶴郭汜等人人人自危,都想向王允投降認罪,希望以此得到朝廷的寬恕,但是賈詡從王允殺了忠漢的史作大儒蔡扈就看出來了,向朝廷投降最後下場只有死,賈詡不想死,就告訴李郭二人,向朝廷投降只有死路一條,現在手中還有兵權,這個時候起兵和王允呂布搶漢帝,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李、郭等人也是貪生怕死之輩,最後果然聽了賈詡的計策,打敗了呂布,殺死了王允,控制了漢帝,自此剛經過董卓之亂的漢帝又被架空了,從此拉開了東漢末年亂世爭霸的序幕。李郭之亂,無數將士百姓死於非命,漢室宗廟破敗,國家民不聊生,皆拜賈詡所賜。

其實說實話,賈詡的性格和他的出身有關係,賈詡出於涼州,涼州動亂非常多,而且百姓受儒家思想教育少,所以賈詡性子裏就是個務實和求生的人,而且賈詡對別人看得很準。舉個例子:張秀在曹操攻打宛城時問賈詡該怎麼應對,賈詡直接了當的告訴張秀,你打不過曹操的,如果主動投降,曹操不僅不會殺你,為了拉攏收復民心,還會繼續用你,結果是賈詡看準了曹操的心思。曹操曾經在立儲的時候猶豫是立長子曹丕還是立他喜歡的兒子曹植,有次他就問賈詡,賈詡默不作聲,表現出若有所思的樣子,曹操問他想什麼呢,他回答曹操,我在想袁紹的兩個兒子怎麼死的,這一下相當於用另外一種方式回答了曹操,所以看的出來,賈詡這個人思維表達能力確實不一般,他不能做到的事他絕對不會去做,而且他知道該如何讓人更好的接受他的觀點。

記得曹操打宛城撤退的時候,張秀覺得曹操打了敗仗,這個時候帶兵追殺曹操肯定能大獲全勝,賈詡勸張秀不要追殺曹操的軍隊,因為他知道曹操這麼謹慎的人肯定會佈置伏兵劫殺張秀追兵的,張秀不聽,結果打敗而歸,賈詡知道了後,立馬讓張秀再帶兵追殺,張秀聽賈詡的再帶兵追殺曹操,結果大勝而歸,回來後張秀問賈詡這其中的緣由,賈詡說你第一次追殺曹操,曹操佈置伏兵打敗了你的追兵之後,肯定會放鬆警惕,認為你不敢再追殺他,所以你第二次追殺一定會大勝。這就是辯證思維,賈詡能用辯證法去思考問題,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思維縝密的人,看待問題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

最後也不得不說賈詡這個人為人的低調,賈詡這個人不愛與別人爭鬥,他不參與曹操的家事,不參與立儲的爭鬥,不參與曹魏官員之間的爭鬥,凡事什麼事只有曹操問到他他才會回答,不搶別人的風頭,不唱高調,明哲保身,這正是如此,他才能最後當上太尉,得曹氏父子二人重用,得以善終。


不請自來,

說到賈詡就說到毒士,保身第一人,不過有一個好玩的地方賈詡和荀攸荀彧一傳

我覺得陳壽如此安排是有貓膩。

賈詡在涼州偏遠地區和三國時期的後世知名大咖不一樣,通常這些大咖年少不是出名就是有個好爹好容貌。而賈詡不出名

三國志賈詡傳: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名

後來被舉薦孝廉,之後就跟董太師的女婿牛輔混。

董卓死後就來賈詡的成名作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裏。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

這事乾的的確毒辣,然後被裴松之一頓臭罵……事後被李郭二人以尚書僕射為答謝而他的回答

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嗯……很低調,他不活著,誰活著……

後來還是為尚書典選舉了

兩漢大多數政務機要在臺閣,尤其東漢末年,誰掌握了尚書臺誰就掌權。

賈詡雖然低調撈乾的不比別人少,關鍵是賈詡能靠近皇帝。這很重要。傕等親而憚之。董卓舊部是對他是又敬又怕。

而賈詡當任尚書時表現史書記載:多所匡濟

是有點違和感。

董卓舊部殺入長安沒多久就開始自相殘殺了因為董卓大哥死了誰也不服誰,三兩天開始火拚,而賈詡就是他們調解人。

獻帝紀曰:郭汜、樊稠與傕互相違戾,欲鬥者數矣。詡輒以道理責之,頗受詡言。

這是為了什麼,集團利益?鬼都知道遲早會火拚一場全都玩完,

他這麼做,我個人覺得是保衛皇帝

準確來說賈詡對漢室還是有一些感情的吧。

賈詡為漢獻帝解難恐怕不是一次兩次了。

傕等與詡議,迎天子置其營中。詡曰:「不可。脅天子,非義也。」傕不聽。張綉謂詡曰:「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當我讀到一段我覺得賈文和知道後世冠以毒士的稱號時,恐怕不是沾沾自喜而是無奈的苦笑吧。

賈詡:我想當個大漢臣子,奈何現實讓我很無奈。李郭在長安時,保衛皇帝和百官是個毒士!你信麼?

傕時召羌、胡數千人,先以御物繒採與之,又許以宮人婦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數來闚省門,曰:「天子在中邪!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詡為之方計。詡乃密呼羌、胡大帥飲食之,許以封爵重寶,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

賈詡又救了劉協一回。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賈詡看到羌胡準備開搶皇宮

皇帝:賈先生如何是好?救救我們

賈詡一臉愁容:陛下臣有辦法!

隨後愁容變成痞子的嘴臉和羌胡談判,

李傕不找皇帝麻煩就找百官,這一次又是賈詡解圍

司徒趙溫、太常王偉、衛尉周忠、司隸榮邵皆為傕所嫌,欲殺之。詡謂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

賈詡這段時間就是盡自己的力量讓皇帝百官有尊嚴活下去。可是江山傾覆,羣雄割據

恐怕這位毒士在內心一次次問自己。

這漢室江山還有救麼?答案他早就知道了,但他也是讀聖賢書的人起碼該盡一下自己的的責任吧。

隨後賈詡走了,他知道這個國家無可救藥了,他的目標便是如何活下去。

然後搞出來另一個成名作宛城事變。眾所周知曹操很慘……但還是讓張綉最後投奔曹操。自己也到曹操麾下。可能因為皇帝在曹操哪裡。

賈詡到了許昌投奔曹操時候,高興不止曹操或許還有獻帝吧?

賈詡投奔曹操後一直當著顧問的角色。

在曹操立誰為繼承人時候史書記載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是為了統治集團的利益還是古代禮法?不知道

通常認為毒士這種東西是不合常理的,但賈詡的確是個很傳統的人。

賈詡效力曹操後對漢室事情基本都保持沉默。

說到開頭陳壽安排荀彧 荀彧 賈詡並一傳

代表著曹操對漢室進行篡漢行動的三種態度?

即抗爭 妥協 沉默?

賈詡在史書上記載讓我覺得是一個努力活下去人罷了。

就像長安事變,為了活下去,沒想那麼多

數次勸阻李傕不要殺百官是為了盡臣子義務。

宛城事變給張綉打工該做的,到了曹操也是一樣,給老闆打工好好活下去。

畢竟身為大漢臣子這個國家真的無藥可救了。

好好活下去吧!


賈詡是「才自聰明智自高,生於末世運不消」,人聰明睿智,生於亂世但是運氣還是不錯的,當然運氣好也是基於他對局勢把握的準確與選擇。

第一,好的評價:良、平之亞匹!

歷史上對賈詡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好的評價是,算無遺策,良、平之亞匹。陳壽評價賈詡說,他因為不是曹操的舊臣,怕被猜忌,所以非常低調,自己私下不結交朋友,自己的兒女嫁娶不攀貴族,如果說論智略和計謀他比較擅長。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歷史上往往把他排在曹操心腹近臣荀彧荀攸的後面,超過了程昱和郭嘉。位置超過這二人,主要是一次曹軍無糧草,程昱弄人肉乾做糧草之事,成為了程昱一生的污點,所以雖活到了80歲也未能位列三公;而郭嘉呢,人雖然受曹操重用,並多獻奇策,但是壽命短,功績也被限制了。總之,賈詡善於經營自己,把我局勢準確,所以往往能險中求勝,甚至是力挽狂瀾!

第二,壞的評價:「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是劉宋時期的史學家,他曾為《三國志》作註解,並且他的觀點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講賈詡,罪孽深重,自古為亂天下,禍害蒼生的還沒有能超過這一次事變的。所說的事變就是公元192年,賈詡獻計李榷反攻長安,這也正是說賈詡為「毒士」的起源。攻入長安後,李榷放縱兵士大肆掠奪,使長安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黎民生活水深火熱。最後以至於天下大亂,州郡各自為政,漢朝江山已經沒有了打反手牌的機會了。所謂賊漢者文和(賈詡的字),忠漢者文若(荀彧的字),共為一傳,實為後人所不解。最後,賈詡能位列三公主要是因為在立曹丕為繼承人一事上,賈詡與曹操意味深長的一次談話。不然孫權為什麼會笑話曹丕呢?第一,這是思恩;第二,論一生功績,賈詡還遠遠不夠。最後,曹丕詢問他一統天下的計策,是先攻蜀好呢,還是先攻吳好呢?賈詡都予以否定了。也許正是因為李榷攻入長安後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是賈詡先期未能看見的,而後期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令賈詡深惡痛絕,所以辭官逃跑。在曹丕稱帝之後,類似的一幕又發生了,所以古稀之年的賈詡只說了句,應該先治理好國家再談動武的事。

續。。。

前幾天有人提問,賈詡與諸葛亮相比如何?瞭解了賈詡的所作所為之後,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方面,賈詡更無法望大名垂宇宙的諸葛武侯之項背啊!


8個字足以概括:聰明 穩重 小心 敏銳


我叫賈詡。在我辭官回鄉途中,被一羣強盜截住,他們殺掉了幾個同鄉,輪到我時,我撒謊說我是甘肅軍閥的親外甥,撿到一條小命。後來跟著董卓進京造反,董卓敗亡,我怕身死族滅,攛掇著董卓手下大將反攻,長安因此被屠戮一空。後來投奔張綉,輔佐他去攻打曹操,結果殺掉了曹操的親兒親侄。後來順應形勢,勸張綉投奔了曹操。張綉鬱鬱而終,我卻深受重用,成為了曹操謀士集團重要一員。在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中,我繼續了政治正確,成為曹丕朝的國之柱石。晚年,在士庶天壤年代,我竟然不允許子女跟權貴之家通婚,低調謹慎我終身敦行的讖言。


說郭嘉是鬼才 賈詡也絲毫不遜色 招招出奇 總是讓人意想不到 不合常理出牌 這是賈詡的特別所在 最為經典的一個案例 就是賈詡出奇謀幫助張秀反叛曹操 曹操招降張秀後 卻把張秀的嫂子 納為己有 迫使張秀受到屈辱 有了反叛之心 那一戰差一些要了曹操的命


精通保命之道,善用自身和身邊資源,懂得因勢利導,最後功成身退,不問世事。他可以說是張良的翻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