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以為,曹丕有3勝,曹植有1敗

曹丕

一,立長不幼

如果不是有重大問題,立長不立幼,即使幼子有可能更得老爸的寵,更有政治才能,亦當如此。顯然,曹丕在某些方面還要強於曹植,所以,並不存在特別的不堪勝任,這就足以左右曹操最後的決定。

因為,立長,是穩定當時封建社會上層社會秩序的最有效辦法。也是對當前即得利益者的充分肯定。

二,政治思維方式做事

尤其在吳質、司馬懿等人的教導下,處事手段深得曹操心黑,手狠,的特點。曹操一定看到了曹丕的這種「特質」。

三,文學方面同樣文采斐然

誠然,在文學方面,當世沒有誰能和曹植媲美,然而,作為三曹之一的曹丕,文學造詣頗高。所以,曹植並沒有在這一方面把曹丕比的什麼都不是。

曹植

醉心詩辭歌賦,對政治大條。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辯證關係。因為喜歡寫詩,而廢政論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因為在政論方面的弱項,更想在詩歌方面證明自己。他做到了,每一篇美文雖然都是傳世佳作,但卻是曹操對其冷落的最重要原因。

我是 壹棵稻草,為你講述精彩故事!


曹植把一手好牌打廢了,他有才華,顏值又高,聰慧過人,但最終憂鬱而死,讓人唏噓。

歸根結底,他輸給曹不,原因有四。第一,個性張揚,不懂收斂,心機不深,曹丕少年老成,城府很深,懂得示弱隱藏實力,一點點擴大優勢,一點點贏得曹操的重視和喜愛;第二,處理國政,領兵打仗能力較弱,難以服眾,在政治上極不成熟,屢犯大錯,讓曹操喪失了信心,如私入馳道,開金馬門,領兵救曹仁,他卻醉酒,無法治事,曹操對其徹底失望。而曹丕呢,跟隨曹操征戰,兵法精通,作戰勇猛,軍中聲望很高。第三,交際圈和團隊沒有競爭力。曹植的朋友以文士為主,丁儀、丁廙、楊修等,只知喝酒作樂,他們對曹植的心性幾無教導。而曹丕的團隊陣容強大,能力精悍,陳群、司馬懿都是狠角色。有他們相助,何愁大事不成?第四,曹丕比曹植年長,按長幼,曹丕在競爭中也有傳統上的優勢。

曹植的《七步詩》反映了奪嫡的悲嘆: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本來有意立曹植為世子,但為什麼最後卻成了曹丕當皇帝?

曹操一生子女眾多,僅僅正史記載就有25子6女。

今天我們就只說曹植與曹丕。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曹植《七步詩》。因此曹操特別喜歡這個兒子,隨著時間的流逝,曹操多次想要立曹植為世子。然而,曹植自己任性妄為,不知道約束自己,喝酒毫無節制,還醉酒誤大事。二十三歲之後的曹植犯下兩次大案,在曹操那裡有案底,也因此日漸失去曹操的寵愛與信任。

因此,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反觀,曹丕常年隨曹操作戰,懂得約束自己,行為中規中矩。與曹植相比曹丕最起碼,不會犯那麼多錯誤。

曹丕比曹植年長,遵循立嫡宜長的傳統,在競爭中存在固有的傳統優勢。

雖然早年的曹植雖聰明伶俐,風流瀟洒,如果以「國君」標準來衡量,他存在致命死穴。曹丕穩重的個性顯然更適合太子之位。

所以,曹植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姿態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而他「過家家式」的團隊也讓他與曹丕的競爭中,總是處於被動。因此,曹丕成為了贏家。

曹操一代「梟雄」,培育出來的孩子,總體而言,為中國歷史貢獻頗多;同時,為後世歷代百姓提供諸多的談資。


謝謝悟空問答管家官方的邀請,首先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曹操的兒子沒有一個不是才華橫溢,聰明絕頂的天才。曹沖稱象的故事我們小學課本上就學過了,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智慧只因為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所以才沒有成為曹操的繼承人之一。

俗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子』曹操自己就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在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龜雖壽》這首詩就表達了曹操的豪情壯志,歲月逝去帶不走的是我們心中遠大的志向。人到中年之後就會想到自己的身後事,萬一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怎麼辦,生老病死是一個人躲不過去的階段。曹操也是這樣,在自己出色的兒子之中必須選出一位來繼承自己的事業甚至要比自己做得更加出色。曹丕和曹植就成為了不二人選。

曹植文氣衝天,才高八斗,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且身邊雲集了一批像楊修那樣聰明的人,鋒芒畢露被當時認可一定會繼承曹操的位置;而曹丕呢,性格敦厚,宅心仁厚,做事懂得分寸,雖然文采不如曹植但心思縝密辦事牢靠得到了曹操的賞識。楊修多次看破曹操的用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被殺了這也是曹植陣營失勢的開始。後來曹操死後,曹丕繼承了大業,曹植在監獄中寫下了著名的《七步詩》更是生不如死一生得不到重用,苟且偷生,滿腹經綸最後鬱鬱而終。估計曹植致死都不會想到自己輸在了哪兒,就是太優秀了,完美無瑕,招致別人的嫉妒要是能夠謙虛厚積薄發,說不定會改寫歷史成為一位出色的帝王中國少了一位詩人。可曹植的性格真的適合當皇帝嗎?說不定也是和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一樣一心痴迷於詩詞斷送了國家的前程可就得不償失了。

我想像不到曹植繼承曹操的事業之後會做些什麼但絕對事完成不了曹操想當皇帝的願望的,因為曹丕是在眾人反對之下才改漢為魏,開始了曹魏政權。曹植能夠保持住現狀不被諸葛亮的蜀軍攻破就算不錯了,因為他對政治不敏感,不適合做一位政治家當皇帝。

曹沖死後,曹植的聰明深受曹操喜愛,選誰為儲君?曹操確曾猶豫不定。

曹丕為長子,才智也算突出,相對曹植是差了些。但他胸有大志,排斥兄弟,並有司馬懿出謀相助,因此臨事的準備較曹植妥當,行為相對克制。

曹植與楊修等修好,雖聰明卻有他人透露消息之嫌,另楊修聰明卻很張揚,曹操厭惡之,俗話說:"什麼人交什麼樣的朋友」,曹植飲酒失態常有之,怎是君子之態?

久而久之,曹操心中的天平傾向了曹丕,雖說曹植才高八斗,但做為君王不僅論文才,而更注重全面。因此曹丕勝出很自然,實際上確應由曹丕繼魏王位,以後成就帝位。


謝謝邀請,我是熱愛歷史的同學,榮幸作答!

雖然曹植深得曹操喜歡,但是曹丕的優勢也不少,原因如下:

首先,曹丕是長子,古代長幼有序,在繼承上,本身就是第一法定繼承人。

其次,曹植雖有才,但是有點輕浮,隨意。沒有一點做政治,做領導的城府。即使做了繼承人,後面也無法掌控朝中複雜的局勢。反觀曹丕,就老實多了,雖然是裝出來的,但是,至少會裝。

第三,曹丕手下能人眾多,司馬懿,陳群,都是政治,軍事才能極高之人。為曹丕贏得繼承權出謀劃策,貢獻很多。反觀曹植,手下雖有楊修,天才之人。但是和曹植一樣,一天到晚到處招搖顯擺,自以為聰明。曹植醉酒錯過軍令,楊修一人一口酥,點點滴滴已經讓曹操很不滿了。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謝謝!!


因為司馬懿幫助曹丕通過了曹操種種考驗也因為曹植謀士楊修被司馬懿設計殺死使曹操改變了態度被迫立曹丕為太子


曹丕有政治遠見,能力沒有老爹突出,但是也不差多少,更有駕馭群臣的能力。相對於曹植,只是片面的一方面優秀,曹丕是從政治,軍隊成長起來的,歷經了很多,成長了很多。後續曹丕做了魏帝可以看出,只有曹丕可以繼承曹操的遺志,別人是做不來的。選擇曹丕沒錯,曹丕也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花盆之下座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