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到來,家長又走進了新一輪焦慮當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拉、學習沒有動力、時間觀念不強,無法有效溝通……網上又出現了不少家長“陪娃寫作業”視頻。面對家長的無奈,專家建議:化解家長焦慮,關鍵在於允許孩子犯錯、莫替孩子着急。家長要適度放手,多引導陪伴,別直接干預。

  近日,國際認證鼓勵諮詢導師、美國正面管教導師楊雨奇做客VIPKID“家長V課堂”,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育兒經驗和八千多位家長一起在線交流。據悉,楊雨奇的孩子今年7歲,也是VIPKID學員。

  生活中,家長常表現出焦慮和急不可耐。孩子完不成任務,家長像熱鍋上的螞蟻,比孩子還着急。專家認爲,這種情況會加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緊張氣氛,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錯,接受不完美,把孩子完不成任務歸咎於自己身上其實於事無補。

  心理學上的“課題分離”理論認爲:當某件事發生時,這個結果由誰來承擔,誰就是這個課題的擁有者。也就是說,家長應將自己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分離,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應對課題,但不能替孩子承擔課題的結果。例如:孩子堅持要先玩耍再學習,家長就要讓孩子清楚認知自己承擔無法完成作業或者熬夜完成作業的後果,讓孩子產生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

  另一方面,家長放下焦慮的前提是“照顧好自己”,這樣纔有好的狀態面對孩子。快節奏生活中,家長忙碌歸來,猶如“空杯”。當家長們感覺自己處於“空杯”狀態時,應該先停下腳步給自己充電,滿血復活後纔有可能去關注和傾聽孩子,成就時鼓勵、沮喪時鼓勵,把孩子“愛的水桶”加滿,從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同時,家長還應特別設定和孩子的“專屬”時光,用於和孩子聊天或者一起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長時間堅持下來,孩子會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獲得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會更樂意幫助他人,更願意做貢獻。

  楊雨奇認爲,家長適度放手能夠帶來親子關係和諧和孩子能力成長。“我自己的孩子從三歲到現在,一直堅持做日常慣例表並嚴格執行的習慣,孩子的自律能力和管理時間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同齡的孩子,都得益於‘放手’的教育方式。”

  英語學習同樣需要適度放手、允許孩子犯錯。低齡兒童一般很難標準發出[f][v][th]等輔音,但語言教學專家並不贊同很多家長立刻“糾音”的做法。VIPKID相關教研專家表示:“根據低齡兒童二語習得的規律,遇到孩子發音不準的情況,最好的教學方法是‘重鑄’(recast) 而不是‘糾正’(correct)。重鑄,就是在不直接否定的情況下重新對孩子的英文發音做出示範。讓孩子模仿和體會正確發音,進而自己學會。孩子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時間,隨着孩子發音器官發育,加上不斷地練習刺激口腔肌肉,孩子的發音會逐漸清晰標準。”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楊雨奇提供了自己的方法:讓孩子製作日常慣例表,帶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和自律。家長可以從類似放學後這樣相對固定的時間入手,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出需要做的事情並排序,例如:喂寵物、玩遊戲、完成家庭作業、上牀睡覺等。在製作慣例表的過程中,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計劃,確保是孩子的慣例表,而不是自己想要孩子完成的慣例表。

  在執行的過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獎懲。如果孩子表現良好,家長不要貿然獎勵,因爲慣例表本身就是孩子應該完成的事情,獎勵會帶走孩子執行的“能力感”;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家長可以帶孩子來到日常慣例表前,啓發式提問孩子:你的日常慣例表的下一項是什麼?讓孩子明確不能完成的後果,並讓孩子自己承擔,家長不要替孩子“受過”。楊雨奇認爲:“我像其他家長一樣,以孩子未來具備優質品質爲培養目標,短期的懲戒雖然有效,但不利於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未來發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