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重慶一名小學生假期收入近萬元的消息,被網友們熱傳。

  小學生、年齡不大、沒有什麼特殊技能,卻在很多領域大裁員之際,靠自己的本事,假期月收入過萬。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孩子媽媽劉女士,偶然發現自己的閒魚賬戶被封,在跟客服溝通後,她發現竟是女兒所爲:

  13歲的女兒,在假期一直用劉女士的閒魚賬戶售賣“代寫作業”的服務,通過幫別人代寫作業,收入竟然已近萬元!

  可因爲其中一單字跡太工整,被買家的老師發現,遭到舉報,這才導致劉女士的賬戶被封。

  事後,劉女士對女兒進行了批評教育,並沒收了孩子的全部所得。對媽媽的批評,小姑娘很不服氣,她據理力爭:“我通過勞動換取報酬有什麼錯?我一個月掙得比你都多!”

  雖然女孩幫人代寫作業的行爲不值得提倡,畢竟這麼小的年紀,她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不應過早地參與到這個成人社會的價值體系中來。

  但是,從孩子願意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自我價值的態度中,至少我們可以讀出,她是快樂並帶有一絲興奮的。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最長最持久的快樂,來自於自我價值的體現。

  價值感,能讓孩子更深更好地發掘自我潛質,他們的生活態度更樂觀,狀態更蓬勃,生活充滿了目標。他們更樂於追求活着的意義。

  現實中價值感高的孩子,成長目標更明確

  自我價值感,源於自信、自尊,又高於自信和自尊,那是一種內在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孩子對世界更親和,更願意以自己的破竹的力量,去擁抱和不斷探索世界。

  當一個孩子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積極向上的慾望,而找不到價值感的孩子,生活學習容易懈怠,也更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近日,一個菲律賓男孩沉迷網吧玩遊戲,母親無奈去網吧送飯的視頻熱傳網絡。

  13的男孩,那天已經不休不眠地玩遊戲48小時了。母親擔心其出事,就端着飯到網吧,親手喂到孩子嘴裏。而男孩的雙手和雙眼,未從鼠標和鍵盤離開半秒,甚至看都沒看母親一眼。

  男孩過度沉迷遊戲已經兩年多了,他時常逃學,不休不眠地待在網吧。父母無奈地爲他辦理了休學手續。

  看着沉迷遊戲的孩子,母親很痛心,不住地提醒他:“不吃菜了嗎?”“要不要上廁所?”“用不用給你拿點維生素來?”對母親的殷勤關切,男孩充耳不聞,甚至有些不耐煩。

  同樣的年齡,同樣是小學生,這前後的差別巨大!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告訴我們,當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們會尋求被尊重的需求。

  因爲品嚐到了勞動成果的愉悅,找到了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覺,女孩才願意積極向上,小小年紀充滿活力。而像許多沉迷遊戲的孩子一樣,這個男孩生活中獲得的價值感太少太淺,他們纔會在虛擬的、反饋及時、層級獎勵的遊戲中尋求心理安慰。

  價值感纔是一個人積極行走人世間最好的興奮劑,無論成人還是兒童。

  價值感,是孩子主動向上的動力

  同事小區有個孩子,有一天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被媽媽批評了幾句,孩子想不開,就從12層高的屋子一躍而下……

  同事不明白,平時挺老實內向的一個孩子,爲什麼如此脆弱?禁不起父母一點點的批評?

  我們常常指責孩子脆弱、心理素質差,卻不知道,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人人!

  孩子雖小,卻依然有自尊,渴望認同。

  當幼小的孩子,從學習中體會不到樂趣,生活受家長約束過多,又難以感受到社會對自己的需要、周圍人對自己的認同時,此時,他們的價值感爲0。他們很難體會到活着的積極意義,那一聲批評,就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一個被父母接納,被社會需要,被周圍人讚賞的孩子,遇到挫折後,很少會鑽牛角尖,情緒覆盤能力也更強。因爲他們懂得:生活豐富多彩,單一面的否定並不能代表什麼。

  自我價值感,纔是一個孩子快樂的源泉,主動向上的源動力。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01

  無條件接納孩子

  里根說:“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這不但影響孩子個人和家庭,而且對國家也不利。”

  無條件接納,不是毫無原則的寵溺,而是父母發自內心地肯定、承認、讚美、鼓勵孩子,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讓他們體會到存在的價值。

  電影《奇蹟男孩》裏,男孩奧吉天生面部畸形,經歷了多次手術之後,他的臉依然非常恐怖,這讓很多人對他敬而遠之,奧吉也因此自卑。

  但是,奧吉有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他的父母和姐姐,肯聽他說出自己的心聲,支持他的決定,更能包容他遭受挫折後的小性子。因爲有了無條件的接納和肯定,奧吉內心的自我價值感被激發,他變得自信、開朗,用行動改變了別人對自己的成見。

  親密關係的滋養,讓孩子有底氣心生價值感。

  02

  讓孩子在勞動中獲取成就感

  稻盛和夫說:“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絕對不是遊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後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

  對於孩子而言亦然。

  前兩天看到一段視頻,英國威爾特郡杜靈頓的一座農場裏,2歲男童弗雷迪,最喜歡穿上工作服和雨靴,與父母一起照顧農場裏的各種小動物。

  他幫助父母餵豬餵雞喂牛,遛狗打掃狗舍,他開着自己的小型電動拖拉機,運送乾草、稻草和飼料。

  你以爲弗雷迪是在遊戲?可他真的是井井有條、不亦樂乎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能讓一個兩歲寶寶如此認真地勞動,一定是被父母、被他所照顧的小動物的需要所驅使。

  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孩子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調適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關係。

  而勞動,能給帶給孩子這種適應關係的能力,這他們產生一種“我能、我可以、我勝任”的力量感和價值感。

  03

  教孩子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

  作家張振鵬說:“一個自我評價過低的人,必然不敢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害怕遭到拒絕,日久天長就會陷入孤獨。不幸的是,孤獨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的自我評價,從而進入孤獨的惡性循環。所以,越是習慣於孤獨的孩子,越是應該對自己進行一番冷靜、客觀而合理的評價,注意發現自身的長處,增強自信。”

  孩子雖小,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幫助他們發掘自己潛在的力量。

  好友的女兒拉丁舞跳得非常棒,但是有一次,孩子卻突然哭着說:“媽媽我不去學舞蹈了,口才、英語也不學了。”好友以爲孩子受到老師批評了,或和同學有矛盾了,細問之下才明白:原來,是因爲老師表揚別的孩子了,而沒有表揚她。

  孩子從心底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總覺得自己不行,不好,要依賴外部評價,才能找到自我價值。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教他們正確認識自己並積極進行評價,是一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感最重要的方式。

  身體、心理處於快速發育期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先從父母那裏認同自己,再真正從心理上接納自己,繼而進行正確自我評價。

  當一個孩子擁有了較強的自我價值感,他的狀態,就是一個新生生命成長力量的爆發。

  一棵秧苗,是從一顆健康的種子長成的。而一個孩子,早點擁有自我價值感,才能自發蓬勃地向上生長。

  願每個孩子,都早點被父母點燃成長的內在動力,擁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主動追求快樂,挑戰生活。

  

  如果覺得說得有道理!

  發給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夢丹

  育有一雙兒女,用溫暖靈動的文字記錄生活,給你接地氣的觀點與啓發。

  您可能還喜歡:

  投稿、轉載| Contact 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