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在胃黏膜定植的微需氧螺旋桿菌。從全球範圍看,約有半數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或病史;近十幾年來,咱們這兒的學者,所做過的多項研究證實,咱同胞的平均感染率是59%左右,推算感染者爲7.67億人。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既然有這麼多人感染,大家也沒因這事兒擠爆醫院,如此想來,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是件小事,不值得費勁關注吧?果真如此嗎?

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如此高,是由其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特點所形成的。幽門螺桿菌主要在唾液、牙菌斑、胃、糞便等處存在,人是唯一傳染源,具體的傳播方式是這樣幾種,接吻、共用餐具及合餐等口口傳播;胃反流到口腔,形成胃口傳播;細菌隨糞便排出,人再進食被污染的水或食物造成的糞口傳播;接觸與餵養途徑的母嬰傳播。感染幽門螺桿菌後,主要的症狀是反酸、燒心、胃痛、口臭;引起慢性胃炎,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噁心、嘔吐;導致胃黏膜損害,會引起飽脹感及胃部疼痛症狀等。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多種疾病有關,長期的感染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胃腸道疾病,同時與胃癌、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原發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有着密切關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與多種胃腸道以外的疾病有相關性,這些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幼細胞性貧血、冠心病、腦梗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纖維化、糖尿病、妊娠劇吐、牙周疾病、慢性蕁麻疹等。看着這長串病名,相信您能理解,感染幽門螺桿菌絕對不是小事。

診斷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最經典的是胃鏡下活檢,在做胃鏡檢查的同時,可以取出組織,進行直觀的檢驗;非侵入式的檢查方法,主要是碳13及碳14尿素呼氣試驗法,吹口氣,就可以檢測,而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檢出率、符合率;還有2種方法是抗體測定法及抗原測定法,是通過血液或尿液的樣本來檢測抗體;用糞便樣本檢測抗原。因此,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並不是困難的事情。

您可能會問,吹口氣或者留點大小便,就可以確診,那麼,治起來是不是特別麻煩呢?有菌,就殺唄,抗菌藥到處都有,怕啥?實際情況是,當幽門螺桿菌剛被發現後不久,就有了標準的治療方案,主要是質子泵抑制劑再加抗生素,10天爲1個療程。這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問題隨之而來,近10年來,耐藥性越來越嚴重,相關的抗生素耐藥,已從早期的8%,上升到現在已經上升到40%,有些耐藥率則超過了80%。另外,很多患者不能堅持規範治療,或是沒有家庭治療的意識,結果造成反覆的家庭成員間的交叉感染,這個剛好點,那個又犯病,基本情況,就是越來越難治。

有人爲錢考慮,提出挺缺乏人情味的計算法,說什麼,咱這兒人太多,要推廣普查及根治療法,檢查費和藥費加起來需要花4000億以上,而且也沒有這麼多的資源,會擠爆醫院。因此,要權衡利弊。呃,這類觀點是用小錢算計生命的非高級動物式思維,咱們就當沒聽見吧。但是,從實際出發,治病的確需要分輕重緩急,當前學界的觀點是,有7類人必須抓緊重視,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這包括消化性潰瘍患者;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狀、胃黏膜萎縮或糜爛;患有胃癌、胃癌手術後、有胃癌家族史;淋巴瘤患者;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有不明原因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有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相關疾病。請自查,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其中,如果符合任何1條,就趕快去醫院掛號吧。

好消息是,最近1期的《科學》系列的《進展》,發佈了加州大學團隊的論文,學者們解析了幽門螺桿菌的尿素通道,鑑定出了細菌表面的1種獨特的蛋白質結構,該蛋白質是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生存的關鍵,這項研究將可能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法,並避免耐藥性的產生。在《科學》的《報告》,最近也發佈了印度學者的論文,研究結果稱,利用吲哚設計出了新的化合物,可靶向抑制幽門螺桿菌。這些研究成果顯示,在不久的未來,開發出高效的治療方法會成爲現實。在簡便的根治療法問世之前,除了重視治療外,咱百姓還要學會預防,爲遠離幽門螺桿菌,需要在生活中做到這樣幾點,1是飯前便後要認真洗手;2 是食物要經過高溫處理;3是少吃刺激性食物,並戒菸限酒,注意營養均衡,吃飯要細嚼慢嚥;4是改變飲食習慣,杜絕相互口對口餵食等不良行爲,餐具及牙具要及時更換和消毒,不要混用。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