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巨頭競購全球數據中心IC企業以色列mellanox的傳聞,顯示出這一週期整個行業朝雲計算幕後基礎設施要素滲透的傾向。

從競購方來說,當然也符合眼下基本面與商業邏輯。

賽靈思去年11月就傳出談判消息。後來,賽靈思前CFO進入mellanox董事會,成了董事。作爲全球異構計算的領軍企業,賽靈思去年依賴股價飆漲。不過,整體而言,它的方案還不夠多元,如果能將自己的新架構、平臺與mellanox做一整合,就可以進一步強化面向雲計算時代的全棧式端到端服務。

英特爾當然更希望拿下。Mellanox與它的數據中心業務互補,後者正是巨頭近年來的增長引擎。上季,這塊業務營收同比增9%之89億美元,約佔總收入48%。就互補性與全球市佔說,它與mellanox其實是一種天然組合,更緊密。

但英偉達恐怕更迫切。過去三年,依靠GPU面向AI時代的新計算概念,這家公司簡直紅得發紫。加上視頻、遊戲、比特幣礦機需求熱點輪動,股價連番騰躍,市值達到歷史高點。黃仁勳皮茄克的形象不斷登上國際媒體封面,光彩照人。不過,去年Q3以來,比特幣概念快速退潮,加上中國大陸遊戲等核心領域遭遇監管,英偉達庫存高企,陷入一輪低潮。它的股價自最高點快速回落,已經腰斬。

側重2C風向的熱點,正走向新常態,短期已難再度喚起資本市場追捧。英偉達AI平臺雖然相當出色,但英特爾、AMD也不是喫素的。AMD今年就會推出新平臺,據說可以與它一決高下。如此,英偉達必須儘快豐富自己的產品線。當然它有數據中心業務,而且目前佔其總收入近三分之一,但與英特爾們相比,它沒有什麼統攝力。就是說,此刻,英偉達比其他競購的同行更有強化幕後基礎設施技術服務的意志,這個也能讓它的業務與商業模式更穩定,波動更小。

所以,英偉達開出70億美金報價,高出英特爾10億美金,高出Mellanox最新市值20多億美元,應不是偶然。黃仁勳志在必得的樣子。

至於微軟,據說去年11月也接觸過,不過最近的消息比較弱。作爲全球前三大雲計算企業之一,微軟的競爭要素裏,確實需要強化芯片維度。過去多年,它適應多重架構,已經完成許多角色轉換。Mellanox能補足它的幕後基礎設施的短板之一。當然,也能爲維護它的市值。

相對來說,業務傾向爲主。但若你如考察每家股價走勢,幾乎同一個形態,我想,這時競購,應該有上述巨頭基於資本市場落實的財技意圖,就是在一個不太明確的財年,在股價承壓最大的時刻,操作一把,製造成長話題,創造財務操作空間。

不過,我還是覺得,從Mellanox視角可能更有意思。去年11月,它聘請財顧來不斷接洽各方。

但是,若你考察這家公司基本面,只看基本運營,實在沒有出售的理由:概念這麼好,價值越來越澄明,規模雖然很小,但是成長穩健,波動不大,屬於那種適合長期投資的標的。它的股價,去年以來確實也非常喜人。

當然,在一個依舊崇尚規模要素的市場裏,Mellanox確實有它的被動面。就絕對值來說,即便業績再穩,總的營收與利潤也就那些。照這樣下去,即便概念再得力,它也很難有更大的規模飛昇。這種差異,經營者與投資者尤其是那些機構者之間,就會產生較深的矛盾。

它讓我想起另一個牛逼企業ARM。它是一個食物鏈上的頂級公司,所謂“上游的上游”。我曾定義它爲產業的“基因型”公司。但是,幾年前,它的營收規模長期不到10億美元,利潤額也不大,雖有行業地位,但只能小而美。移動互聯網崛起週期,它當然狂飆突進,但碰到大的產業變遷,尤其是驅動力從2C轉向2B,它的轉型就會喫力。最後落入軟銀之後,既有商業模式困惑、全球市場重心考量,也有產業變遷的危機徵兆。軟銀有ARM不具備的資本力、生態構建能力、全球網絡等。

Mellanox的方案也略顯單薄。它也有逆向整合的動力。過去幾年,它有過多起小型併購。

這種公司,創始團隊、管理層常常還有非常獨特的個性與技研氣質,如果沒有強大外力,很難變化。Mellanox的變化,尤其是與潛在競購方談判,很大程度上就不是出於管理層的意志,而是投資人驅動,或者說施壓。

是的。Mellanox眼下就處於這種情境之中。2017年,全球知名基金公司Starboard Value LP,暗中入主Mellanox,持股逾10%。在這家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成了大股東。這機構的風格非常激進,一度被稱爲“十字軍”風格,就是入主後,幾乎就是通過奪取代理權、決策權,藉助資本市場操作,獲得高收益。之前,它曾折磨過Vizion、雅虎、梅西百貨等名企。

來到Mellanox也是如此。沒多久,它就開始批判管理層,說他們研發投入與企業一些費用過高,盲目追求營收,忽視利潤與投資人利益。去年6月,它非要改選董事會,要求把自己選派的9名董事塞進去。後來雙方妥協,但它仍有利益代表進入董事會。上面提到的賽靈思前CFO,還有另外兩名,一個是IDT公司前任CEO,一個是GoPro前CFO。此外還外加了附加條件,如果業績不達標,還得往裏塞人。而Mellanox的聯合創始人之一Shai cohen也被踢了出去。

顯然,Mellanox出售談判,更多出於Starboard意志。這家20年的以色列芯片公司從此可能易主。而Starboard,必定能在其中大獲其利。

當然,這不是爲Mellanox叫屈。它的創始人Eyal Waldman,他出身於以色列國防軍(IDF)精英部隊,曾在英特爾等半導體企業工作。包括Mellanox在內,他創立過兩家半導體獨角獸企業。另一家叫Galileo,後來賣給了戴偉麗夫婦創辦的Marvell。Eyal Waldman有以色列特有創業者特質,特別崇尚特種兵的精英文化,注重品質與效率。他說,要做到用1顆子彈殺死敵人,而不是像競爭對手一樣用100顆。

Mellanox爲數據中心、服務器、高性能計算提供動力。2018年天貓雙11背後,就有它的方案。事實上,90%的大型數據中心背後,都有它的背影。以色列的公司不是吹的。

但也不能完全爲它叫屈,或者覺得機構投資人只會貪婪。固然,Starboard之類的機構,諸多操作,創造股價、市值榮耀的時刻,也會帶來許多動盪不穩定,比如常常在出售、併購之後,企業會經歷一個週期的困頓。但是,也要看到,Mellanox確實也面臨着重大考驗。如果它不能順應並且緊緊抓住這波熱潮,並滿足行業客戶需求,市場一定會誕生新的競爭者,可能會更強大。應該說,財力弱小的Mellanox到了一個關鍵時刻。

Starboard也不是完全整人,做短期工程。包括之前幾次掃蕩,它選的董事會成員,確實都是行業頂級技術、財務、經管人物,有能力提升投資標的治理結構,優化商業模式,驅動一番變革。出色的投資人,包括巴菲特在內,其實也大都是通過投資間接影響、改造、提升後者的治理能力,最終體現爲業績、收益。

而且,以色列企業往往也有它發展的侷限性。藉助發達的軍工工程師體系、多元創業羣體、文化、資本力、強烈的危機意識、這個國家持續不斷誕生圍繞人類需求的技術與創意。但是,限於市場狹小,缺乏縱深,許多創業公司很難依託以色列自身壯大,創立後不久,它們就習慣退出,通過市場接力,完成它的生命跳躍。這個過程裏,全球許多國家都將以色列視爲核心的研發、設計、創業創意重鎮,幾乎所有巨頭都設有研發中心。同時,許多國家也都不斷瞄準以色列誕生的創業企業、項目。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中國、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巨頭,持續併購以色列公司。前年,英特爾巨資收購mobileye。事實上,中國企業的投資案例也非常可觀。在美國封鎖中國的當口,以色列可能也扮演了新的選擇。

Mellanox已經營20年,有相對成熟的機制。但從它20年來的規模化曲線看,應該也滲透許多以色列公司風格。面對一個日益壯闊的產業風潮,當許多行業應用湧現時,它確實也到了借力的時刻。

Mellanox的變化,既反映了以色列企業的開放與競爭,更有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力量。Starboard看上去像是門口的野蠻人,但也只是市場力量的縮影,它可能只是提前到來了而已。

Mellanox出售傳聞,不管結果如何,也不管上述潛在競購方更多意圖,對於我們來說:

一是要看到大的趨勢風潮,如何做出響應。過去一年多,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中國資本的整合,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紫光那種粗暴的產能擴張邏輯已經弱化,甚至正在隱去,新的側重底層技術要素的案例不斷增加,去年涉及本地的併購就有多起,確實體現了不同以往的風格,中國也確實擁有展現這類要素的基礎土壤;

二是要看到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美國雖然強大,但在全新的時代,它也不可能完全依賴自身就能迎合市場,中國必須展現出更廣的視野,自主創新的同時,面向全球落實新的整合。其實,Mellanox這家公司身上本身也有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它全球有2600多人,雖然主要在以色列、美國,但在風險重重的加沙地帶,同樣有它的分支。而且在Eyal Waldman看來,那裏的員工非常出色。

最後看了一眼美股,受益於收購傳聞,英偉達此刻股價正在飆升,已漲逾4%。Mellanox漲逾8%。保不準,就像一年前高通、博通一樣,一則併購案成了兩個戲精的表演,市值管理剛剛的。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