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生活 X 趙胤胤

每一個想要走專業路線

學琴的孩子

是沒有社交的

作者 / 糰子

直到去上海音樂學院附小之前,趙胤胤都處於一種孤獨的狀態。

即使當時年僅十歲的他,已經拿過不少獎項,但他仍舊認爲得獎的喜悅補償不了日常高強度的練習。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趙胤胤自嘲,自己是典型的被父母混合雙打長大的孩子。

7歲在中山紀念堂演出,10歲獲得花城音樂比賽第一名,並連續四年獲得珠江鋼琴比賽第一名,20歲進入悉尼音樂學院......

成年之後,他曾在40多個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多項大獎,應邀加入聞名全球的“世界華人精英”,併成爲其中唯一的鋼琴演奏家。

紐約權威音樂雜誌《樂壇評論》稱讚他:一位非凡卓絕的屬於21世紀的青年鋼琴家。

如今已近知天命的年紀,趙胤胤愈發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他的人生中早已不僅只有跌宕樂章,更多的是在音樂、美食、美酒幾大領域自由切換、無縫銜接。

無社交也是一種社交

你或許很難想象,70年代初期,“孟母三遷”的現實版故事正發生在趙胤胤身上。爲了能夠讓他更好地學習鋼琴,父母決定舉家搬遷,從營口到長春,再到廣州。

他是自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同在文化大院學習鋼琴,其他孩子捱打時總會聽到一句“你看看人家趙胤胤,再看看你”的話。

所以同齡的小朋友都不太喜歡他。

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因着母親是鋼琴教授的緣故,別人每天上一次課,趙胤胤要上7次課。於他而言,課間休息是他做作業的時間,回到家的那一刻,就必須開始練琴。

那時,周圍的同學都在討論《霍元甲》,而他卻怎麼也插不上嘴,久而久之,就被孤立了。

在趙胤胤看來,送孩子去讀幼兒園,並不是真的想讓他學什麼,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建立自己的社交,但對於那時的他來說,並無社交可言。

“每一個想要走專業路線,學琴的孩子,是沒有社交的。”趙胤胤說。

它需要不停地、反覆地練習,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直到十歲那年去到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環境的改變讓他突然找到一種“自在”的感覺,“我突然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練琴,我的社交羣體、應用場景都是對的。”

在對的時間選擇做對的事情,趙胤胤跟鋼琴有了更緊密的聯繫。與小時候“被逼”不同的是,他認爲,把鋼琴彈好也充分滿足了他的虛榮心。

音樂界有這樣一種說法,“考不上茱莉亞考哈佛,考不上哈佛就只能去耶魯。”

趙胤胤坦承,在這個行業裏,讀博士就說明你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因爲你不能以演奏爲生,只能搞教學研究了。

當他過五關斬六將,終於以全額獎學金進入茱莉亞的時候,趙胤胤發現,前面十屆學生沒有一個人是以音樂、巡演爲生的,“這個對我的打擊非常大”,但他仍舊想要證明自己。

在校期間,趙胤胤獲得了茱莉亞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一名、國際藝術家大獎等多個獎項,並在紐約林肯中心音樂廳與費城交響樂團指揮Andre Raphel Smith合作進行了公演。

1998年,繼孔祥東、殷承宗之後,趙胤胤在25歲時獲得“斯坦威專屬鋼琴家”稱號,而他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三位中國人。

去年,作爲世界殿堂級鋼琴家、中國70後鋼琴家領軍人物,趙胤胤始終踐行着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他立志,用十年時間,全力推廣古典音樂。

吃,也是一種藝術

除音樂之外,他還是一位美食家。

趙胤胤坦承,每年從4月份開始戒酒、戒大部分的社交活動、戒媒體採訪,早上起牀到下午5:00左右是練琴時間,之後去健身,晚上看看琴譜睡覺,這個作息規律一直維持到9月底。

8、9月份在國內,包括世界各地的巡演,加起來大概有30多場。“於我來說,這一年的專業工作就結束了。”

一直到次年3月份,趙胤胤都在從事媒體社交活動,其中大部分是與美酒、美食有關的事情。

初時作爲票友到處“混吃混喝”,機緣巧合進入中國美食界,後來還帶來了收入,趙胤胤說,“一旦有了收入,就很難不承認不是職業了。”

他告訴十點君,小時候出生在營口,4歲纔到長春,日子雖然好過了一點,但在北方,冬天還是標準的大白菜。

在他的記憶中,母親永遠都在掰土豆長出來的芽,然後炒土豆絲,就算偶爾能夠吃到蘋果,也是先挑爛的吃,“可是把爛的吃完了,好的也爛了”。

趙胤胤坦言,小時候的生活條件,造就了他長大後對美食的“報復性熱愛”。

在紐約,他從學校搬出來之後開始學習做飯。

超市的標價讓趙胤胤認識到,中國人跟西方人對食物的理解很不一樣,雞胸肉6.99美元一磅,雞腿肉0.99美元一磅,最便宜的屬雞翅,0.39美元一磅。

他每次買雞翅自己剔雞肉,開始研究各種做法,蒸、炒、滷、烤、紅燒,等等。“那個時候真切感受到,能把東西做好吃,是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這一點跟我的專業比較像。”

在彈奏莫扎特某一首奏鳴曲之前,先要對音樂、聲音進行想象,然後朝着這個方向去練習,這個過程正如做飯。

當你看到一個食材,首先腦子裏會有一個組合,然後通過對味覺的想象呈現出來,“這個跟鋼琴演奏特別像,只不過把莫扎特奏鳴曲換成一個食材或一種調料而已。”

而做菜,於他而言,更重要的是一種和朋友分享的樂趣。

一處溫暖

“家人在哪,家就在哪。”

趙胤胤感慨,家並不是一個空間,最重要的是跟家人在一起。

拍《和平飯店》時,剛好是陳數的生日,按照往日的習慣,趙胤胤會帶她“吃西餐,喝香檳聚一下”,但在劇組沒有辦法。

於是,他找朋友,幫忙把五星級酒店的設備搬到劇組外面,幫劇組工作人員改善一下伙食,“也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趙胤胤認爲,生活中兩個人相處,應該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

他談及在裝修房子時,兩人分工明確,“太太把自己在家裏需要的功能說一下,所有關於‘美’的事物都是我來負責。”

生活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兩個人都需要爲這個家做點什麼。

“一家人吃完飯,坐在一起”是目前趙胤胤覺得最爲幸福的事情。

一年中,自己會有很長時間的巡演,太太在劇組,兒子在英國唸書,他深知相聚不易,正是因爲機會難得,纔會更加珍惜這點滴溫情。

“今年有一次,兒子突然拉着我太太的手說‘數媽,你手太涼了,要注意一下,或者看醫生’,當時她就哭了”。

他說,孩子有時候很難去表達情感,但那一瞬間感情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能讓我記一輩子的事。”

他也對兒子說:

大象你好,又要過年了,你又會大一歲,又會比去年更聰明、更有力量,行動更敏捷。馬上要考大學了,我相信你的壓力也很大,無論如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爸爸和數媽都會支持你,爸爸和數媽只有一個要求,要成爲一個值得別人尊重的人,努力吧!

心有一處留與家人,不論孩子走多遠,當你回頭時,父母永遠都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