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對待前朝君主不外乎三種情況:

一是優待。比如說後世的漢獻帝。在自己的領地裏還可以享受天子的待遇,直到善終。

二是廢黜。比如說秦朝滅掉的六國後裔。在滅掉了六國之後,各國的君王被廢黜掉原先的地位,當然了肯定也會限制他們的勢力。顯然秦始皇在限制他們的勢力方面,還做得不夠。後世的那些被廢黜的君主,則是被限制的死死的。就跟鹹魚一樣,再也翻不了身了!

三是殺死。現成的例子,這位子嬰就是。

這些君主像漢獻帝那樣的不多,能夠真正享受優待的更少。後世很多禪讓了的君主,表面上是被優待,但是離奇死亡的也不是少數。至於被暴力推翻的君主,大多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

秦朝是被暴力推翻的,子嬰在劉邦打到跟前時投降了劉邦。

投降是一門學問!

同樣是投降,選擇向誰投降,結局會大不一樣。就像二戰時期的德國一樣,有選擇向美軍投降的,有選擇向蘇軍投降的,但是結局便不太一樣!

如果從項羽和劉邦之間選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應該選擇劉邦。畢竟項羽殘暴嗜殺的惡名在那兒擺著,任誰都不太敢奔他那兒去!劉邦雖然也有過殺戮,但是和項羽的惡名相比,劉邦就是一個仁厚長者了!

如此看來,子嬰選擇向劉邦投降,應該是最佳選擇吧!

其實不然!子嬰的悲劇,不是選錯了投降的人,而是他沒有別的選擇。當時的情況,子嬰無法向項羽投降,只能向劉邦投降。

如果劉邦要殺子嬰,子嬰必死無疑;劉邦暫時的優待,卻也是造成子嬰被殺的原因。這是無解的命運捉弄。

在歷史上,有些人的被殺,不是因為在爭鬥中失敗,而是這些人被當做了「權力的試金石」。子嬰在這裡毫無疑問的就被當成了「權力的試金石」。

按照楚懷王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派人向楚懷王彙報。楚懷王的答覆非常簡單——如約。就是照著原來的約定辦。說白了,沒有你項羽什麼事兒!

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之後又把楚懷王遷往彬縣,最終派英布將楚懷王殺死。劉邦獲悉楚懷王死訊,命令三軍給楚懷王發喪。同時以項羽弒君為名,發出檄文聯合諸侯討伐項羽。

在這之前,項羽聯合諸侯直逼劉邦。經過鴻門宴上的討價還價,最終項羽進駐了鹹陽。在這個時候,就是檢驗權力的關鍵時刻了!子嬰這塊兒「權力的試金石」就被搬了出來!

如果項羽繼續和劉邦一樣優待子嬰,那項羽的權力便無從顯現;如果項羽繼續和劉邦一樣保留鹹陽,那項羽便無從立威。所以子嬰必須被殺死,鹹陽必須被焚毀!

經過這一系列的博弈,項羽自封為「霸王」,主持了分封,從而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秦國的地理位置,促進了秦國的統一。鹹陽的地理位置,卻又決定了子嬰的悲劇。面對打到跟前的劉邦,子嬰實在是沒有餘外的選擇。

如果子嬰最初能夠選擇投降項羽,項羽便不會殺掉子嬰!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注@寄暇學宮】


項羽作為六國復闢勢力的代言人。在秦末混戰當中脫穎而出,並自封西楚霸王攻佔關中之後燒殺劫掠。將秦國百餘年來在渭水北板鹹陽所建立的宮室焚燒殆盡。無數珍寶典籍在焚書坑儒時期,還留有最後的官辦藏本,也被項羽付諸一炬。項羽對於秦國和秦朝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他要毀滅秦王朝的一切。將整個秦王朝從歷史上抹去,不留任何痕跡。秦王子嬰也是其中的一員。項羽殺秦王子嬰,首先一定是為了私憤,因為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項氏與秦國可以說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是世代血仇。

這種報復心態在斬殺九原軍大將王離之後也無法平息,秦王子嬰一定是項羽復仇的直接對象,因為秦王子嬰代表著項羽內心復仇火焰的真正對象。 當然,項羽要殺秦王子嬰,並不單單是這一個問題。其中也有劉邦的因素,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並未殺掉秦王子嬰,但是當時在劉邦的陣營當中,有很多人都想要殺秦王子嬰。劉邦與項羽唯一不同的是,劉邦接受了其謀士的建議,收買關中人心。此外,楚懷王為了孤立項羽集團,鞏固自己的政權,也先是先發出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口號。

項羽當然知道楚懷王是怎麼想的,也知道劉邦是怎麼想的。當時天下未定,項羽並不敢直接挑明這件事,因此在對待秦王子嬰的問題上,項羽採取了強硬態度。就是為了做給楚懷王和劉邦以及天下諸侯看。另外主戰場一直在項羽這裡劉邦屬於趁火打劫。作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人絕對不會接受自己付出的努力,成為他人的嫁衣。雖然劉邦低三下四的道歉,但是項羽的怒火是不會就此結束。殺掉子嬰也算是一種發泄,同時給劉邦已嚴重警告。

子嬰最悲慘的一點就是他為秦國的所謂暴政背了黑鍋。當然保證有很多非議,在此不做過多論述。關中之地,正適合稱王稱霸,但是將自己封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卻沒敢在關中之地久留。在項羽看來,只要破了秦國的龍脈殺光秦國降卒處決秦王朝最後的領導人。其他的諸侯軍隊根本不在話下。這顯然是莽夫之見。之後的劉邦軍隊發展如此迅速,更多的是當初劉邦對於關中父老的收買和對子嬰的善待,使得救秦之地的民眾紛紛

而項羽對關中地區的破壞與燒殺搶掠,對秦廷的屠殺。也使得在關中地區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與項羽結下仇怨。最後將項羽分屍的人也都源自於關中地區。追擊項羽在垓下軍隊也大部分是老秦子民。項羽這種愛屠城殺人不手軟,睚眥必報,性格暴躁卻又優柔寡斷的人而言。項羽為自己的自刎和被分屍埋下了伏筆,冤冤相報何時了。


秦朝雖然覆滅於子嬰即位之後,實亡於胡亥之手。史上常說秦二世而亡,意為秦朝僅兩世就亡了,也是指秦二世手中而亡。所以說未將子嬰算為一朝。

秦始皇死於沙丘後,趙高矯詔擁胡亥即位,即為秦二世。胡亥即位後所做所為全由趙高所使,將自己兄弟姐妹及侄輩殺戮將盡,子嬰可能是僅有的倖存者。後來趙高殺胡亥想自立,估計在朝堂難通過,才推出子嬰做傀儡,大權仍然為自己所控制。其實子嬰並非庸才,只是生於末世無力迴天而已,他即位僅46天,做了兩件驚天大事,一是殺掉了權傾天下指鹿為馬的趙高,二是向已攻入鹹陽的劉邦投降,結束了這場戰爭。

秦始皇像(來自網路)

那麼秦朝覆滅之後,為何項羽一定要置子嬰於死地呢?這無非兩個原因:

子嬰像(來自網路)

一是復仇

楚國先前因楚懷王昏庸無能,在與秦國對抗中失誤太多,在國內信任佞臣,對外任由秦國張儀忽悠,結果失去了與其它諸侯國的聯盟,憤怒之下在與秦國作戰中又數次慘敗,國力和軍力消耗嚴重,國家開始走向衰落。後來秦王又騙楚懷王前來會盟,楚懷王不聽賢臣勸阻被騙到秦國遭到囚禁,被強逼割讓土地,楚懷王不從直到死於秦國。秦國把楚懷王屍體送還給楚國時,「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項羽像(來自網路)

秦國滅趙魏韓燕等國後,由大將王翦率軍開始了滅楚之戰。項羽的祖父項燕舉全國軍力誓死抵抗,最終徹底失敗,楚國滅亡項燕自盡。楚人對秦人之恨到了極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正是這個意思。

項羽一家為楚國大戶,幾代為將。集家仇國恨於一身的項羽在叔父項梁的帶領下,開始投入了滅秦復仇的戰爭生涯。

劉邦像(來自網路)

二是泄恨

陳勝吳廣死後,在反秦的各路義軍中,形成了勢力最強的兩支人馬,即項羽劉邦。滅秦之戰在楚懷王(老楚懷王之孫)統一佈署下,分兩路打入鹹陽,並提出先入關者為王。劉邦一路由西面迂迴入秦,另一路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先救趙然後入函谷關入鹹陽。

秦將王離的長城軍團圍鉅鹿,各方援趙諸侯不敢交戰,宋義項羽數萬人因宋義畏戰遲遲不出兵,項羽殺宋義自率軍隊破釜沉舟,僅帶三天乾糧背水一戰。軍士知道不勝必死,人人以一當十,項羽更是身先士卒,殺聲震天。連續九戰九勝,全殲長城軍團,活捉王離。所有作壁上觀的諸侯都尊項羽為領袖。然後,項羽與章邯所率二十萬人馬的驪山軍團相峙。後來章邯受不住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而投降項羽。

章邯像(來自網路)

劉邦則輕鬆得多,因秦軍主力全被項羽吸引,劉邦一路各處對秦軍採取勸降政策。後長城軍團和驪山軍團全被殲滅,秦軍更無鬥志主動投降。劉邦直下武關、嶢關勢如破竹直達鹹陽,子嬰自縛投降,秦朝滅亡,劉邦踞軍霸上。

項羽正攻打函谷關時聽說劉邦先入鹹陽,不禁怒火中燒,自己千辛萬苦殺敵無數,而劉邦投機取巧竟然先入關,於情於理於面子怎麼都說不過去。何況自己已有40萬大軍了,勝過劉邦不知多少倍。

項羽打入鹹陽,大開殺戒。先殺子嬰一族,然後一把火燒掉鹹陽皇宮。項羽既要復仇,又要泄恨,似乎向世人宣告是他滅了秦,也是他為楚國復了仇,更應該是他入關為王。

其實項羽真弱智,此時殺手無寸鐵已經投降的子嬰毫無意義,無端把皇宮燒掉更是可笑。憤怒之火完全可以引向劉邦,完全可乘勢滅掉劉邦這個潛在的對手。

格局和胸襟決定了項羽不能成就霸王之業。


楚懷王被騙到秦國,一直被囚禁在秦國,後來楚懷王死了,秦國把屍體送還給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不久,秦國大將王翦攻破楚國,楚國滅亡,項燕自殺。後來,項梁聽從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然擁立為楚懷王,以召楚人之心起兵反秦。這時有了「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說法。

項羽之所以執意要殺子嬰,就是因為楚人恨秦久已,楚懷王去世,楚國人感覺秦國戲弄了楚國,不講信用。楚國人與秦國是仇敵,當然也包括項羽。或者說項羽與秦國,是國讎家恨,因為項燕在楚國滅亡時自殺了。

項羽執意殺子嬰,應該與他的性格有關係。在項羽徵戰多年的歷史上,攻城略地,動不動就屠城,百姓也不錯過。這可以凸顯他粗暴,衝動殘忍的性格。

項羽執意要殺子嬰,還有是因為只有子嬰是代表的秦國王朝,殺了他,就意味著秦朝的滅亡。再有就是,子嬰已經向劉邦投降,項羽心裡自然有些懊惱了。項羽一直是諸侯軍的首領,或者說,他自己認為,只有他才能接受子嬰的投降。

項羽終究是殺了子嬰,或許他是想著,是自己消滅了整個秦王朝,很是得意很驕傲的又燒了阿房宮,大火燒了幾天幾夜。卻將他的殘暴的形象暴露無疑,使他走向滅亡的開端。


子嬰在秦朝只是個跑龍套的王,如果秦二世沒有被逼死,至少那個禍害可以替子嬰背個鍋。結果有心治國、無力迴天的子嬰還是逃不過一死!

秦國後期暴政,先確定子嬰落在項羽手裡必死!只不過子嬰的死,不止是背了一個鍋!


  • 替劉邦背鍋

繼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劉邦成了最具實力的起義軍,很快兩人席捲全國。在攻入鹹陽的時候,楚懷王為了離間項梁集團,鞏固自己的政權,於是給各個將軍發布了一個命令,實際上就是指項羽和劉邦這兩個實力最大的集團: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誰先入關誰就是關中王,這個命令在楚懷王給劉邦喫偏飯的情況下執行。不出所料,劉邦先打入鹹陽,當時秦王子嬰為了保命主動向劉邦投降。項羽和劉邦已經是對方的潛在競爭對手,此時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結果成了吸引火力,最終給劉邦入關做了嫁衣。好了,實力不濟的劉邦佔了這麼大便宜,項羽本人:

———很不開心

劉邦可以低三下四的道歉了事,可是子嬰做不到啊。那麼迎接子嬰的只有項羽的怒火,霸王一怒之下殺掉子嬰,然後縱火燒殺,痛痛快快的發泄一通後,項羽才舒坦了!

  • 替秦國背鍋

我覺得子嬰也很鬱悶,混了不到三個月的皇帝,沒有喫喝玩樂,每天是水深火熱。秦國結下的樑子太多了,多的讓子嬰應接不暇,每天造反的公文和雪片一樣飛入鹹陽,其中以號稱「亡秦必楚」的楚國勢力最強,而楚國勢力最強的項羽和秦國讎恨最深。

項梁、項羽叔侄和秦國早就結下樑子,兩人分別是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及孫子。楚國被秦滅國後,項梁帶著項羽逃往吳中,一邊給項羽灌輸軍事知識,一邊教育項羽勿忘國恥!

兩人的關係是:亦父亦師

好了,此時的項羽非彼時!尤其項梁在定陶戰死後,項羽和秦國的仇恨又添加了濃濃的一筆。子嬰確實夠倒黴的,兩人的邂逅就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前有國債,現有新仇!好吧,只有子嬰的死,才能讓項羽出了這口惡氣。

  • 替項羽背鍋

這話怎麼講?除了世仇,兩人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是子嬰確實是給項羽背鍋了,這個鍋背的最不情願,但是情理之中。子嬰背著是項羽性格好殺,剛愎自用的鐵鍋。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打了勝仗後,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投降的秦兵私底議論自己的前途,害怕以後沒有好果子喫。結果項羽聽到這個消息後,擔心他們不聽指揮,暗地裡搞叛變。於是把這二十萬餘人全部坑殺,僅有三名將領免死。以前項羽在襄城就幹過屠城的暴行,不管官員百姓殺了個乾乾淨淨。即使在入關前,楚懷王也考慮到項羽的性格缺陷:

《史記》記載: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項羽的品行大概有個瞭解了吧,從他的打仗生涯來看,喜歡屠城、殺人毫不手軟、睚眥必報。子嬰的身死是對項羽這種性格最好的詮釋,殺就殺了,沒什麼大不了。

再看子嬰的生死處理上,劉邦入關後也有很多人建議殺掉子嬰,可是劉邦沒有。而喜歡殺人縱火的項羽確實任性了一把,可是卻輸了格局!在劉邦眼裡子嬰的性命根本無關要緊,要緊的是以後謀取天下的口碑和影響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且好大喜功。當初秦滅六國,對楚國都城幾乎是採取屠城。項羽的許多親朋好友也是死於非命。

在項羽眼裡自己與秦國是不共戴天的,他殺死了子嬰,也相當於自己親手結束了秦朝,在對於他自己而言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這很當初遷都是一樣的。如果不遷都,如錦衣夜行,沐猴而冠,所以他自己不顧反對非要遷都,最後彭城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地勢條件。

說了那麼多,項羽就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


楚有三戶,滅秦必楚。項羽正應了此兆之數也。其實楚乃強楚,被滅後大將項燕戰死,項家與贏家存不共載天之仇。由此前因項羽殺子嬰也就不作為奇了的。


殺了子嬰就徹底斷了復秦大夢,也斷了秦王室復仇的根!


因為項羽是個性格殘暴、智商低下的匹夫


那時的百姓對暴秦恨之入骨。項羽是個性情中人,為在百姓中顯示他的功績一一他是徹底剷除暴秦的英雄。才做出了名智實愚殺子嬰的蠢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