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認為秦二世而亡,其實還有「秦三世」。他的名字叫子嬰。子嬰纔是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他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

公元前207年9月,宦官趙高指使自己的女婿閻樂發動「望夷宮政變」。逼迫秦二世胡亥自盡。

趙高匆匆趕到弒君現場,摘掉胡亥身上的玉璽,自己配上,想自立為帝。但是,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低頭不語,沒有一個人響應他。用無聲的反抗粉碎了趙高的癡心妄想。

趙高無奈,只好迎立子嬰為帝。子嬰是何許人也?據史料記載,子嬰是胡亥哥哥的孩子。就是胡亥的侄子,是秦始皇僅存的嬴姓後代。

子嬰是個低調的人:

子嬰繼位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其勢不可阻擋;劉邦、項羽在都城鹹陽外虎視眈眈,原六國舊貴族也紛紛獨立。

秦王室可控之地比統一六國前還要小。所以,子嬰去其帝號,改稱王。所以,歷史上沒有秦三世,只有秦王子嬰。

子嬰是有智謀的人:

趙高令子嬰齋戒5日後,到宗廟行禮,接受傳國玉璽。

子嬰與兩位兒子和心腹宦官謀議道:「趙高惡贏滿貫,現在假仁假義立我為王,實則狼子野心。5日後,我推脫有病不去行禮,趙高必定親自到我們這裡,你們要抓住機會殺掉他!」

到了繼位行禮的日子,趙高几次派人來請,子嬰都推脫不去。趙高果然親自來請。等趙高一到,宦官韓談手疾眼快,一刀將趙高砍死。

子嬰隨即召集羣臣入宮,曆數趙高累累罪行,並且誅滅趙高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在內憂外患的混亂局勢下,子嬰顯示出非凡的才幹和魄力。他剛登基,就乾淨利落殺掉仇人趙高,為嬴姓一族報仇雪恨,真是暢快,令人佩服。

子嬰是個識時務的人:

雖然,秦王子嬰有勇有謀,只可惜,老天沒給他喘息和努力的機會。一個月後,即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領大軍攻破鹹陽,屯兵灞上(今陝西西安東)。

劉邦派人勸子嬰投降。文武百官也沒有主戰的。子嬰見大勢已去,便用繩子綁縛自己和妻兒,穿上白衣,坐上白馬駕駛的白車,攜帶皇帝御用的玉璽、兵符等物,投降劉邦,秦朝滅亡,秦始皇所創的輝煌帝業消失殆盡。此時,據子嬰登基為王僅僅46天。

子嬰更是個可憐的人:

子嬰投降後,樊噲提議殺死子嬰,但是劉邦踐行諾言,沒有同意。把子嬰交給隨行官吏看管。

可是,一個月後,項羽率領大軍進入鹹陽,殺死子嬰,焚毀秦朝宮室,並進行無差別大屠殺。可憐秦朝江山付之一炬。

一般來說,提起亡國之君,大多認為是荒淫無道的無能之輩。但子嬰是個例外,他的死亡,令人扼腕嘆息,如果假以時日,相信子嬰會建造一個富裕強大的秦國。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想了解更多麻辣歷史,請點擊關注。


秦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王朝,卻僅僅存在了十五年,不可謂不短暫,而提到秦朝滅亡,人們最常說的就是"二世而亡",可秦朝是有第三位君主的,那就是隻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這是一個笑話,親眼目睹秦王朝滅亡的不是亡國主要負責人胡亥,而是臨危受命的子嬰,所有亡國之君的悲慘都由他來承受。

囿於秦王朝史料缺失,關於子嬰的生平事蹟,史書鮮有記載,今人也無從得知。甚至對於子嬰的身世,也眾說紛紜,有說是扶蘇之子,有說是始皇的弟弟,有說是始皇的兒子,還有說是始皇的侄子,莫衷一是,但我認為,他更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或者侄子。

子嬰在史書上第一次出場,是在《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中。那一年,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的那一年。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巡遊途中去世後,趙高和李斯聯合矯詔立胡亥為太子,接著又命扶蘇和蒙恬自殺。扶蘇自殺了,但蒙恬不會這麼傻乎乎地自盡,他上書問了問情況。

蒙恬的上書自然是到了胡亥手裡,他聽到扶蘇已死,頓時長呼一口氣,放下心來,頓時對蒙恬也沒了殺意。可蒙恬和蒙毅兩兄弟跟趙高有過節,趙高進讒言勸胡亥將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囚禁起來,胡亥照辦了,準備處死二人。

這時候,子嬰站了出來,他向秦二世進諫:"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羣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子嬰舉了三個例子,趙王遷、燕王喜和齊王建,都是六國的末代君王,被秦國滅掉還沒幾年,正鮮活著呢,子嬰用這些例子勸諫胡亥不要濫殺功臣,恰如其分。可惜胡亥並不是從善如流的人,他還是派人殺了蒙恬和蒙毅。

咔嚓掉了功臣,胡亥緊接著就向自盡的兄弟姐妹舉起了屠刀,據《史記》記載,胡亥下令將「六公子戳死於杜」、「十二公子戳死於鹹陽」、「十公主戳死於杜」。公子高為了留個全屍,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欣然應允,公子將閭兄弟三人都被迫自殺,死前還大喊無罪。

在胡亥對大臣以及兄弟姐妹展開血腥大屠殺的時候,子嬰卻能逃過此劫,這幾乎就可以推翻子嬰是秦始皇之子的猜測,畢竟胡亥為了鞏固皇位連姐妹都殺,沒有理由會放過子嬰。再看子嬰勸諫胡亥的舉動,說明子嬰在朝堂之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如果他是胡亥的兄長,幾乎不可能逃過死劫。

不管怎麼說,子嬰還是活下來了,而且小心翼翼地生活著,生怕惹怒了胡亥丟了性命。在這種低調的處事方針下,他度過了兩年時光,僅僅兩年,曾經強大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竟已瀕臨絕境!

前207年,趙高弒殺胡亥,不知趙高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反正最終結局是趙高向大臣們公佈了胡亥的死訊,然後決定立子嬰為王。

注意是王,不是帝,趙高並不打算立子嬰為皇帝。趙高給出的理由是「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

的確,此時秦朝能夠控制的疆土比統一前還要小,稱帝也名不副實,但也有人懷疑趙高這是在給自己篡位做鋪墊,但是不是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五天後趙高就去見胡亥了。

趙高讓子嬰先行齋戒,到宗廟行禮後,再接受傳國玉璽。然而子嬰並不是省油的燈,在齋戒的過程中就開始了謀劃(或許在更早就開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羣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這是子嬰身份的又一個例證,秦始皇死時秦始皇死時年僅50歲,扶蘇年齡在30歲左右。子嬰要有兩個兒子,還得是能商量誅殺趙高之事的兒子,他的兒子再小也在15歲左右,甚至更大,反推子嬰的年紀在30歲以上,與扶蘇年紀大致相當,說是秦始皇的弟弟並不為過。

史書記載秦始皇有三個弟弟,一個是同父異母弟長安君成蟜(jiǎo),另外兩個是同母異父弟弟,趙姬跟嫪毐(lào ǎi)生的。成蟜後來叛秦投趙,卒年不詳,應在秦始皇滅趙之前,兩個同母弟弟都被秦始皇摔死,那麼,秦始皇有沒有不被史書記載的弟弟呢?

從時間來算,秦始皇3歲時,父親異人從邯鄲逃回了秦國,異人後改名子楚;秦始皇9歲時,秦昭襄王去世,子楚被立為太子,不久他爹就掛了(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去世),子楚繼位為國君。秦始皇13歲時,子楚去世,秦始皇繼位。

子楚在逃回秦國前很是落魄,唯一的女人還是呂不韋送給他的,這個女人也就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而他回秦國後,做了6年王孫,3天太子,3年秦王,在這9年的時間裡,他一定擁有過不少美人,成蟜(jiǎo)就是在這之間出生的,出現其他子嗣沒被記載清楚並非不可能。

此外還有子嬰是秦始皇侄子的說法,要麼是成蟜之子,要麼是其他不被記載的秦始皇弟弟的兒子,以成蟜之子為例,成蟜反叛時,子嬰仍然留在國內,且因年幼而名為嬰,秦始皇並沒有殺他,反而委以官職,這個堂兄也沒威脅到胡亥的皇位,因而躲過了血腥清洗,同樣是有可能的。

再扯回正題,以子嬰計策的老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一個浸淫政治多年的老手,看人準確,出手狠辣,一擊必殺,趙高完全是按照他的套路出牌,結果自然免不了一死,在齋宮中丟了性命。

權力是個有趣的東西,人人爭著搶著想要,但人一死,卻壓根帶不走它,如趙高,親手將這前所未有的大帝國埋葬,又成了第一位弒殺皇帝的人物,權勢何其大,死後也還是被滅三族的命運。

趙高死了,子嬰奪回了王室的權力,可為時已晚,劉邦的軍隊離鹹陽不遠了。

子嬰一共在位四十六天,在前五天,他設計誅殺了趙高,在接下來的四十天,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整肅朝綱,清除趙高黨羽;二是抵禦劉邦大軍,此時劉邦已率軍進入關中,子嬰當即派遣將領率兵到嶢關阻擊劉邦軍隊。

可惜秦朝精銳盡喪,手中已無太多軍事力量,劉邦輕鬆繞過嶢關,並在藍田一帶兩度大敗秦軍,鹹陽無軍可守。

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軍進入武關,不久到達灞上,並派人勸子嬰投降。子嬰是識時務的,在權衡利弊後,他同意投降。在最後一天的秦王生涯中,子嬰自縛出城,在劉邦的軍前投降。至此,秦亡。

階下囚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不在自己手中,而是任人宰割。

樊噲建議劉邦殺死子嬰,但劉邦沒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領大軍進入鹹陽,立刻滅掉子嬰全族(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縱火焚燒秦宮室,並進行大屠殺,四年後,西楚霸王自己也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跟劉項相比,子嬰的名氣很小,但不可否認,他作為亡國之君,卻令人慨嘆,他不缺少明君必備的素質,但缺少明君的時機,他是一個可憐的君主。

」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班固


對於子嬰,說他是「秦三世」其實並不太準確,因為他的封號不過是秦王。

而這位處於朝代更迭時期的「亡國之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縱觀這位君王短暫的一生,其人生經歷大起大落,可能他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生不逢時」的一位君王。

歷史上關於子嬰父親的記載撲朔迷離,有傳言他是扶蘇之子,也有人說他是嬴政之弟,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我們只知道他是秦王!而他悲劇一生的罪魁禍首,無非一個人——趙高!

沙丘政變,趙高就開始了自己的謀權之路,殺宰相、誅宗室,指鹿為馬,禍亂朝堂,天下因此而亂。

秦朝二世時期,可以說是秦朝國家和宗室共同的災難,趙高作為臣子,其權勢已經超過了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借刀殺人、指鹿為馬,一幕幕「奸臣鬧劇」在宮廷之上血淋淋的上演。在鼓動二世殺其宗室以後,秦王朝的宗室力量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所幸的是子嬰在這個過程用裝瘋賣傻的方式逃過一劫。

一個人的慾望有止境嗎?答案是沒有的,有的話那也就不是「人」了。

當趙高的權利慾望再也收不回來時,權傾朝野已經不是他的最初目標了,他把自己真正的慾望放到了秦國皇帝身上,並且告知朝野上下皇帝已被誅殺,弦外之音是想讓大臣們擁護自己登基九五。

可是這一次他失算了,沒有大臣公開表態支持他,所幸這個奸臣賊子留了後手,他正式擁護子嬰繼承君位,不過他以六國死灰復燃,大秦領土減少為由,只允許子嬰做一個王,其實這也是也他自己的日後篡權埋下伏筆。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趙高會看中子嬰,其實原因很簡單,趙高這是「柿子專挑軟的捏」,他非常需要一個聽話的傀儡。他覺得子嬰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成不了氣候。可是他看走眼了,而這直接斷送了他的的性命。

子嬰在自己繼位以後,「乖巧」的聽從趙大人的一切要求,在趙高的心目中完全樹立了「好孩子」的形象,趙高本人聰明一世,卻也被這樣的伎倆所騙。所以那種看起來人畜無害,乖乖巧巧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

在子嬰繼位後的第五日,他就果斷的對趙高出手了,史書對這一段的描寫相當精彩:子嬰受趙高之命,需去太廟齋戒五日,他找來二子和親信內臣,說明其中利害,趙高很可能想借這次祭祖的機會殺掉自己,如果自己稱病在家,對方一定會來相請,如此眾人便可圍而殺之。

結果趙高果然毫無防備的至王府相邀,看來咱們子嬰的「好孩子」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的紮在了趙高心裡。隨後的結果也基本都是按照子嬰「導演」的劇本來進行,內臣刺死趙高,隨後子嬰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其三族,權傾一時的趙大人自此「領了盒飯」。 後來的事態發展就沒什麼可以介紹的了,子嬰在劉邦進駐關中以後,攜妻子兒女投降劉邦,後項羽領兵佔領鹹陽下令屠城,子嬰也就這樣被霸王誅殺。

後人每每談到這件事情,都會表示自己深深的惋惜之情,子嬰的一生是個悲劇,他冷靜、隱忍、果敢,就是到了最後一刻,他也儘力組織了軍隊,希望大秦帝國能得以延續。可惜的是,在歷史的大趨勢之下,子嬰的力量顯得那般薄弱,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但是卻沒有這樣的機會。

有不止一個學者預想,如果他能早點登上歷史舞臺,我們的歷史可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歷史不具有假設性,「生不逢時」或許就是子嬰最大的悲劇吧。

相比於扶蘇,他更可憐!


子嬰!大秦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後被稱為秦王。是被權臣趙高推上帝位的。歷史上關於子嬰的記載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子嬰是扶蘇的兒子。趙高想借用扶蘇生前的名望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同時也迫切需要一位傀儡皇帝。於是就選中了子嬰!第二種說法,認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是趙高在贏氏宗族選的,二種說法相對比!第二種比較合理,分析如下!扶蘇的死,離不開趙高的陷害。二者即是政敵又是死對頭。在這種情況下趙高是不可能擁護政敵的孩子稱帝的,是秦始皇弟弟的可能性比較大!公元前207年趙高獨攬大權,逼死秦二世胡亥。廢除了秦國帝號,立子嬰為秦王。子嬰裝病不上朝!趙高見狀,便登門前去看望!被子嬰埋伏在房間裏的刀斧手斬殺。不久後劉備兵臨城下,子嬰深知無力迴天!於是打開了城門投降劉邦了。數日後項羽率領軍隊進入鹹陽殺死了子嬰,歷史上的子嬰僅在位46天,秦國滅亡!


項羽給了把刀,告訴他你自己看著辦!婦幼可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