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心臟支架」 不少人都聽過,堪稱是當代心臟病學最偉大的發明。但這小小的支架,你知道它是怎麼放到心臟裏去的嗎?

「心臟支架」 是通過 「介入手術」 的方式植入的,我們不妨由 「心臟介入手術」 說起。

心臟介入原理並不複雜

人體的大動脈從心臟發出,逐漸分成各級動脈供應各個肢體、器官,分散成小動脈、毛細血管後,再匯合成靜脈,全身的靜脈再匯合起來,通過大靜脈回到心臟。換句話說,全身每一處的血管,都直接或間接與心臟相連。

因此,人體的血管是通向心臟的天然通道,而介入手術就是沿著血管進入心臟而完成的。具體如何做到,就讓心外科主治醫生喬帆為大家揭祕吧。

條條血管通心臟

這樣的手術中,醫生主要靠導絲和導管進行操作,手術往往是在專門配備了透視設備和輻射屏蔽的「導管室」進行。

建立通道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通道,進入到血管中去。

通常是類似打針一樣,用特殊的針直接穿刺血管。

最常見的是選擇手腕上的橈動脈或者大腿內側的股動脈。

用來穿刺血管建立通道的針和鞘管

放入導絲

然後,順著針放進金屬絲,這時針便可以退出,留著金屬絲在血管裏。

以這根金屬絲為骨架,醫生放入鞘管,將血管撐出一個通道,由此便可以順著通道將導絲和導管一路深入到心臟去,直到抵達冠狀動脈。

這裡的導絲不是一般的金屬絲,而是一種極細且精密的材料,它整體柔軟,而尖端可以由醫生操作進行靈活的彎曲和轉向,穿越複雜的路徑,從比拇指還粗的大血管,一路進入到比麵條還細冠狀動脈中去。導管則能順著導絲的路徑在血管中蜿蜒穿梭。

導管和導絲

血管造影

在一路抵達目的地的過程中,醫生需要通過 X 光透視來觀察情況,也需要通過導管推入 「造影劑」,在 X 光下清楚顯示血管,找到病變部位。

X光透視下的冠狀動脈箭頭示病變狹窄的血管

放進球囊、支架

順著導管,醫生將一個包裹了金屬支架的球囊送入病變部位的血管,將球囊充氣,用大約10倍大氣壓的壓力將金屬支架撐開。

心臟支架的張開過程

這種支架,一旦安放好便終生保持形狀,永久性的支撐住狹窄部位。

為了避免裸露的金屬上長血栓,再次引起狹窄和梗阻,新一代的支架在表面有一層藥物塗層甚至生物塗層,大大減少了再次狹窄的發生率。

聽起來很簡單的過程,實際上卻是驚心動魄!

當病人已經發生心肌梗死,能否最快時間開通梗阻的血管,是挽救生命健康的關鍵。

由於導管極小,醫生必須得用 X 光透視進行手術。

而每次進行X光透視進行手術,都是一次能造成傷害的射線釋放。

每次大概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手術,對於病人來說健康風險很小。

但作為醫生,一年多達數百臺這樣的手術,工作幾十年下來,也會累積相當大的輻射劑量。

為了減少射線傷害,醫生需要身披一整套防護服——鉛制的圍裙、背心、腰帶、圍脖、帽子、面罩等,加起來重達三四十斤,上手術臺便猶如穿了一身古代的鎧甲。(見下圖)

然而,這樣的防護依然不能保證手術醫生的健康,總有部分身體暴露在外,射線散射也無處不在。

據不完全統計,介入醫生患惡性腫瘤、白內障等疾病的風險高於其他醫務人員,而由於長期身負沉重的鉛衣,關節和脊柱問題也相當高發。

以上,便是小小的支架放進心臟的過程。

雖然看起來並不複雜,但是很重要,特別是對於已經發生心肌梗死、病情危重、需要急診的病人。一根細若毛髮的導線牽引著小小的金屬支架,置入被堵塞的心臟血管,就可以拯救缺血的心肌,讓可能隨時猝死的病人不再命懸一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