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影迷,最近一年最大的感觸是,國內的影展展映活動,是越來越多了。

  最近,剛剛在三亞參加完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旗下的春季影展,這應該也是內地最南端的影展了吧。

  最初關注到這個影展,是因爲它的主題,印度電影。

  在這之前,很少有影展會把選片的焦點,單獨聚焦在印度,這個仍然不算大衆的國家上。

  說起來,印度電影無疑是最近幾年在國內躥紅速度最快的電影類別了。

  在《摔跤吧,爸爸》票房大爆之前,內地院線可能兩三年纔會上映一部印度電影。

  到了去年,一共有10部印度電影陸續公映,包括票房熱門《神祕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有聚焦現實矛盾的《廁所英雄》《印度合夥人》。

  《神祕巨星》

  大部分觀衆,對於印度電影的印象,也是憑藉這些院線片建立起來的,這其中不外乎幾個必備要素:

  愛情、歌舞、類型元素以及近幾年常見的印度社會議題……

  但實際上,我們對印度電影的定義,還是比較狹隘的。

  因爲觀衆能夠接觸到的,或者說能夠在院線上映的印度作品,大部分都是寶萊塢主流電影。

  而印度電影,遠不只是一個“寶萊塢”,就能被概括的。

  《摔跤吧!爸爸》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春季影展給我的另一個印象,就是:新。

  翻開影展的片單,會發現其中大部分影片,都是聞所未聞的,也從來沒有機會在內地銀幕上放映。

  除了開幕電影《大篷車》,其他影片可以說是非常冷門的佳作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爲觀衆打開了一個新的入口,讓大家認識到更加豐富、多維的印度電影。

  展映影片

  就比如我在影展上看的《五盧比醫生》,在這之前對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瞭解,但其實它2017年上映後,收穫了4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也是歷史上票房第六高的南印度電影。

  IMDB上,超過2萬打出了8.0的分數,而豆瓣因爲打分人數不足,目前還沒有評分。

  如果說沒有這一次的影展,這部電影很難被中國觀衆看到。

  不同於大家普遍熟悉的寶萊塢,《五盧比醫生》來自位於印度南部城市欽奈的另一大電影中心“考萊塢”(Kollywood)。而印度整個國家內,還有另外三個電影中心,分別被稱爲託萊塢(Tollywood)、莫萊塢(Mollywood)和桑達塢(Sandalwood)。

  國內觀衆最熟悉的託萊塢作品,就是之前在內地上映過的印度史詩《巴霍巴利王》了吧

  印度國內因爲種族差異,所以不同地區的人都擁有不同的語言,比如北印都說印地語,南部大多是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相異的語言,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電影中心。

  但同樣也是因爲語言的界限,讓一些遊離於寶萊塢之外的其他印度電影,很難通過院線,或者是網絡資源的形式,被中國觀衆看到。

  目前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大部分都來自寶萊塢,人們熟知的印度“三汗一馬”阿米爾·汗、薩爾曼·汗、沙魯克·汗和阿克謝·庫瑪爾,也都是寶萊塢的巨星。

  雖然印度電影有着很多相似的共性,但是每個電影中心的作品,還是彼此保留着各自的特色。

  拿《五盧比醫生》來說,電影圍繞着一個每次看病只收取病人五盧比治療費(不到5毛人民幣)的義醫展開,故事本身也加入了一些犯罪懸疑的元素。

  在漫長的劇情鋪墊之後,影片借鑑了類似《致命魔術》的模式,用一個非常重要的反轉掀起故事的高潮。

  這部電影依然保持了印度片常有的家族史詩的敘述套路,用幾代人的恩怨情仇,構築出時間跨度很大的傳奇故事。

  同樣,它保留了印度電影中愛情和歌舞的元素,也加入了現實議題——印度醫療系統腐敗和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但同時,影片對動作戲份的描寫和刻畫,又擁有着在寶萊塢電影中很難看到的生猛血性。

  我們總是喜歡開玩笑,印度電影裏的男主就像開掛一樣——鼻孔接子彈、徒手打飛機、汽車撞直升機——非常有創意了。

  《巴霍巴利王》的開掛男主

  而《五盧比醫生》的動作戲,尤其是後半段的動作戲,儘管也有略微浮誇的部分,但卻呈現出一種更加寫實的暴力,當然也更加血腥、殘酷。

  其中有一場發生在醫院的械鬥打戲,甚至讓人看到了香港黑幫片的影子。

  春季影展中的其他電影,雖然這一次去沒有機會看上,但通過介紹對它們也有了簡單的瞭解。

  和《五盧比醫生》一樣,這些影片也不屬於寶萊塢主流作品:

  這之中既有《科拉爾金礦》(K.G.F: Chapter 1)、《無所不能》(Kaabil)這樣的商業類型片;

  《巴里亞》(Pariyerum Perumal)、《學魔》(Dhh)這類口碑力作,後者也曾經入圍過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兒童單元;

  也有《鄉村搖滾女》(Village Rockstars)、《一個母親的復仇》(Mom)等等獲獎佳片,《鄉村搖滾女》也曾經代表印度電影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麗瑪·達斯之前的作品也獲得過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的最佳影片提名;

  以及《少年舒圖的煩惱》(A Death in the Gunj)這樣憂鬱、細膩、詩意的文藝電影,影片也是在多倫多電影節世界首映、釜山電影節亞洲展映後,第一次在中國內地放映。

  無論是類型,還是風格,這些作品都呈現出了複雜多彩的差異性。

  而在此之前,所有影片都從來沒有在內地放映過,觀衆也或許根本就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這種稀缺性,恰好填補了我們院線電影的空白。即使是在一年有10部印度引進片的電影市場,這樣優質多元的印度電影仍然是非常稀缺的,也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少年舒圖的煩惱》

  整個影展,唯一一部具有廣泛知名度的,應該就是1971年上映的經典老片《大篷車》了吧。

  要知道,《大篷車》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被引進到內地公映。

  電影中落魄的富家女蘇妮塔和來自吉普賽人大篷車隊的莫漢之間的愛情,還有充滿着異域風情的歌舞橋段,可以說是感動影響了一整代中國觀衆。

  《大篷車》也是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春季影展的開幕片,而這個選擇也非常有趣:

  展映由這部寶萊塢經典愛情歌舞片開啓,然後過渡到新近幾年的優秀電影,舊與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比,也呈現出印度電影代際之間的傳承、創新與突破。

  《無所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想看這些印度新片,還來得及買票哦。

  這一次的展映,將從3月23日,一直持續到4月6日,放映時間基本都是在週五的晚間和週六日的下午,非常照顧上班族的時間。

  而且放映地點也不僅僅是三亞,海口、儋州、瓊海和五指山四座城市,也會進行同步展映。

  《鄉村搖滾女》

  去年12月,第一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三亞開幕,當時電影節就喊出了“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的口號。

  而今年開春的印度電影展映,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第一次在電影節以外的時間裏開展的日常放映,向影迷朋友兌現了之前的承諾。

  而這也將成爲電影節的一大常態,以國家爲主題的電影展映活動在接下來還會繼續:

  夏季影展將放映來自意大利的佳作,而秋季影展則有望帶來俄羅斯的電影作品。

  因爲地處海島,春季影展會有一些帶有地域特色的展映活動,比如開幕片《大篷車》就是在電影節的沙灘露天影院免費放映的。

  提到沙灘電影院,可能很多人立馬想到的就是戛納。在戛納電影節期間,每天晚上9點都會在沙灘電影院免費放映一部經典老片。

  而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春季影展,也因爲三亞旅遊城市的屬性,以及沿海的優勢,因地制宜地創建了沙灘影院。

  這一次去到春季影展,我也體驗了一下沙灘露天影院。在傍晚面朝大海,吹着海風,看着露天屏幕上的《大篷車》,這種開放式的觀影體驗還真的很特別呢。

  對於這次的活動,另一個比較大的感觸是:去中心化,已經成爲電影展映的一種趨勢。

  以往影展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深這些城市,而最近幾年也開始逐漸向成都、杭州、南京以及西寧、平遙等地區輻射。如今,又有了海南島。

  就像文章最開始就提到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春季影展,或許是內地最南端的影展活動了,在地理位置方面非常特別。

  在這之前,很難想象非院線的電影展映,可以走得這麼遠。

  當然,文化重心的發散與遷移,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觀衆了。

  這些平日難得一見的電影,不單是填補了商業院線稀缺的作品,也提供給大家更多的觀影選擇。

  不過,春夏秋季影展想要越辦越好,主要還得看它們依託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了。

  去年第一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明星方面,星光非常耀眼:

  朱麗葉·比諾什、約翰尼·德普、阿米爾·汗、努裏·比格·錫蘭、麥斯·米科爾森、尼古拉斯·凱奇和艾瑪·杜蒙特,每一個都是重量級的明星。

  但作爲國際電影節中的新生代,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首屆活動也難免有些遺憾,比如在單元設置、展映選片方面都不佔據太多優勢。

  可是身爲“新人”,它也擁有着更多提升和進步的空間,以及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所以,在今年乃至於未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仍然值得我們去期待。

  也希望,電影節的日常化放映可以繼續堅持下去,讓影迷接觸到更多的新電影、好電影。

  最後,如果想了解本次展映、接下來的夏秋季影展以及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最新消息,可以關注公衆號“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