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冠生園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品牌,並延續至今。但最開始時,冠生園的規模並不大。直到1918年,冼冠生將“冠生園”改組爲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纔開始加速。

  在之後的七八年間,“冠生園”從一家小店發展到十五家工廠及門店,員工上千人,產品二千餘種,年營業額達170餘萬元,連年獲利在30萬元以上。

  冼冠生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的祕訣就在於其提倡的“三本主義”。

  所謂“三本”,就是“本心、本領、本錢”,其中“本心”指事業心、責任心,“本領”指經營管理與業務水平,“本錢”指資本與資金。

  冼冠生認爲,“三本”中最要緊的是“本心”,也就是本着一顆對顧客的良心和對公司的事業心。

  冼冠生

  有一次,冠生園麪包廠的麪包總火候不足,顧客意見很大。冼冠生得知後大爲光火,他拍着辦公檯子吼道:

  “麪包烘不好,廠長搬到廠裏住!再烘不好,搬到爐子間睡!最後還烘不好,只好自己爬進爐膛裏!”

  這一席話,把廠長聽得無地自容,只好親自跟班,硬是把質量搞了上去。

  在“三本”的基礎上,冼冠生又提出了“三上”,即“信譽至上、質量至上、顧客至上”。

  據“冠生園”的人說,每次店中人員發生差錯,冼冠生在處理完後總要哇啦哇啦的大喊:

  “老弟!我們做生意的人,沒有這種心,這爿店早晚要關門!”

  據冠生園原職工的回憶,冼冠生每次去商店檢查時,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人無笑臉不開店,決不做一錘子買賣”。

  某次,一位剛滿師的店員接待顧客時面不帶笑,冼冠生見後立刻要求該店員回到學徒期,直到“學會笑臉相迎”後才允許上櫃臺。

  另有一次,靜安寺門店經理提請將某冉姓學徒除名,原因是他接待顧客並不熱情。冼冠生收到後未做批示,而是親自下去考察、。

  後來,他發現該學徒做事勤奮,只是因爲生性內向,不適合做門面銷售工作。事後,冼冠生將該學徒調到糕點工場學做糕點,後者果然不負期望,成爲有名的糕點師。

  作爲食品企業,質量與安全是第一位的。

  冼冠生當時就提出“一切產品,衛生第一”的口號,“冠生園”的車間環境、生產環節和生產人員都有嚴格規定,劣質或變質的原料嚴禁使用,就連選用的雞蛋,也必須先清洗殼外污物;挑選花生時,一定要剔除黴爛顆粒,以防混入。

  某次,新研製的一批果醬出貨後發酵變質,冼冠生不僅自請處分,而且還親率公司人員到各店號登門道歉,包退包賠。

  除了保證自己的拳頭產品外,冼冠生還善於向國外同行學習。當時,美國沙利文餅乾在上海市場風靡一時,冼冠生見後也想嘗試一下。

  之後,他組織技術人員反覆試驗,並參用自己擅長的月餅製作方法生產出新的“夾心餅乾”,在投入市場後,果然大受歡迎。

  之後,冼冠生又帶領各部門負責人到日本參觀訪問,回國後又研發出杏華軟糖、魚皮花生、果醬夾心糖等產品,這些在國內都是首創。

  此外,冼冠生在短時間內將“冠生園”迅速做大還有另一個祕訣,那就是善做廣告。

  據說,早在學徒時,冼冠生就對報紙上的廣告最爲入迷,甚至剪下來做了幾大本的剪貼本,平時有空就琢磨,最終將多年心得應用到了“冠生園”上。

  冼冠生曾提出,食品企業的經營應是“三分成本、三分毛利、三分廣告”,而做廣告的訣竅又在於“廣、大、小、活”四字:

  “廣”是指空間儘可能遍及一切公共場所;“大”是指大型場所、大型廣告、大氣派;“小”是廣告內容短小精悍,容易被人記住;“活”是指廣告形式多變,出奇制勝。

  說起“冠生園”的廣告,當時可謂無處不在,從報刊到雜誌,從路牌到車輛招貼,從電臺播音到電影,乃至鐵路沿線的民房牆上,幾乎到處都有“冠生園”。

  在這些廣告中,冼冠生操作最成功的兩個案例:

  一是請當時大紅大紫的影星胡蝶拍攝“冠生園”月餅廣告,並在大世界製成月餅廣告大牌坊;

  二是在吳淞口碼頭和漕河涇工廠建造了兩個六層樓高的巨型霓虹燈,遠近十里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冠生園陳皮梅”六個鮮紅的大字,見者無不驚歎冠生園之氣魄。

  上世紀三十年代後,冠生園公司在南京、杭州、天津等地建立諸多分支機構及代銷店。

  此時,“冠生園”的品牌已在國內外廣爲人知,足以同老牌的食品企業“泰康”、“梅林”成三足鼎立之勢,冼冠生也由此成爲名盛一時的“食品大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