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

  19年前我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痛並快樂着》。書出來之後,就有人跟我開玩笑,你這寫的是產婦的感覺,一方面是痛,另一方面是迎接新生命的快樂。你看,在我們漫長的歲月當中,產婦生孩子就天然與痛緊密相連。但從本週開始,或許這個觀念真該有大大的改變了。幾天前,國家衛健委公佈了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的名單,一共913家,媒體將其解讀爲無痛分娩。生孩子不痛當然是大好事,不過有的人也會對此有顧慮。本週又恰逢是中國麻醉周,各大醫院都在進行麻醉科普活動,它如何更好的幫助我們不痛,不痛是我們的權利嗎?《新聞週刊》本週視點關注:不痛並快樂着。

  分娩鎮痛技術在中國已推行十餘年,但普及率僅爲10%左右,重要原因是麻醉醫生短缺。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米衛東

  中國現在一萬人裏面,大概有麻醉醫生的數量是0.6,在歐美發達國家應該到2.5到3,一看比例你就知道,我們的麻醉醫生數量按人口比例,只是他們的四分之一,或者是五分之一。第二個,麻醉醫生跟外科醫生的比例在美國是1:3,但是中國是1:7左右,三甲醫院就是缺得更明顯,有時候可能到1:8,1:7.8,所以三甲醫院麻醉醫生更忙更辛苦。

  北京安貞醫院 麻醉中心主任 馬駿:

  有些老百姓不知道麻醉醫生是醫生,即便是學醫也因爲麻醉技術含量不高不去選擇,這是公衆認識方面存在一個問題。再一個麻醉確實是非常辛苦,近年的麻醉醫生猝死的比例非常高,爲什麼呢?因爲麻醉的強度大,因爲在工作過程中大腦始終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體力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疼痛是天經地義的嗎?消除疼痛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嗎?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疼痛並不是天經地義的。後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從某種角度說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不管你面臨着怎樣的身體疾患,讓你不疼痛是一種以人爲本的標誌,當然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本週是第三屆中國麻醉周,主題就是敬畏生命,關注麻醉。你看麻醉已經上升到了對生命的敬畏,這是國際醫學界的共識,而爲此,我們又將如何受益?

  過年前我去看牙,在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就跟我商量:我主張用一下麻藥,這樣你會舒服一些。我說當然聽您的!結果,就用了麻藥,整個治療的過程很愉快。我也知道很多人想做胃鏡,但是擔心疼,但自打有了無痛胃鏡,也就是通過打麻藥來消除疼痛,然後再做胃鏡檢查,很多人就很輕鬆的走進醫院,去做胃鏡。所以在這次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文件中,除了無痛分娩試點之外,還提到了公立醫院開設麻醉門診疼痛門診,加強對兒童老年人腫瘤患者的鎮痛服務,這又將使未來的醫療服務帶來怎樣的改變?

  疼痛不僅是疾病的症狀,更是疾病本身。

  北京安貞醫院麻醉中心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郭向飛:

  疼痛作爲一個症狀由來已久了,但是作爲一個疾病呢,認識是在逐漸的深化過程之中。從比例上來講呢,最少是10%左右的正常人羣有疼痛患者的出現。咱們將近14億人口,大概一億多人受到各種各樣疼痛的困擾。

  北京安貞醫院 麻醉中心主任 馬駿:

  疼痛的技術開展越來越多,除了神經組織治療之外,還開展了一些相關介入微創治療。很多人老是認爲,打個針或者要用一些相關止痛藥物不好,這個顧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疼的時候沒有必要忍,因爲我們有治療方式,而且能夠是安全地去控制疼痛。

  有很多老想法老感覺,今天可能已經不合事宜了,比如說過去,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啊!打是親罵是愛,喜歡不夠還用腳踹呢。但是現在法律明確規定了,這孩子可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你要是打他或罵他那是違法的,你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樣是這個道理,有病了或者說去治病,這個有痛感這是正常的,但是現在無痛或者消除疼痛,是人該擁有的一種權利,也是醫療服務可以提供的一種方便。但是想真要導致這樣的結果那就需要很多的改變,比如說患者觀唸的這種改變,尤其是醫療服務方面的改變,從專業的麻醉醫生,到醫藥的配備等等,改變越多我們的疼痛就會越少。

  節目製作 | 王樂兮 桑夢媛 王志堅

  微信監製 | 徐 新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

  今晚十點十五,巖鬆邀您收看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

  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