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坤

在診室裏剛喘口氣,突然擡進一名重症病人,來人說:“醫生,掛號的人馬上就來了,請您先給他看看吧。”“可以。”我答道並開始問診和體檢。

“王主任,你還認識我嗎?我是老鄭。5年前你給我看過病,我還住了幾天院。”一個低弱的聲音傳來。我端詳病人的面孔,脖子上的3痣映入眼簾,使我猛然想起“福星高照”的故事。

他叫鄭萬年,身高一米八的帥哥,我那時還曾開玩笑他說有這“福星”照着,一定會“長壽萬年”的,任何疾病都不在話下。可如今他已是大肚子、小細脖、面黃肌瘦、高度腹水,坐起都有困難。

沒等我問,老鄭就說:“別提了,王主任,我住院一個月,服用你給我開的抗病毒藥明顯好轉,可是出院後我服用1年就停了,因爲我感覺用藥後恢復得不錯,能吃能睡,體力也可以,有人說抗病毒藥是吃多了停不下來,成癮,對身體有害。我稀里胡塗地給停掉了,服用湯藥不好不賴地維持有三個多月,誰知道,不知不覺就犯病了,我去找醫生,在原來的方劑上加加減減繼續服用,之後時好時壞,又堅持服用半年,我、我、我……”他不說了,只是在那兒喘氣。

我正在低頭給老鄭開化驗單,又一個人闖進來道:“王主任,我是來複查的,請您也給我把化驗單開了,正好三個月了,該複查了。”我擡頭一看是老郝。

這時,老鄭突然插話:“老郝呀?你還認識我不?”

“你是——”

“我是老鄭。”老郝上前握住躺在牀上老鄭的手說:“你怎麼搞的,病成這樣?”

老鄭沒有說出話,卻有幾滴清淚流了下來:“我已進展爲肝硬化了。”

說來也巧,5年前他倆一前一後來找我看病,因爲一個姓鄭,一個姓郝,都是E抗原陰性慢性乙肝,病情也大體相同,這“一正一好”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然而,老鄭從我這裏出院,就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老郝卻按照醫囑服藥,定期到醫院複查,現在恢復得非常理想,並已上班了。

對這兩個病例我沉思良久。慢性乙肝並不可怕,只要嚴格執行專科醫生的醫囑,大多數都可獲得比較滿意的預後,能夠延緩和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肝癌及其它併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那麼鄭患者和郝患者的預後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原因不少,但最重要有這樣幾條:

1、中草藥沒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2010年版《中國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就指出中草藥在“改善臨牀症狀和肝功能指標有一定效果,但尚需設計嚴謹執行嚴格的大樣本隨機對照臨牀研究來驗證其抗病毒效果”,而2015年更新版《指南》在抗病毒治療上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一點,世界各國也都否定了中草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臨牀實踐證明,現有的任何中草藥都不能替代《指南》推薦的抗病毒藥物。強調一下,我們切不可再將“清熱解毒”類中草藥當成抗乙肝病毒藥物應用,清熱解毒和抗乙肝病毒之間不能劃等號。老鄭這個教訓必須讓大家知悉。

2、老鄭缺少治療中的科學監測

相反,老郝按照專科醫的醫囑定期監測,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定期來醫院門診監測,並和醫生溝通病情。2015年新版《指南》提出,在長期應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中需要檢查的項目及頻率,所有乙肝病人一定要認真執行:血常規、HBsAg/抗HBs、HBeAg/抗HBe、甲胎蛋白(AFP)、肝臟硬度測定值(LSM)腹部超聲等,每6個月檢測一次,直至治療結束;生化指標(包括肝功能)、HBV DNA等每3~6個月檢測一次;服用替比夫定者應每3~6個月檢測一次肌酸激酶,服用替諾福韋和阿得福韋的病人應每3~6個月檢測一次肌酐和血磷。在治療結束後,仍然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做定期檢測。檢測目的是爲了評估治療效果、早期發現病情變化,並及時採取對應措施。

治療結束後的監測同樣重要,新版《指南》要求:

(1)治療結束後,不論患者在抗病毒治療中是否獲得應答,在停藥後3個月內應每月檢測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標誌物(二對半)及HBV DNA,之後每3個月檢測一次上述項目,至少應監測一年,以便及時發現肝炎復發及肝功能惡化;

(2)對於轉氨酶持續正常且HBV DNA低於檢測值下限者,至少半年進行一次HBV DNA、肝功能、AFP和超聲影像檢查;

(3)對於轉氨酶正常但HBV DNA陽性者,需每6個月進行一次HBV DNA、AFP和超聲影像檢查;

(4)對於肝硬化患者,應每3個月檢測一次AFP和腹部超聲顯像,必要時做CT或核磁共振,以期早期發現肝癌,被診斷肝硬化後,還應每1~2年進行胃鏡檢查,以觀察食管胃底靜脈有無曲張及其進展情況。

必須記住,停藥不是完事大吉,乙肝治療是一項“大工程”,治療中和停藥後的監測都屬於這項“大工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老鄭擅自停用了專科醫生依據《指南》推薦而開出的抗病毒藥物

據有關權威資料,63%的慢性乙肝病人在口服抗病毒藥物過程中都曾有過自行停藥行爲,停藥後有57%病人的病情加重。這裏有一個對核苷(酸)類藥物的認識問題,有人說它是“頂藥”,意思是總也停不下來,停了就復發;還有人說它是“成癮”藥,停不掉、離不開,不就是成癮嗎;也有人說長期服用會將吃壞肝臟等等。

我們不妨簡略分析一下這幾種說法。說核苷(酸)類藥物是“頂藥”肯定是錯誤的,它是抗病毒藥,沒有了病毒,何來乙肝?所以,應當說它是“治本”藥物,長期抑制病毒,病人就會大大受益,儘管它不是“清除”病毒的藥物,但大量臨牀實踐證明,規範應用抗病毒藥物,肝硬化、肝癌等合併症就會不來或少來侵襲你,本文的老鄭和老郝的預後也是有力的證明。說服用它會“成癮”更是無稽之談,與“成癮”不沾邊兒,此話太不靠譜,核苷(酸)類藥物需要長期服用,服用時間長,不易復發,服用時間越長,受益也越多,目前尚無清除病毒的藥物,長期服用它是最好選擇。那麼長期服用是否會“吃壞肝臟”?當然不會,相反,隨意停藥、吃吃停停、拒絕服用,您的肝臟纔會“壞”(肝硬化、肝癌不期而來)。

的確,核苷(酸)類藥物有缺點,如療程長或不確定、不能徹底清除病毒、病毒會發生變異等,但是,只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用,就沒有大的風險,也會獲得滿意效果。不要濫用醫囑之外的藥物,在家裏用藥,一定要定期到醫院複查,和專科醫生建立起溝通渠道,有啥疑慮,及時向醫生諮詢。病人做到了,就不會發生“老鄭式悲劇”。

最後我透露一下:老鄭住院不到二個月,終因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腎綜合症病逝。老郝獲知,竟然哇哇大哭起來:“教—訓—呀,教訓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