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逛

在北京的日子裏,見縫插針逛公園,希望也讓你知道,身邊的自然觀察原來可以這樣開始。

上週,我抽空去逛了趟柳蔭公園。產生逛公園的想法有兩個原因:第一,從自然的需求上來講,我愈發覺得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公園可以“不爲所動”,成爲野生動植物爲數不多的庇護所。第二,從人的需求來講,公園是城市人接觸和親近自然難能可貴的機會。

但公園是否能真的成爲生態庇護所,人們又是否能友好地親近自然則需要更多的觀察、發現、質疑和討論。也許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尋找和自然共存的模式。

2月28日,柳蔭公園:

柳蔭公園曾經爲窯坑,後經改造成爲“久大”人工湖,最終於1992年對公衆開放。柳蔭公園不大,將近一半的面積是水體,水邊種了很多柳樹,公園也因此得名,剛進門,我就看到被鋸掉了“頭”的柳樹。

柳樹被“砍頭”是爲了解決北京夏天楊柳絮成患的問題,夏天在北京生活過的人一定深有體會,連謝霆鋒都調侃過幾分鐘就可以喫棉花糖了。

楊柳絮來自楊樹和柳樹的雌株,是它們把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的方式。從植物本身的角度來講,這是無可厚非甚至爲人稱道的生存策略。我前年來柳蔭公園的時候正好看到“砍頭”工程在分批執行,去掉頭的柳樹只留主幹和幾個最大的分支,然後把雄性的柳樹枝條嫁接於其上,柳樹完成變性,也就不會再有柳絮。

楊樹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柳樹,對於楊樹,有注射激素以及逐步替換性別和品種等方式,但北京200萬棵楊柳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過程。

同時,穩定生活的大樹也支撐着城市的生態,引用《三聯生活週刊》的報道中的一個觀點,這些楊柳飛絮只不過是它們生命中的一些短暫的正常過程,況且在絕大多數時間內,它們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也在不經意之間爲城市和城市人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福利。

柳樹喜好長在水邊,長大後樹幹又容易形成孔洞,故成爲了鴛鴦之類在樹洞中築巢的水鳥的理想繁殖場所,在柳樹被“砍頭”的過程中,柳樹的體型縮水,形成樹洞的機會也大幅度減少。

因此如果能在人治理楊柳絮的需求和鴛鴦繁殖的需求產生衝突的時候找到雙贏的解決辦法就再好不過了,現在人工巢箱正被越來越多的嘗試,我看到柳蔭公園的樹幹上也有架設供鴛鴦使用的人工巢箱,但不知道入住的情況如何。

柳蔭公園的湖是很感人的,因爲它保留了很多自然的坡岸,只有少數區域是垂直硬化的湖岸。

垂直硬化的湖岸是對於生態不夠友好,會給很多野生動物帶來麻煩,比如鴨子,雖然成年鴨子可以從水中飛上岸,但如果是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就會缺乏上岸的機會,即便是對於刺蝟這樣的哺乳動物,垂直湖岸也可能讓它們面對巨大的水體卻喝不到水。

受垂直硬化湖岸影響最嚴重的就是蛙類,蝌蚪完成變態之後很難登陸限制了存活率,蛙類是維持穩定的水體營養代謝的重要物種,但這段我想等到4月份,蛙聲一片的時候,去別的公園再展開說。

柳蔭公園土地坡岸

走在泥土的坡岸上,我看到水面上成羣遊動着的青鱂,青鱂是公園池塘淺水區域最常見的魚,它們體型小,在深水區域會被各種動物捕食,包括其它魚類和昆蟲。但藉助淺水,青鱂就有更多的機會避開天敵。

青鱂 圖片來自@大頭蛇的避風塘

青鱂通常貼近水面活動,等待掉落水面的食物,它們的嘴長在頭前端並且吻部朝上,適合喫水面的食物。由於體型小,在密集的水草和淺水區域活動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有機會捕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它們食譜中和我們關係最密切的生物就是蚊子的幼蟲,青鱂控制着蚊子的數量。

青鱂在岸邊成羣遊動

在湖岸邊,我發現了一條死去的大鱗副鰍,這種泥鰍由於體型大肉質多被人們養殖,菜市場看到的泥鰍就是它,它出現在這裏有可能來源於放生,也有可能是爲了水環境的穩定而投放的。

它們雖然不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泥鰍,但和泥鰍生態位很接近,發揮着其生態價值。但我不同意放生,因爲在不瞭解水中物種狀況的情況下放生的動物,對於原生的動植物可能會帶來麻煩,並且運動式放生通常成活率堪憂,更有可能成爲生態環境的負擔。

大鱗副鰍

湖的中央有個島,上面的植物似乎未經打理,蘆葦茂密,由於遠離打擾,很多鴨子在島上休息,喜鵲和灰喜鵲也多在島上活動。

自然的小島

綠頭鴨正處於求偶的階段,公鴨子頂着頭上的綠色,鍥而不捨地追逐着母鴨子,而母鴨子欲擒故縱地完成篩選,畢竟以後要獨自帶大小鴨子,只有從公鴨子那裏獲得更強大的基因,纔有助於自己更好地達成繁殖成功的“指標”。

正在覓食的綠頭鴨

忙裏偷閒的它們也把頭扎入水中進食,爲了夠到水底的食物,要把屁股朝向天空。柳蔭公園的水體看起來不深,挺水植物覆蓋了很大的區域,只可惜挺水植物的枯枝都在冬季被清理掉了,我認爲這很遺憾,枯枝的存在會成爲很多昆蟲過冬的場所,也會吸引來更多的鳥類覓食,同時枯枝也給很多鳥類提供隱蔽的空間,讓它們可以棲息。

水邊如果能有挺水植物的枯枝就更完美了

當春暖花開,枯枝會隨着新植株生長而被無聲無息的代謝掉,大自然中沒有誰負責清理乾枯的蘆葦稈,它們自有一套完整的替代模式,可以說蘆葦稈的腐爛也是代謝中的重要環節,缺失可能不會帶來太直觀的損失,但我們其實完全可以讓大自然自我循環不留遺憾。

由於水不深,可以看到水底的沉水植物菹[zū]草。在一塊相對獨立的池塘,菹草呈現良好的生長狀態,而在主湖中,菹草的葉片被藻類覆蓋,生長被抑制。

菹草 圖片來自網絡

藻類的過多從側面反映着水體質量有待提高。從柳蔭公園的資料中可以看到,爲了解決缺水的問題,柳蔭公園建立了污水處理站,可以在枯水期把市政污水處理達標後放入湖中,補充水體所需,豐水期則可以幫助淨化自身的水體。對於北京這樣一個缺水的城市,水的再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假山中隱藏着的污水處理站

除了污水處理站,其實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大自然自己代謝營養物質的能力,不過也不能小視人帶來的壓力,比如投餵鴨子的人們,首先投餵野生動物本就不是友好的接觸自然的方式,還會給自然帶來壓力。我看到了遊客投餵綠頭鴨饅頭餅乾,鴨鴨們忙着搞對象,根本就無心喫飯,水中的錦鯉雖然會喫掉一部分食物殘渣,但還是杯水車薪。

忙着求偶的綠頭鴨和水中的錦鯉

我看到水邊有一塊牌子,倒是確實沒有提示禁止投餵野生動物,我想這方面必要向農展館學習,農展館不光在水上棧道上佈置宣傳板講解投餵野生動物的壞處,還在廣播中播放相關的科普知識。

人對自然的影響也絕不僅僅存在於水中,岸邊明明是綠地,卻被人踩禿。從遊客的角度,應該按照遊覽步道活動,不應該進入綠地。其實公園也有機會利用園藝管理的方式限制人活動的區域,比如種灌木等。

除了這種被人踩得毫無生命的地方,大部分有土壤的地表被這類天門冬科的植物覆蓋,它們雖然看起來生機勃勃,甚至在冬天都保持着綠色,但在我看來也只是荒漠的另外一種樣子(我沒有鄙視荒漠的意思,這是覺得這裏不該如此)。

單一植物覆蓋的地表

由單一一種植物統治的地表想想就不夠令人期待,公園的土地本該在初春開滿早春野花,到了夏天早春植物休眠,輪到夏天生長的草本植物登上舞臺。

在這些花開花落和旺盛生長過程中也給野生動物們帶來豐富的食物,包括枝葉、種子、嫩芽、根莖和隨之而來的昆蟲,到了秋天早春植物由種子萌發短暫的生長然後進入冬天的休眠,等待着來春的遍地盛開。

遺憾的是那天我並沒有看到二月蘭、夏至草、斑種草、附地菜等早春植物的蹤跡。

這裏的大地沒有機會見證二月蘭的美 圖片來源見水印

開始我以爲是我來的太早了,但直到我看到石縫中綻放生機的附地菜,才意識到可能是因爲我們的園藝管理方式並沒有給這些本土野花太多的生存空間,所以只能在這種園藝管理不易施展的邊邊角角堅強地苟延殘喘。

石縫中生長的附地菜

我記得在一部關於野草的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句話“野草看不到界限,只看到機會。”我想這些附地菜也隨時準備着進軍更多原本屬於它們的土地,只等園藝管理方式給一個機會。

在乾淨的地面上我能想象到園藝工作者在秋天清理落葉的辛勤,但也許我們應該找到落葉更好的管理方式,曾經落葉會被焚燒,但PM2.5取締了焚燒,處理落葉甚至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不過,我也看過有的公園將枯枝落葉粉碎之後重回土壤,覆蓋植物的根部,一方面在冬季保護淺土層中的根系,另一方面隨着物質代謝的過程滋養更多微生物同時給生態環境中帶來更多的資源。

如果土地需要被覆蓋,大概沒什麼比落葉更好的了

很多灌木被清除得只剩基部,我都無法認出是哪種植物,我想這種植物一定是在園藝管理中適合重剪的種類,這樣的修建模式可以讓它在來年生長得更加旺盛。

大自然中其它大型動物也會對植株有正常的幹預,但不會如此徹底,這些灌木枝條能被更多地保留,而我也能借着灌木想象着銀喉長尾山雀或者棕頭鴉雀等小鳥穿梭其中的畫面,這類小鳥最喜歡茂密的灌木。

過於“乾淨”的灌木

柳蔭公園中有一片竹林非常茂密,竹林和更高大的喬木組成了多樣性的生境。我猜想,這裏可能會是更多野生鳥類活動的區域。夏天,還有一條小水系流經這裏,我曾看過遊客在這裏給北紅尾鴝拍照。

當天我在園中看到的鳥種類不多,除了水中的綠頭鴨和鴛鴦,其它鳥類都出現在湖岸邊高大的楊樹上。

在聽到啄木鳥啄樹的聲音後我決定在長椅上休息一會,這清脆的啄木頭的聲音讓我享受其中。旁邊的一棵大楊樹上喜鵲正在築巢,把樹枝插進巢中調整來調整去,滿意之後再去尋找新的樹枝,有意思的是這棵楊樹挨着外牆,喜鵲飛向公園外去尋找樹枝,大概是公園裏收拾得太過乾淨,相比之下,還是園外的巢材多。

除了灌木,大樹對於很多鳥類來說同樣重要

楊樹上還有灰椋鳥和八哥,八哥本來生活在南方,通過非法貿易來到北方,再由放生和逃逸在北京形成歸化種羣。白頭鵯喜歡停留在樹尖上咔咔地叫,珠頸斑鳩比較淡定,還沒有進入繁殖期的躁動。在一處沒被幹擾的蘆葦枯枝尚存的湖岸,幾隻珠頸斑鳩在洗沙浴,看起來自在溫暖。

聚衆沙浴的斑鳩

在我圍着湖將近轉了一圈的時候,在公園的最南端,突然聽到山雀的叫聲,我用望遠鏡順着聲音找過去,公園南牆外一棵大楊樹上,有人用滑輪吊着一個拍籠。

拍籠分上下兩層,上層有機關,當有鳥飛進去之後就會關閉籠門,下層是個鳥籠,裏面關着只黃腹山雀,它被當作媒子吸引別的鳥落入陷阱。

另外,即便合法,籠養鳥也並不是我們推崇的欣賞動物的方式,準備一個望遠鏡,隨時都能欣賞身邊的鳥自由的樣子。

我並不癡迷於觀鳥,相比追逐鳥種的觀鳥愛好者我比較佛系,家門口公園有點什麼就看點什麼。

不過我對於做點什麼讓鳥的種類和數量變多比較感興趣,如果觀鳥不能轉化成對鳥的好處的話,觀鳥依然充滿樂趣但略顯無義。這也是我關注身邊生態現狀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和自己身邊的環境有關,每個人也都能用行動參與到讓身邊環境變得更美好的過程之中。

迎春花上週就已經開了

感謝柳蔭公園,土地坡岸和挺水植物非常令人期待,夏天我也會再來看看。春暖花開了,希望每個人都能去家附近的公園走走,因爲總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收穫。

- END -

.........關於身邊的自然,你還可以讀.........

公園可以是城市人身邊最後的荒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