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不得不承認你說的是事情,聽原版的動漫的確覺得更容易調動情緒。而對於母語是漢語的我們來講,也不禁發出疑問:我們明明是漢語使用者,為什麼會更加青睞同一作品的母語版本?

真的是我們日本動漫中毒太深嗎?

不是的。

是我們的配音不到位?聲優不如人家?

不是的

我們並不是崇洋媚外或者輸給了日本動漫的聲優,而要考慮一部作品的語言適配性。

簡單的說,不同語種之間難以把表達一一準確地對應出來。

最簡單的一句「加油」在日本人看來有不同的表達,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情緒

頑張れ! 頑張って 頑張って下さい! 頑張るな

頑張るんやん 頑張るね 。。。。。。

而單純用語調和聲線來表現原作品中不同詞代表的情感是很難的。

這種事情不僅發生在您作為漢語母語者去聽漢語配音的日漫身上,應該說這種違和感普遍存在在引進作品的配音圈中,任何國家之間都會有語言差異(韓朝之間都會有用語不同,不過是違和感大小的差別而已)。

當然並不是說語言有優劣之分才會產生多義項不能一一對應的困境。這是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所造成的。

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國電影、是日語配音、中文英文雙字幕,說實話十分酸爽了,你會發現明明是有點英雄主義的影片裏的主角一本正經地變著花樣用著的敬語,閉眼睛聽好像在演大河劇,然而原文則是簡單的幾個單詞而已。

還有翻譯帶來的違和感,大文豪魯迅先生等人曾經翻譯過一大批日本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奠基人之一。

今天給大家隨意截取了一篇夏丏尊先生翻譯的作品,符合本意的同時也不免沾染當時說話的語氣感情(並無不敬之意,如有不當請多多諒解)

翻譯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用聲音來表達就更加難上加難,既能帶動觀眾情感、符合語言習慣,又能讓觀眾不產生違和感的作品一定會出現。

請相信,那一定是不同語言在互通基礎上互相滲透的偉大成果。


先不談同一部動畫日語版和中文版,配音實力之間的差距,單從情感表達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上來講,都是原版配音表達出來的東西更加準確。所以,嚴格來說,我是屬於支持原版配音的那個羣體。就拿現在日本動畫的中文配音來說,首先會讓我想到很尬的點就是翻譯腔。可以說大部分字幕組以及輕小說,都是翻譯腔重災區。拜這些翻譯腔所賜,現在尷尬的翻譯腔也罷一些經典臺詞從尬翻變成了宅語言。但這樣的宅文化,如果只是生活中拋拋梗的話還比較好接受。但非要看著自己喜歡的角色,就那麼羞恥地喊出尬翻出來的臺詞。我如同受刑。打個比方,給一個語境,女生生了男生的氣說了想要表達,我再也不管你了。很常見的日語表達方式是,"もう知らない",我還真聽過一些重配版把這句直接翻譯成"我不知道了"。聽完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其次,對口型也是個問題,特別以日文和中文來說,一般日文的句子會比中文更加長。我們一個詞可能兩個音節就過去了,換到日語就有五六個發音。我一直覺得,這也是導致中配翻譯腔很重的一個原因。因為我們日常說話幾個字就能說完的事情,碰到原文長度比較長的時候,總不能你說完了角色的嘴還在動吧。那就只能原文照翻,結果搞得莫名其妙的生硬。不過即便如此,動畫相對於真人來說,漢化配音還是比較好對口型的。換成真人的話,就更容易有那種為什麼這種口型能發出那種音的感覺。

最後,就單從現在中配的日本動畫來說,一般是非專業團體配音比較多一點。和日本經過嚴格訓練的聲優相比,差距太顯而易見了。不過,現在中國的動畫配音整體水準也有提升。坦白說,像《一人之下》、《靈劍山》這種的動畫,看的時候我還是會選擇中配。這就要回到我開頭說的文化背景的問題了。日語翻中文的梗,有些也是尬翻,沒有了原來能逗笑你的那個點。所以,綜上所述,不管是英配、中配、日配還是其他什麼國家的語言。瞭解一部外語作品最好的,還是看看原版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