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卿美

兩國交戰,要提前造勢。重點就是師出有名,要將自己塑造成正義一方。主動出兵一方往往會公佈討伐檄文,如努爾哈赤反明時,就發佈了“七大恨”討伐檄文。檄文也就是一種批判性公告,目的就是揭發對方的罪行,以增強自己的合法性。甲午戰爭前,日本同樣有討清檄文《告十八省豪傑書》,著名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被日本加工利用的。

日軍看押大連百姓

這篇《告十八省豪傑書》,最早公佈在大連,採用告示張貼的形式,當時叫《開誠忠告十八省豪傑》。爲什麼是十八省呢?就是山海關以內,不包括東北的全國十八省。在日本人看來,中國只有十八省,東北屬於滿清的老巢,根本不算數。

此篇檄文共892字,先看這篇檄文是怎麼寫的。開頭首先以先哲的口吻說,

“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皇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僞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意思就是痛陳滿清暴力掠奪中國政權,直指滿清是蠻族。

隨後又列出了滿清執政的幾大罪狀。“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闇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爲內外遠邇所疾惡。”

抨擊完滿清,指出滿清政權的非法以後,開始說朝鮮問題。日本人認爲,滿清常以朝鮮是自己的屬邦爲由,禁止日本干涉朝鮮內政。滿清如此護犢子,日本看不下去了。因爲在日本人看來,日本是真正重視是睦鄰友好,也是非常尊敬大清國的。但滿清政府暗地多次使陰招,挑唆朝鮮與日本的關係。日本人嬸可忍,叔不可忍。

隨後,日本人說,你們不是一直自稱禮儀之邦嗎?爲何妄自尊大,背信棄義,蔑視我們。這次,我們大日本順應天意,向滿清朝廷興師問罪。

最後,日本人又打起了感情牌。“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日本要“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覈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這段明顯是與漢族拉關係、套近乎。日本人的意思,我們此次出兵是光復中原,救亡中國,恢復正統中華。

不得不說,日本人的策略還是很成功的。清廷最怕的就是別人說自己政權不合法,最怕反清復明。雖然清朝建國二百多年,滿漢已經大大融合,但清廷仍然很怕別人拿滿漢矛盾說事。日本人在檄文末尾提到,“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爲明祖所笑。”這明顯就是煽動,呼籲中國廣大漢族豪傑速速行動。尤其最後一句,“勿爲明祖所笑”,還是拿明朝說事,簡直要清廷的命。

日本這篇討清檄文作者是宗方小太郎。此人是名間諜,更是中國通,尤其懂中國歷史,長期在中國潛伏,學習兼收集情報,還曾受到天皇的破格接見。

日本的討清檄文效果顯著,對廣大漢人來說,非常具有迷惑性、煽動性。說誇張點,長期壓抑在民間的排滿情緒瞬間被點燃。在大連貼出告示後,日軍入侵九連城時,甚至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

其實,在中國人看來,尤其是在當時的清廷的眼裏,日本此招就是典型的離間計。爲了侵略中國,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煽動滿漢民族對立,離間滿漢民族感情。但在日本人看來,滿清屬於夷狄,與滿清的戰爭是恢復中華正統的正義之戰,是以日本的文明拯救中國擺脫愚昧、野蠻。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對中國的救亡,是解放。

日本的離間策略,在國際上也獲得了不少支持。但清廷也有應對之策,那就是在國內虛假宣傳。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期間,國內的宣傳幾乎都是大捷。無非就是清軍英勇作戰,取得了某某戰役的勝利,殲敵多少多少。

甲午一戰,中國大敗。直到戰敗結束,很多中國人並不知道戰爭結果,還以爲中國大勝呢。這說明,清廷的虛假宣傳還是有效的。相反日本的討清檄文,除遼寧部分地區及山東膠東部分地區外,並沒能影響到中國全境,也就是說,中國十八省的漢人沒有多少人知道此事。至於國外的輿論,以當時的封閉程度,中國人根本無法得知。

總體來說,日本這篇討清檄文策略雖然成功,但整體作用並不是很大。否則,十八省豪傑應聲而起,清廷垮臺就不是1911年了,很可能會提前。

儘管討清檄文的作用沒有預想的大,但日本畢竟還是贏得了甲午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