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卿美

  作爲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一直有“華夷之別”的傳統。無論朝廷還是百姓,都將洋人視爲蠻夷。這種認識還遠遠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麼簡單,而是根本不把洋人當正常的人看,比如認爲洋人的腿不會打彎。

  經過洋人幾頓暴揍後,清政府被打得鼻青臉腫,方大夢初醒。在自救的過程中,不得不向洋人低下高貴的頭顱,一面乞求洋人饒命,一面花重金請洋人來爲自己續命。從瞧不起洋人,到請洋人來續命,這畫風轉變得太快,清政府的內心則是無比掙扎的。

  關於晚清政府,給人的印象則是腐敗、無能的。但海關則是一縷清流,是清政府所有部門中唯一能保持廉潔的單位。中國海關的管理者,正是英國人羅伯特·赫德。事實上,當時的中國海關不止赫德一個外國人,五任總稅務司根本就沒有一箇中國人,不是英國人,就是美國人。四位英國人分別是李泰國、赫德、安格聯、梅樂和,一位美國人則是李度。赫德只是第二任,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1854年,19歲的赫德來華,最初只是英國駐寧波領事館的一個小翻譯。他完全不會想到,這個東方帝國的經濟命脈會被自己抓在手裏,而且一抓就是48年。清政府爲何要將這麼重要的部門交給這些外國人呢?

  英國人赫德

  首先這是迫不得已的,這種迫不得已並不完全是西方列強逼迫的,或者說完全是自己人造成的,這就是貪污腐敗。以乾隆朝的海關爲例,1794年,海關稅收上繳國庫只有400萬兩。實際上,海關的收入遠遠不止這些,大概只佔1/8。其中一半的損耗在於地方官員的貪污腐敗,還有一大部分爲清廷內務府拿走。

  到了晚清時期,這套海關管理模式再也行不通,因爲要償還外國鉅額賠款。按規定,海關稅收的40%要賠給外國。大量賠款壓力逼迫清政府做出改革,主動請外國人來打理。英國作爲接受賠款方,聘請英國人則是最好的選擇。

  第一任總稅務司便是英國人李泰國,雖然在他的努力下,創辦了粵海關與潮海關。但這人毛病太多,一是貪婪,向清政府不斷伸手要這要那,給我建個王府,我要出門坐轎子。二是驕縱跋扈,甚至還會恫嚇、敲詐中國官員。最終清政府忍無可忍,將其免職,並任命另一個英國人,這個人就是赫德。

  選擇赫德是真選對了人,赫德正式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時才28歲,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海關稅收翻倍增長。1863年,赫德真正接手時,海關稅收只有區區500萬兩,佔清政府財政收入的9%。1908年,當他離開時,海關稅收高達3200多萬兩,佔清政府財政收入的26%。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海關持續不斷的大量輸血,清廷的統治才能得以維持,說赫德是清廷的救命稻草,真不爲過。清廷回報赫德的則是優厚的待遇,赫德 29 歲時被授予正三品按察使銜,46 歲時被授予頭品頂戴,死後還被追封爲太子太保。

  由於赫德的傑出表現,後來的幾任總稅務司一職依然選擇了英國人,最後纔是美國人。這種讓外國人來教育、管理自己的事情還有很多,中國海關與赫德只是一個縮影。海關是清政府的命根子,同樣國防部隊也是命根子,而這個命根子也是外國人在管理。

  著名的北洋海軍,是當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海軍部隊。各種艦船一百餘艘,官兵4000人。據《美國海軍軍鑑》排名,北洋海軍的實力曾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這樣一支雄厚的威武之師,總教習也是英國人,名叫琅威理。

  都知道丁汝昌是北洋海軍的提督,也就是總司令,但丁汝昌根本沒有海軍管理經驗,具體的事務,如日常管理、艦船維護、操演訓練等,丁汝昌完全就是外行。斥巨資建設的北洋海軍,只能請外國人來管理。在清政府訂購英國軍艦時,隨行的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給李鴻章印象極深。琅威理作風硬朗、業務嫺熟,軍紀優良、管理有方,李鴻章許諾600兩高薪聘請他來當北洋海軍總教習。

  在琅威理的訓練下,北洋海軍治軍嚴謹、軍容整肅,令世界刮目相看。由於琅威理是外國人,對北洋海軍的管理也只能在和平時期。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時,英國保持中立,琅威理就必須迴避離職。如果不是琅威理因爲降旗事件憤而辭職,甲午戰爭時,琅威理也一樣會迴避。沒有琅威理的北洋海軍軍務廢弛、紀律鬆懈嚴重。後來李鴻章還想聘請英國人擔任總教習,被英國政府拒絕。

  事實上,北洋海軍裏外國人不只琅威理一個人,各種洋軍官還有很多。北洋海軍如此,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也是如此。北洋海軍學習英國,北洋新軍則完全學習德國。袁世凱以重金從德國聘請了10名教官,負責新軍的各種訓練與管理。其實,聘用德國軍官也是有歷史的。天津武備學堂也曾是德國軍官來抓教學管理。

  除英國、德國教官外,還有法國教官。1862年,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打造自己的常捷軍部隊。當時聘請的便是法國艦隊司令勒伯勒東、德克碑。上海的“常勝軍”更是洋人的天下。這支3000人的洋槍隊由英國人華爾、戈登先後負責管理,初期大都是菲律賓的士兵,後來才加入一些中國人。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1861 年 1 月,恭親王奕訢曾上奏“儻酌僱夷匠數名,在上海製造(槍炮),用以剿賊,勢屬可行。”此舉被視爲僱傭洋人的開始。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軍這邊有外國教官,太平軍那邊同樣也有。太平軍定都天京後,在江南大量建設兵工廠,聘請了很多外國人做顧問。如崑山的槍彈廠、常州的洋炮館、蘇州彈藥廠、漳州軍械廠都有外國人幫忙生產武器。據《餘生紀略》記載,太平軍盛讚洋人“製造巨炮、噴筒、甚精利,能達遠”。

  在軍隊管理方面,太平軍中也有外國人的身影。美國人白齊文原本是與華爾的洋槍隊聯手鎮壓太平軍的一個軍官。後因與清朝官員關係鬧僵,兩次帶領部分美國官兵投奔太平軍,幫助太平軍訓練、攻擊清軍。

  在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更是離不開外國人的幫助。各軍工企業如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等都有大量的外國人。外國人的職責主要是做技術顧問與培訓中國工人爲主。金陵製造局由英國人馬格里負責,生產大炮與火箭炮彈。福州船政局由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負責,生產各種艦船。

  對每一位外國人,清政府都爲他們準備了高薪。據《劍橋中國晚清史》載,福州船政局幾十名法國僱員的工資高達 1.2 萬兩白銀,所有 2000 名中國工人的工資總額一共纔有 1 萬兩白銀。

  爲啥一定要聘請那麼多外國人呢?原因很簡單,中國人不可信、不可靠。海關如此重要的部門,都只能長期讓英國人、美國人管理。再者,清政府的官員沒有辦理洋務的能力,視辦洋務爲畏途,更不懂如何與外國人打交道,。管理海關要外國人,銀行、郵政等行業也同樣要交給外國人。1909 年,新疆布政使王樹枏就曾高薪聘請比利時人畢德生幫助在新疆創立郵政、郵局。

  最諷刺的是,連代表大清帝國形象,事關國家主權利益的外交談判也多次讓外國人代理。如最有名的蒲安臣使團。蒲安臣本是美國駐華公使,因爲清政府要迫切瞭解世界,派團出洋考察,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把離任的蒲安臣推到了前臺。蒲安臣帶團到了祖國美國,根本沒有聽清政府的意見,便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有意思的是,這個條約還是近代第一個平等條約。另外,甲午戰爭期間,德國人德璀琳、美國人福世德也曾代表清政府赴日本談判。據《東方兵事紀略》載,在簽訂完《馬關條約》後,清政府支付了福世德的勞務費15萬元。

  讓普通人想不到的是,連李鴻章的顧問也有很多外國人,如德國人德璀琳、漢納根、英國人李提摩太、美國人畢德格。德璀琳、漢納根是翁婿關係,德璀琳在任粵海關總稅務司期間,深得李鴻章信任,經常協助李鴻章辦理各種洋務。年薪最高時曾達到1萬兩。

  在德璀琳的推薦下,他的女婿漢納根也成爲了李鴻章的軍事顧問與副官,是李鴻章的得力助手。甲午戰爭期間,“高升號”被擊沉,漢納根就在這艘船上,由於游泳技術好而得以倖存。李鴻章居然還將其升職爲北洋水師總教習兼副提督。

  英國人李提摩太,在中國生活工作45年,不僅爲曾紀澤擔任過英語教師,還爲梁啓超當過私人祕書。後來,又成爲李鴻章、張之洞的座上賓,與李鴻章的關係甚至還達到了好友級別。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他曾向李鴻章提過一個具體的建議,希望中國拿出100萬兩來振興教育,二十年後會有百倍的收益。李提摩太認爲,創辦現代教育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但李鴻章卻以經費緊張爲由,沒有理會此事。

  李鴻章還有一位英文祕書,美國人畢德格。畢德格原本是美國駐天津的領事,但他非常仰慕李鴻章,是李鴻章的鐵粉。後辭職直接成爲李鴻章的幕僚。與其他外國人不同,畢德格是真正在李鴻章身邊的人。畢德格曾建議中國學習西醫,創辦北洋醫學館。此建議被李鴻章採納,隨後就有大批中國少年赴歐洲學習西醫。

  晚清一代,屢屢遭西方列強欺負,但很多外國人也爲中國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過,外國人的貢獻卻很少爲國人所知,底層的百姓還在仇視洋人,高層早已與洋人“勾肩搭背、眉來眼去”。既害怕外國人,又高薪聘請外國人,清政府就是在這種無奈中,將外國人擡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洋人就成爲了一等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