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學生,他們的一個特徵就是都特別厭惡風險,因此格雷厄姆的策略就是選擇那些破凈股持有,就是所謂的「撿煙蒂」,因為這特別安全,即使企業破產了也能有回報。而到了巴菲特的時代,市場上的破凈股已經很少了,因此他只能自己想辦法,開發出所謂價值投資的辦法,本質上還是為了規避風險,用企業的成長來對沖市場的波動風險。二人要說哪一種更有效,取決於時間跨度和市場環境。但是隻要時間跨度夠長,兩種都會有不錯的回報。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對錯,暫且不論哪種更合理。要看市場發生的變化而決定。

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市值,都是趨勢以及大環境所評估,根據大環境的變化最終與各個區域達成共識。

好比一個藝術品,在大家都承認的時候,物以稀為貴,那就是無上至寶。如果在饑荒之年,藝術品抵不過一碗口糧。所以在評論哪一種估值方式更準確的時候,要看目前市場的共識機制、共識機制要看國家政策以及市場走向、在未來去中心化的資本市場纔是健康的,纔是共識評估的最標準量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