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採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爲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

902年楊行密被朝廷封爲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復甦。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後梁建立者)敵對。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佔江西,統一江淮。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灝、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爲帝,除掉想自立爲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徐溫掌握大權後屢次攻伐吳越國未果,至後梁末期才和談。唐朝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祐”年號,直到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對內則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後成爲徐溫政權的繼承者。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子楊溥繼位,並於927年稱帝,即吳睿帝。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爲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

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同年,後唐滅亡。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國後採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遼朝壓制後周,對四周國家也採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的建立者爲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都杭州,其疆域約同浙江省。907年錢鏐被後梁封爲吳越王,即吳越太祖。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五代爲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爲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爲止。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爲君長。

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制福州一帶,後爲武威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王審知執政後於909年被後梁封爲閩王,即閩太祖。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並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公元925年閩太祖去世後,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鬥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

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爲閩。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爲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只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係持續惡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於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再加上南唐元宗爲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羣小競進,政事日非。後周趁機於957年發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

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後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爲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南唐元宗爲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961年唐元宗去世後,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後主,還都金陵府。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只能自保。

而湖廣一帶有荊南、南楚、南漢和靜海。荊南又稱南平國、北楚,其疆域約爲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興爲後梁太祖的將領,907年被封爲荊南節度使,治所爲江陵。荊南地小勢弱,因而向四周各國稱臣。其君主高季興貪圖各國貢品而攔截搶奪,遭各國發兵威脅才願歸還,被稱爲“高賴子”。

後梁滅亡後,高季興改向後唐稱臣,在公元924年被後唐唐莊宗封爲南平王,正式立國,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願意協助伐蜀,但並未實際行動,而後又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這些使後唐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南平國與後唐的關係直到其子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後才和好。

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又稱南楚、馬楚。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署孫儒攻打兩淮楊行密,孫儒部將馬殷帶部分人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907年後樑建立後,馬殷向後樑稱臣而被封爲楚王,即武穆王。其勢力涵蓋今湖南與廣西北部,對外臣服五代各朝,對內平定亂軍、強藩,並且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

927年後唐封馬殷爲楚國王,定都潭州,即長沙府。楚文昭王馬希範時期擴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然而馬希範在947年去世後國勢大亂,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他們擁護宗室馬光惠爲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爲武平軍留後,率軍佔據朗州(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爲武安軍留後,放逐馬希萼。而馬希萼則于衡山再度被擁立。

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後,南唐元宗趁機於951年派邊鎬攻佔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後投降,楚國亡。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廣西桂林)一帶,佔據整個嶺南地區。隔年武平軍留後劉言不願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區。劉言被後周封爲武平節度使,由於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後由周行逢繼承。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湖南地區又恢復平穩,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爲止。

南漢是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907年被後梁封爲彭郡王,後又先後封爲南平王、南海王。劉隱穩固嶺南後重用當地士人,爲日後建國打下基礎。911年劉隱去世後,由其弟劉龑繼位。劉龑再統一嶺南後於917年稱帝,即南漢高祖。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隔年改國號爲漢,史稱南漢。南漢高祖與鄰國和好,推廣科舉制度。然而本身殘酷奢侈,每視殺人則喜,寵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寧。

942年南漢高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南漢殤帝貪圖享樂,當時有張遇賢叛亂,隔年被其兄劉晟所殺。劉晟自立爲帝,即南漢中宗。在位期間,雖然奪取楚國容州(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是提倡嚴刑立威,爲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先後有15個兄被他殺害,南漢只剩宦官、宮女執政。958年去世後,由其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其間靜海(今越南北部)開始脫離中國統治。西漢第一次統治交趾,而南漢是最後一次統治這裏。

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也因爲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當時後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爲解決財政危機,後晉高祖採納桑維翰的建議,採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雲十六州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於契丹,不願投降。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

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範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後在範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與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後晉高祖常屈從之,後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

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爲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派使問罪。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憂憤之中去世,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侄子石重貴繼位於鄴都(河北大名),即後晉出帝。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後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公元944年率軍南征。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後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先是劉知遠在太原痛擊契丹,最後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

然而,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敗壞。946年後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後晉出帝開城投降,後晉亡,史稱遼滅晉之戰。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爲“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

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原地區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與掠人爲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羣聚反抗。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爲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後漢高祖。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爲由率軍北返。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最後於殺胡林(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