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族人,在後唐攻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軍中威望很高,被封為河東節度使,兵精將勇。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養子李從珂嘩變奪權,石敬瑭幫助抓住李從厚向後唐末帝李從坷示好。

但李從珂對擁重兵在外的石敬瑭深懷戒心,君臣互相猜忌,936年,唐末帝下旨把石敬瑭調離河東,石敬瑭起兵造反,李從珂令張敬達率大部隊進攻,雙方在太原大戰。石敬瑭軍糧漸盡,便想出一條向契丹借兵之策。

這時起關鍵作用的有史上留名的「磨穿鐵硯」桑維翰,他極力贊成向契丹稱臣借兵,並起草求援信,內容就是事成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石敬瑭稱「兒皇帝」,以侍奉父親的禮節對待契丹主耶律德光。這些條款,連贊成向契丹借兵的劉知遠也認為太過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可是願簽賣國條約的並不止石敬瑭,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聽說此事後,也趕忙賄賂契丹主耶律德光,表示願當兒皇帝,石敬瑭便派桑維翰直接前往契丹面見耶律德光,力辯援石敬瑭拳拳之心,桑維翰為簽賣國條約,向契丹主慷慨陳詞,說著說著便哭了起來,並且「跪於帳前,自旦至暮,涕泣爭之」。耶律德光被桑維翰感動了,接受了石敬瑭這位兒子。

936年,耶律德光率大軍從雁門南下,直撲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十一月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晉。石敬瑭依約割讓燕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稱年紀比他小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年年進貢。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的做法,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以後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裸露在北方鐵騎之下,後來的後漢後周北宋,雖然出現幾位明主,但在地利完全被動情況下,對北方作戰一直處於弱勢。蔡東藩認為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以事實看來,石敬瑭先忠後奸,確是自私自利小人。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回答這樣的問題很難,現在一些人總是固執得近乎愚昧地用現代的觀念去衡量評判古代的人或事,真的不可取。我懂得不多,所以不敢對任何有爭議的古人做任何定論。但,如果一定要我考慮這個問題,首先我會想,那個年代有沒有「漢奸」這一詞,如果有,概念是否和現在完全一樣?其次,「異族」在那個時候的「漢人」心中的感受,是不是跟現代人一樣?我對歷史研究不深,但從我所了解的歷史中看到,從漢到唐,「異族」在「漢人」心裡只是一種間歇性麻煩,根本沒有什麼壓力,在那八百多年間,我們自信自尊,傲視「天下」,「異族」在我們面前要麼遠遁天際,要麼毀滅,要麼臣服或乾脆同化,漢武帝的託孤大臣中有匈奴人是典型例子,那種自信、那種胸襟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因為大唐以後,我們越來越虛弱,沒有了祖先的豪情和雄心,我們只能以儒雅的「謙謙君子」形象來美化安慰自己。而「異族」,從宋朝以後,成了我們無法抹去的恥辱和內心的傷痛。我們現在雖然「國」很大,但心很小,小得無法容忍「自己家裡」曾經的恩怨,而且經不起現代「真正的異族」的某些別有用心的專家的蠱惑,要剦割自己的歷史。可悲!


為一己之私,將中原大部分土地拱手讓給異族統治,甚至俯首稱臣,對契丹人畢恭畢敬,厚顏無恥,毫無尊嚴的……兒皇帝!縱觀石敬瑭之一生,起初靠驍勇善戰發跡,繼而因廉政而揚名。在戰亂頻繁之際,他借契丹人的援助問鼎中原,建立了後晉王朝。由於甘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外族,並且每年給契丹貢送布帛三十萬,以換取契丹人對自己皇位的支持,從而將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殘酷的鐵蹄統治之下。從此,中國有了「兒皇帝」這一可恥的稱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的做法,對後世帶來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直接導致以後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袒露於外族的威脅之下,為後來四百餘年間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個人認為,石敬瑭算不的漢奸,應該是見風使舵,見縫插針,牆頭草,陰險狡詐的小人。當時,唐朝已經衰弱,走下坡路,唐朝滅亡是早晚的事。契丹在當時,蒸蒸日上,人強馬壯。石敬瑭為了在亂世當中,尋求榮華富貴,出賣人格,是理所當然的事!


石敬塘雖然不是漢人,但是他是以漢人的皇上自居,為了自己一己之私當皇帝,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對外自稱「兒皇帝」,使中原大地完全暴露在異族鐵蹄之下,造成長達數百年的蹂躪!即使他不算漢奸(有人說他不是漢人),也是個卑鄙無恥之徒,歷史也會永遠把他釘在賣國賊的十字架上!


推背圖認為他無恥,那古代世界的標準就如此,只不過買主求榮遇到上升期的游牧民族,放價高不怕拒絕,那種天下大亂的時代自保最要緊,在五胡十六國買不出去漢人被殺的七零八落自然沒有人在乎,至少有個緩衝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