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出生地點,史學界並沒有統一的觀點。全國有4處故里:河南新鄭、陝西姬水、甘肅天水、山東壽丘。

 

炎帝(距今6000~5500年左右)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但後又遷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

據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

炎帝故里全國有五處炎帝故里: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會同縣、山西高平均被視為炎帝故里。

 

炎帝和黃帝之間隔了十一世。少典的正妃任姒是炎帝的生母,少典的另一個兒子勗其的第11世後人就是黃帝軒轅氏。

首先,神農一開始是女媧氏族部落的人,因為嘗百草,懂醫藥,繼承了女媧氏族的部落,女媧氏族部落改名為神農氏族部落,炎帝是後來這個部落的首領。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領,和炎帝地位類似。炎帝是我國古代上古時期姜氏部落首領的尊稱,號神農氏。

黃帝是我國古代華夏部落的聯盟首領,據說他是少典和附寶的兒子,本來姓公孫,後來改姓姬,所以叫姬軒轅,號軒轅氏。

其次,一直以來,炎帝和黃帝只存在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其實神農氏是較早的部落,軒轅是後來發展起來的,軒轅氏和神農氏對戰,軒轅氏贏了,吞併了神農氏。

因此,炎帝和黃帝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少典的正妃任姒是炎帝的生母,少典的另一個兒子勗其的第11世後人就是黃帝軒轅氏。故炎帝和黃帝之間隔了十一世。

 


黃帝和炎帝其實是兩個部落,最初都源自少典和有蟜兩個氏族部落聯姻,生活在今天的甘肅、陝西一帶,可能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

在中華文明多源時代,華夏各地都產生了新石器時代文明聚落,而生活在陝甘一帶的少典和有蟜相對強大,所以後來先後衍生了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而炎帝部落則生活在姜水。

在原始社會,人類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存在不斷遷徙以尋找水源和食物的情況。最初,炎帝部落率先進入中原地區,發展出了農耕文明,而黃帝部落則留在了西北,依然處於遊獵時代。

由於炎帝部落的強大,一度成為天下共主,但此後,另一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崛起,他們因善於製作兵器,軍力強盛,在與炎帝部落的衝突中佔據上風,迫使炎帝部落西遷。也就在這個時候,黃帝部落也開始了東遷之路,並遭遇了西遷而來的炎帝部落,阪泉一戰(山西一帶),炎帝部落再次被擊敗,部落發生分化,一部分臣屬於黃帝部落,另一部分則南下。

聯合之後的炎黃部落在中原地區遭遇了蚩尤部落,黃帝「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自帶游牧屬性的黃帝部落在幾經挫折後,最終擊敗了蚩尤,成為天下共主(可以理解為主體民族)。

所以,我們自稱的「炎黃子孫」真正的含義其實是炎帝和黃帝聯合部落繁衍出的子孫。至於軒轅氏和神農氏只是部落首領的姓氏,他們每一代首領都被後世尊稱為黃帝和炎帝,所以會讓後世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黃帝和炎帝是單個的人,並根據他倆同出少典而認為他倆是兄弟。

綜上,黃帝和炎帝是兩個部落聯盟,這也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


關於皇帝的起源,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於陝西渭水流域。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地,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皇帝、炎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所以炎帝和黃帝也是中華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皇帝做了首領以後,不僅愛護本族的人民,而且注重部落的繁榮與發展。炎黃二帝為民興利,他的都功績卓著,古往今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與愛戴。傳說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死後把他葬到他當年曾泡洗草藥的葯池旁,至今洗葯池和炎帝陵依然在。而皇帝死後,人們把她葬在風景優美的橋山之上,為他修建了一座巍峨的皇帝廟。表明後人對這位代表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最初袓先的崇敬與懷念。所以,炎、黃二帝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與炎帝的關係問題,大部分人首先會去從親屬、君臣等倫理關係來考慮。針對這一問題,我感覺要首先把握兩點:

◇◇一是四千五百年前的事情,不必要花太大精力去研究考察,更不必要去搞清誰是長輩、誰是晚輩,誰是兄長、誰是賢弟。可以說,即使研究透了,最終弄清楚了,其產生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不能說沒有,但是不大!

◇◇二是兩千多年前古人寫的史書中關於黃帝和炎帝的記載,比如《史記》《山海經》等等,對於自己,不可盲目追捧;對於傳道授業者來說,不可照本宣科,教條式解讀。傳說也好,神話也罷,都是美麗的,彌足珍貴的!

◇◇那麼怎麼去理解黃帝和炎帝之間的關係呢?我感到:

◇◇一是黃帝與炎帝都為華夏人文始祖,無論是哪種正史記載,還是哪種野史傳說,我們都要以一種自豪感、敬仰感,來對待這些人物和這段歷史,尤其是不能玷污,不能胡編亂改,切實當好華夏文明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二是黃帝與炎帝都為當時的部落首領,無論是強強聯合,還是弱肉強食,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二者通過和平合作的方式,或者兼并吞併的方式,華夏大地實現了歷史性的統一,一個嶄新的時代從此開始!

◇◇那麼,黃帝與炎帝到底什麼關係?我的答案是:炎帝和黃帝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夥伴關係!

◇◇公交車上,搖搖晃晃,手機打字,很不容易,若有不妥,敬請諒解!


黃帝和炎帝兩個人都是創建人類社會的人。而不是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擴大自己的地盤,稱王稱霸的人。在人類沒有成為社會之前,都是以部落為中心發展自己部落的生產生活,那時期人類就是為了吃飽為中心目的,炎帝是發明了農業種植技術,他自己的部落首先解決了吃飯問題,周圍的部落也來學習炎帝也願意傳授,就這樣的不斷向外發展,各個部落都互相學習溝通也就形成了一個社會主體。黃帝是發展多種經營,和炎帝是同樣的道理,也是互相溝通學習形成了社會,黃帝創建社會是有主體的規劃,主要創建的是工農商學兵5位一體,當兩個社會碰到一起的時候,都認為自己是先進的,就這樣發生了,爭執不下發生了摩擦,當黃帝和炎帝見面以後才知道各有不足之處,首先黃帝認同了炎帝的農業種植技術,炎帝也贊同了,黃帝的整體規劃,兩個社會合併為一體取長補短才建立起來人類文明社會。說他們是為了成王成霸的人那就是封建統治者是在侮辱他們,封建統治者才是為了稱王稱霸。


從司馬遷的記載和各種史料來看,黃帝崛起之前炎帝群落應該是部落聯盟共主。至於這個部落聯盟有多大,肯定不是整個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流域中下游是東夷地盤,黃帝崛起之後才和他們發生衝突。黃帝部落應該是掌握先進技術後跟主體部落發生了力量對比轉換,進而吞併了人口占多數的炎帝群落。黃帝合併炎帝屬於蛇吞象,所以歷史記載中有擊敗和融合,也說明這兩個部落屬於同一個文化圈,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整合,跟後來融合東夷持續了幾千年形成了鮮明對比。


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傳說反映了我國軍事民主制時代的內容:

炎帝與黃帝分別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陝西一帶的兩個相鄰的兄弟部落,世代通婚。

炎帝部落:亦說是神農氏後裔,起於姜水(渭水支流),故以姜為姓。

黃帝部落:起於姬水(渭水支流),故以姬為姓。

傳說黃帝造屋宇、制衣服、作舟車,倉頡作書、嫘祖養蠶、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炎帝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開始製造出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嘗百草;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

在晉、冀、豫交界地帶有九黎部落,首領名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

後黃帝部落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炎帝歸順於黃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的主體。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南驅苗,北拒狄,東聯東夷,「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史記?五帝本紀》)。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我認為這兩者已經具備了國與國的關係,後來黃帝打敗了炎帝也就形成了統一,二合一勝者稱王。


上古時代的歷史,誰也說不清。

目前的正史認為:黃帝和炎帝是同一時代不同的兩個部落首領,通過戰爭兼并,統一了兩個部落,黃帝做了首領。

什麼關係,開始是平等關係,後來是從屬關係。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兄弟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