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鵬/神奇建築研究室創始人

  正文共:7040字 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個建築師,來自北京神奇建築研究室,今天跟大家來分享一個關於“菜市場”的話題。

  大概2015年開始,北京經過了一個“烈火烹油”般菜市場大衰退的情況,可以說,這是我們當今很榮幸能目睹北京城市巨大變遷的機會,對於衆多的菜市場,實行的叫做“殯葬服務”。

  我們當時跟蹤了一個被“殯葬服務”的菜市場,叫做鐘樓菜市場。鐘樓菜市場原先可能不是很有名,但萬幸最近有了一部電影——《邪不壓正》,這個電影裏邊,你們最喜歡的彭于晏穿着很簡單的衣服,就在這個上面居住。這個位置就是北京的鐘樓。

  鐘樓市場

  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到1937年,你把視角從上部往下拉,會發現在這個鐘樓下部,有這麼一堆東西:各式各樣的棚亭、商戶,各式各樣的看上去有點雜亂的東西。這其實是那個年代,北京北城非常重要的一個商業中心,叫做民衆市場。有趣的是,民衆市場並不是以單純的購物買賣知名的,而是:演藝演出。有大量的藝術家都在民衆市場裏,形成了小劇場羣落進行表演。當然說這個大家沒什麼感覺,我只舉一個藝術家吧:年輕時代的侯寶林先生,就在這個位置爲大家表演。

  可以想象,有着這樣級別演出的場所,它一定雲集了大量的人流,成爲北京北城很重要的一個核心。所以在50年代,北京舊城開始新建一系列市場基礎設施時,鐘樓的下方就率先蓋起了固定的建築。

  命途多舛的“民衆市場”

  它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在90年代它變成了這樣:它是一個已經非常規範的現代市場的樣貌,很多房間都有了空調。同樣,這個市場不是個很單純的菜市場,也不是個很單純的食品市場,它裏面甚至在當時90年代有最早的古玩和工藝品的經營。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被認爲是北京地標的市場,過了十年之後,它的光景消失了,鐘樓市場經歷了它的第一次消失。

  2002年,它從原來鐘樓南面的位置遷到了北面。北面這個位置,是新鐘樓菜市場的位置。這個位置原先並不是個空場,也不是一座真正的菜市場,它曾經是一個廟。這個廟叫做宏恩觀。很幸運啊,今天我們有很完整的關於這個廟歷史的表述。1920年代,當時的一個攝影家叫海達莫里遜,曾經站在鐘樓上,拍攝過這個廟。

  宏恩觀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廟本身的規模在北京應該排不上前幾,但是這個廟有個特殊功能,它用來接待當年從宮裏出來的太監,你們現在看《延禧宮略》是吧,這就是一個太監們的離退休俱樂部。所以它當時叫做“太監道士廟”,這是它在全盛時期留下的面貌。2012年,我重新訪問了這兒,此時它是鐘樓菜市場,已經和這個廟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下面是2012年的情況。

  你們還能看出是個廟嗎?其實大致的格局還在,但彷彿它經歷了很多變化。根據周圍的查訪和查閱資料,我找到了這個廟在這些年裏都經歷了什麼。

  1920年代,它是一個完整的道觀,在當時有政府的扶植,是太監養老的地方。到了1960年代,它變成了北京北城很重要的一個工廠——北京標準建二廠。你能看到庭院之間蓋起的車間,很多大型的殿堂變成了工廠的一部分。然後到了鼓樓菜市場移位之後,1995年,它變成了現在的面貌,就是鐘樓菜市場。

  菜市場裏的“桃花源”

  現在回到2012年,帶大家第一次步入它,希望讓你們領略當時帶給我的震撼。

  首先從它的西路開始,這裏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菜市場。它的門面被高度集約化地利用,有若干家民營企業家集中在門前。比如說山東嗆面饅頭和羊雜湯。當然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兩家都吃過,不好吃。但沒有關係,不影響他們民營企業家的地位。

  2012年鐘樓市場的店鋪

  在他們旁邊,是一家切面鋪。我爲什麼要特別把它點出來,因爲這讓我見到了北京舊城綜合利用空間的典範。它的一層賣切面,二層賣燒餅,所有的加工全都在後部,它巧妙地利用了鐘樓菜市場大概一米五左右的高差,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運營氛圍。這家切面鋪的大姐特別愛跟人聊天,我每次去她都問我,問我的問題只有一個“什麼時候拆遷啊,拆遷能補多少啊,你知道嗎小夥子?”所以說我算跟她有點熟,也你們記住這個人,我們一會兒還會提到。

  我們走進當時的菜市場內部,作爲一個建築師我告訴你們,你看底下有地溝看到沒?是爲了便於清理,能夠整體沖刷,它是一個規範菜市場。而且這裏面,有封閉的豆製品加工車間,符合我們北京市的食品規範的,而且還有個香油房。最關鍵在這個菜市場的深處,它本身規模不大,它還嵌套了一個超市。90年代的農改超,它自己就完成了。

  菜市場裏嵌套的超市

  諸位,這只是菜市場的西側。它還有中部,中部呢其實是原來廟宇的中路由山門到大殿的一個過程,現在在山門和大殿之間,已經增加了一個巨大的紅磚廠房。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它呈現出一個跟傳統菜市場人文氛圍截然不一樣的東西。

  它的東側是一個叫“雜家”的咖啡館,它的西側是一個劇場這個劇場不簡單,是北京當時地下搖滾的重要據點,這個劇場最大的特點——漏音。你在裏面演什麼,外面聽得清清楚楚。北京的一些先鋒搖滾的樂團,比如說痛仰,比如說新褲子,都曾在這裏面進行首演和交流。所以周圍的大爺大媽,你看上去不怎麼着是吧,每一個人都能哼唱一兩段,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被迫的。

  菜市場裏的地下搖滾

  所以你知道在一個居民這麼密集的地方,搞地下搖滾確實需要勇氣。所以在更長的時間裏,這個地方並不是演繹,那麼它是——美術館。請大家記住這個花花綠綠、如此繁盛的小資園地,僅隔着一道牆,你們就等於又回到這個菜市場裏。就是這麼近,無縫連接。

  菜市場裏的美術館

  當然,不是說這裏只提供了給你們小男孩、小姑娘去玩兒的地方。我們這些城市中老年也要有歸宿啊是吧?所以說在整個菜市場的二樓,十二桌的油膩中年臺球廳,充分考慮了你們的訴求。

  菜市場裏的桌球室

  這只是中部,諸位,它還有東部。東部包括了原來道觀的一部分的偏殿、主殿和後殿,這個區域當時我去的時候,是這樣子的,叫做“妙吧”。

  妙吧

  2003年一個文萊的建築師,財大氣粗,包下了這個廟的後半部分,然後把它變成了一個高端會所。這個會所高端到什麼程度呢?大致這樣的。諸位注意,都是網上照片,沒有請我進去過,一直都無緣得見。它接觸的都是什麼人呢?僅舉一例,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北京停留24小時,有兩個小時就在鐘樓菜市場的這個高級會所裏。

  所以你可以想到,2012年一直到2015年之前,這段時間的鐘樓菜市場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它集中了康體、健身、購物、演藝、國事接待、高級消費於一身,真正意義上的Shopping Mall,超級城市綜合體。

  我是個建築師,我對於這些東西很感興趣,就很想找到它的圖,想知道這麼多亂七八糟的玩意兒是怎麼湊到一起的。我仔細地尋覓,在菜市場門口看到了一張市場導購安全疏散圖,不知道哪位天才畫的。太寒磣了是吧?實在有點於心不忍:這麼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蹟和傑作,就是這麼一張圖。所以我決定:你們不干我來幹。

  鐘樓菜市場的導購安全疏散圖

  從2012年一直到2014年這段時間裏,我把整個菜市場,包括它周圍的附屬空間,用三維建模的方法全部記錄了下來。2012年的鐘樓菜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你能看到一個傳統菜市場在這樣一個特殊空間裏面,是如何充分地利用空間自我消化、自我演進,演進出一個超市來;可以看到這些所謂你們這樣的城市小資青年,他們又是怎麼樣的一層一層地在這裏面遞進,和公衆大衆無縫對接;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城市的高消費羣體,是吧,這些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的人,他們又怎樣在僅僅一道牆後面,跟你過着截然迥異的生活。而這一切全部都凝結在鐘樓菜市場裏面。它不單自身是個奇蹟,它周邊也是一個奇蹟。它養活了非常多的人。

  鐘樓市場裏的大爺

  比如說門口理髮的大爺,這個大爺很有意思,我去調查了很次都能看見他,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但是我也請大家記住它,因爲一會兒我們還是會用到。

  被“殺死”的菜市場

  再豪華的盛宴也有結束的一天,我們在2012年到2015年能夠看到這樣活色生香的一些生活場景,到了2016年,變成了有些管理部門認爲的一個良好的舊城應該呈現的狀態:鐘樓菜市場這麼一個奇蹟變成了鐘樓菜市場遺址。

  由此而消失的還有鐘樓菜市場前面那些複雜、熱絡的城市行爲,爲了防止人們在這駐留和停車,中部還種植了很多的綠籬。有趣的是我看到這些老人,這些老人很多我其實都認識,他們的狀態似乎也沒有當時好了。

  當時他們可能會抱怨:這好亂啊好髒啊。大聲地琅琅嘲笑着周圍所有髒亂的環境,當一些變得特別的安閒、自在、美麗的時候呢,我突然覺得他們缺乏話題了,大家就愣愣地看着眼前的綠樹紅花。

  菜市場裏如今的老人們

  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會有些惋惜。他們有的人口齒伶俐,能描述出來,我描述不出來。我就覺得如哽在喉,我就想問一個問題,當這個菜市場真正“殺死”了,那他之後變成什麼樣子了?賣菜的人去哪了?買菜的人去哪了?人們還在這裏有沒有那些生活和行爲方式?

  鐘樓菜市場消失之後

  所以呢,我們展開了一個研究叫做“鐘樓菜市場消失之後”。這個事舉步維艱,很難。我想找一找從鐘樓菜市場從存在到消失這段時間裏面,有沒有一個固定座標是沒有變化的,問問他們的感受。於是呢,我找到了一個千年座標,其實也是北京知名的景點兒——趙府街副食店。它的位置呢,正好位於鐘樓菜市場原址的東北角。

  趙府街副食店

  爲什麼說它是千年座標呢?就是這家店鋪自打五十年代開始,就基本沒有變過。你們看一下它的內景:從櫃檯到賣的貨物,到上面的這個海報,包括售貨員本人,全部是堪稱北京七八十年代傳統商業的莫高窟,簡直是一個固定的活化石。

  趙府街副食店內景

  當時我就去問這個大爺,我說大爺,最近菜市場消失之後你們這兒三年了,您有什麼感覺嗎?大爺很開心說,有啊,當然有了!他說原來這些人年輕人、小漂亮人來我這兒,拍一個,拍我也拍我們醬菜兒,拍我們芝麻醬,拍完上面的廣告,然後走了,連瓶礦泉水都不買。但是菜市場消失之後,我這開始有生意了,越來越多的人,到我這來進行消費。

  從趙府街副食店出來,往北這條巷子裏有幾家碩果僅存還開着門的店。牌兒都被摘了,這幾個無牌小店。你仔細看一下他們在幹什麼?原本一家小賣部,偷偷摸摸開始賣西紅柿了,偷偷摸摸開始賣雞蛋了;旁邊這家,亮着一個粉色曖昧的燈光,大家不要誤會,裏面是賣肉的,賣豬肉。所以說,一個蔬菜店,一個肉店悄悄在這復活了。

  “偷偷摸摸”開起的小店

  這還不是驚人的,這兩家店的背後,看到這樣——秋雨青山商店,跟旁邊這沒牌兒的比,風雅!非常的風雅!賣什麼的呢,賣切面。我進去看到是一個大姐,誒呦。大姐熟人是吧。原來在鐘樓菜市場門口的有二層樓店面的大姐,重新在這裏開張營業。

  “改頭換面”的切面店

  所以說其實在鐘樓菜市場消失的三年裏,我們看到以趙府街副食店爲中心,幾家無名小店,哥幾個又悄悄地聚齊,又形成了一個小的商業據點。

  這個尋找到這來,又進入了一個瓶頸,也就是我在周圍,真的很難再發現菜市場消失之後產生的餘跡。好在我們現在有很多新的工具,比如說電子地圖。我就搜索了一下“蔬菜水果”,蹦出來了一家。這裏可能會有相應的銷售,我去到這家店看。這家店很直白,就叫“蔬菜水果”。它明顯也是一家小賣店改的,然後它悄悄地很不誤專業地,開始賣生鮮、蔬菜水果,因爲這個位置已經距離鐘樓菜市場有點遠了。

  小賣鋪改裝的蔬菜水果店

  在它旁邊的寶鈔衚衕,我們發現了一家這樣的店——北京蟀福商貿有限公司,我一直叫北京蛐蛐商貿有限公司。叫什麼不重要,這家有限公司爲什麼我會關注它呢,我是看到它店面,用蠅頭小楷寫滿了各種各樣的經營項目。我都沒有看到那些字,太小了,但我看到門口的一框爛菜葉子。所以我仔細瀏覽了一下它用蠅頭小楷寫的經營類型:蔬菜水果、鵬程豬肉。好,北京蛐蛐有限公司都已經開始進行菜市場的功能了。

  北京“蛐蛐”商貿有限公司

  當然這個發現還不驚人。我本次最欣慰的發現是它——理髮。還記得嗎?鐘樓菜市場前面頑強的大爺,現在已經化身爲游擊隊,掩藏於白山黑水之間,只敢留下一個聯絡暗號,就是自己的手機。我一直在那等了真的有15分鐘,我特別期待能夠跟大爺相逢,跟他展開第一次對話。但是大爺非常謹慎,沒有電話絕對不出來。

  這是一個相對有點兒辛酸的故事。但是總的來說,我覺得對於鐘樓菜市場,老朋友們似乎一個一個在周圍都浮現了。在我離開這個區域的時候,路上我又有新的發現。北京孩子應該聽過叫好鄰居,這是它2012年左右的情況,傳統的便利店,賣一些冷飲、小食品等等。

  但是在2018年的夏天,我再去看,升級了!它除了賣傳統的便利店應該賣的東西,竟然開始賣生鮮。便利店裏面開始賣大白菜了!這是一個有趣的信號,也就是說在2015年鐘樓菜市場消失之後,我們的城市開始用自己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2015年的好鄰居

  它衍生出了小菜站,有名的沒名的,地下工作者,敢露面兒的不敢露面兒的,或者新興的,比如說一個便利店,來開始逐步的轉型,來完成這個區域真實存在的購物需求。

  菜市場裏的“攻心計”

  的確,在購物需求層面我可以認爲,鐘樓菜市場的消失,沒有給大家帶來多大的不便,但是我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也就是那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對於菜市場的消失,你到底惋惜的是什麼呢?

  帶着這個問題呢,我們去了一個離它不遠的真實的菜市場。這個菜市場叫做“日易晶盛菜市場”。這家菜市場本來規模不起眼,但由於北城大清理,基本沒有菜市場了,它就獨孤求敗,成爲北京北城最核心最巨大的菜市場。這裏能滿足於你對於老北京菜市場的所有想象:雜陳相及。大家在菜市場裏高聲講話、大說大笑。

  日易晶盛菜市場

  在這個菜市場裏,我發現了小時候很熟悉的一個場景。不知道你們怎麼挑桃兒,我們一般都會按幾下,沒有破壞的意思,就是看看它大概什麼情況。你看這個攤,十幾雙老太太的手,分別使出了鷹爪力、九陰白骨爪和一陽指奔這桃來。同樣的場景你想象一下,如果發生在超市的生鮮櫃檯,會是什麼樣的情況?看臺的大姐肯定說,別碰了啊,別碰這個,這是你隨便摸到嗎,你買不買?但是你看這位大姐非常聰明,有一個大娘鷹爪力奔這桃去了,大姐馬上掏出一塑料袋:“大媽您挑這個真好,就您這捏這個保甜,您看摸這個太會挑了,這個保甜,都是你的!一紮拿走。”5秒鐘的時間,解決了一切問題,還做成了一單生意。

  所以這裏,其實是我小時候看到的菜市場的情況,它裏面有很多主體,不像一個單一的超市,每個人都在用他的小心思,或好或壞,但構成了一幅很鮮活的生活場景。

  菜市場裏挑桃的顧客們

  在這樣的一個菜市場裏,我們還能看到這些:老先生,有一些明顯身體不太方便,還有老奶奶,坐着輪椅來。他們有的人來自很遠的地方,他們的腿腳並不方便,但是他們依然要到這個菜市場來,可能這裏提供了他們很重要的東西。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在菜市場的這些交流,很可能是他一天說最多話的時候。這些老年人可能身體狀況不太好,但我覺得他們都是很精神矍鑠地出來。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老年人來的最多,他們往往住的很遠,五公里、十公里,甚至從北苑來的。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在菜市場的這些交流很可能是他一天說最多話的時候。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這些地方很有可能,他們唯一的社交場所。

  那菜市場意味着什麼?僅僅是一個大型老年生活服務中心嗎?老年社交場所嗎?我說一句很傷大家感情的話,我們剛纔看到那些老先生、老奶奶,再過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他們可能都會消失,世界最後還會是青年人的。那麼跟他們相依相伴的這套生活方式、這套習慣,他們喜歡的空間,是不是就應該退出舞臺呢?

  但如果現在北京城市中心的菜市場全部搞掉,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從根上就沒見過菜市場。你所說的一切他都無感,他不知道,這是一個代繼的現象,代繼消退了,我們這撥人退場之後,說菜市場就跟你說一火星語一樣。

  我們就在想:人和人之間、人和食物之間、食物和城市之間,一定有很多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裏面一定有某一種關係是必須要在“菜市場”這樣的環境裏締結的,而這種締結本身,就是菜市場對於我們這個城市的意義。而這個意義是其他場所替代不了的,這就是菜市場的面貌,這就是菜市場的功能。它曾經已經演化出了這種可能性,2015年,咔嚓!它被咔嚓掉了。

  這麼多年來,這樣的事在北京少嗎?城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體,它的犄角旮旯經常會冒出一些很有趣的活力的火種。這些火種裏面有些你能辨認、你能理解,有些你不能理解。但是,在這些火種真正發揮作用之前,請別冒然把它們全部熄滅

  朱起鵬演講:“殺死”一個菜市場之後(時長26分28秒)

  哪裏能看到完整節目?

  騰訊新聞app/騰訊視頻,搜索“@所有人第二季”

  每週三上線

  關注“所有人計劃”微信公衆號推送

  瞭解節目更多資訊

  我們是誰?

  《@所有人》是騰訊新聞出品的首檔互聯網TEAM TALK團隊演講認知類文化欄目,每期一位業界大咖,帶領他的朋友或其團隊成員組成演講團,以演講或談話的互動模式,跟觀衆分享親歷故事。通過“講故事”化“深度爲簡單”,通過“演講”化“枯燥爲睿智”,向觀衆傳遞新知。

  嗯,我們是一檔團隊演講節目。

  新知: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故事:我經歷你不曾經歷的

  見地:我洞察你沒想到的

  表達:我感染你的情緒

  我們做過什麼?

  我們在踏實地做一檔演講節目。

  第一季5期,聚焦教育、中年焦慮、醫療、終身學習、人生意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