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廬君說

年少時,你一定聽教導主任說過:“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幾年後,“你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有着令人驕傲的成績;

後來,你在網絡上看到過常吃某類食物會讓你更有可能患病的消息,但很快就被科普證明不實,你漸漸習慣了這種論調與反轉;

近幾年,你可能積極參加了有關“金錢與幸福感”的討論,但是到現在仍然說不清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平衡點。

那麼,你是否想過,難道由當今科技改造過的食物真的會令人類漸漸失去健康?難道我們永遠不會有足夠幸福的感受?

有一個人對這些事認真了,他就是比爾·蓋茨最爲推崇的、被稱爲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史蒂芬·平克

他通過研究啓蒙運動以來300年的人類世界的諸多方面,對一些問題作了充分的探索,並在新書《當下的啓蒙》中,用數據說話,通過75幅震撼的圖表,論證了人類的壽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識、幸福等方面都呈向上趨勢。

這30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人類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和偉大進步,這些都是啓蒙運動的禮物——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他呼籲我們避開驚悚的頭條新聞和灰暗的末日預言,因爲,如果我們繼續運用知識來促進人類的繁榮,即將取得的進步則是無限的。

本文爲《經濟學人? 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先生評《當下的啓蒙:爲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敬請暢讀。

1.

“Dare tounderstand.”

“敢於知曉!”

Dare tounderstand”,是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在新書《當下的啓蒙》中反覆強調的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敢於知曉!”,它是康德對18世紀啓蒙運動所倡導的價值觀的總結。

平克的這本書,列舉了大量的數字,告訴我們要對未來充滿樂觀,因爲全世界範圍內各個領域在都日積月累地持續取得進步。

比如:

當今世界的富裕程度大約是200年前的100倍,而且事實與普遍的看法相反,財富分配的發展是更趨於均衡的;

如今,每年死於戰爭的人數不到上世紀80年代的1/4

不僅更富足,人們還更聰明。數據表明,無論在世界何處,人們的智商分數都在不斷上升,100年來竟提高了30分。也就是說,如今人們的平均智商分數很可能比一個世紀前98%的人都高。

不過,如果這本書的價值僅僅是告訴我們當今的世界已經很牛了,那麼比爾?蓋茨一定不會說“這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

2.

《當下的啓蒙》

解答了一個重大議題

《當下的啓蒙》的價值是重申“啓蒙還在路上”,恰如書的副題所說:“爲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啓蒙的思想對推動當下的進步仍然擁有巨大的意義

史蒂芬·平克試圖在書中回答一個無論東西方都面臨的重大議題:爲什麼我們現在積累了前人所無法想象的知識,強大的運算能力與工具已經唾手可及,甚至讓思想得以一鍵分享,但是整個世界卻變得更加“非理性”?

換句話說,平克想要回答的是:爲什麼在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盲從和民粹還會有如此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人習慣於給出“藍色的謊言”。

湛廬君注: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衆主義、人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該理念擁護平民掌控政治,反對精英或貴族掌控政治。(來源:百度百科)

3.

什麼是“藍色謊言”?

我們都聽說過“善意的謊言”,英語叫做white lies,也就是“出於好意而說出的謊言,是爲了他人着想而說出的謊言”。那什麼是藍色謊言(blue lies)呢?

先舉個例子:

歐美國家有不少人說不相信進化論,或者並不認爲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他們這麼說,並不是因爲他們沒受過教育,不瞭解進化論或者全球變暖背後的科學分析,也不是因爲他們想要去探討這些科學分析中的特定觀點。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他們是在說給別人聽,是在表達一種態度,傳遞一種訊號。

“藍色謊言”簡單說起來就是,一些人表達出的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談怪論

按照平克的考據,藍色謊言,最早指代的是美國警隊所持續表達的一種態度,而警隊的制服是藍色的。那段時間,每當出現白人警察射殺黑人青年的案件之後,無論具體案件的事實有多麼千差萬別,警隊一開始的態度總是一致的:白人警察是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才做出開槍的選擇。

一般來說,這種“藍色謊言”目的是爲了表達一個團體的向心力,而不是對事實做評價。在傳播“藍色謊言”的人的眼中,小團體的團結比事實、真知更重要。

“藍色謊言”還有着挑釁、刺痛他人的作用。比如在對全球變暖的討論中,那些堅持溫室氣體排放不會導致全球變暖的論者,他們更願意用這種論調來刺痛環境保護主義者,它們就是要用自己的無所謂反襯出環保主義者想法是“杞人憂天”。按照人類學家的說法,你標榜的觀點越無稽,你傳遞出來的信號也就越強烈!

當然,“藍色謊言”還有一種傾向,說得嚴重一點,就是遞交“投名狀”。如果在對手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言論,卻能鞏固自己在小團體裏的地位,那麼這樣的“藍色謊言”說得越多,在小團體裏地位的加分也就越高。

可問題是,藍色謊言的泛濫,就是非理性的泛濫,後果很嚴重。就單獨的個體而言,販賣一下藍色謊言很可能是理性的選擇,但絕對不是理性的思考;而如果整個社會都根據藍色謊言來行動,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比如說,當越來越多人不再關心“全球變暖”,也不支持減緩全球變暖的行動,等到南極冰蓋融化,紐約和上海都沉沒於海底的時候,再做政策檢討就晚了。

4.

“藍色謊言”背後:

理性不是想當然的;

信息充沛不一定帶來更深思考

除去藍色謊言帶來的非理性思考,還有兩點也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對“非理性”的擔心:

第一點:“廁所實驗”。

比如,問你廁所室怎麼操作的,你肯定說你知道。但是如果要你詳細解釋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很多人就不一定能答上來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所知道的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

第二點:“圈層化”加劇。

雖然我們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但是沒有多少人樂於每天追求新知,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強化他們固有認知的消息,就好像球隊的粉絲一樣——粉絲瞭解球隊的新聞,是希望強化他們與球隊的紐帶,並不是真的關心球隊的球技有多大長進。

瞭解了這些之後,就可以更清楚理解平克爲什麼要強調“理性”,強調“Dare to understand”的苦衷了,因爲理性並不是想當然的,信息的爆炸並不一定會帶來更爲深邃的思考。

其實,在呼喚理性這件事上,當代人比啓蒙一代有着優渥得多的條件。

就個體而言,當代人比起啓蒙一代的人,具備思辨能力更爲強大的大腦,因爲“大腦是最貪吃的器官”,現代人相比兩百年前,擁有好得多的營養。同時,我們所處的社會也給予了大腦多得多的刺激。我們身處的環境中廣泛採用視覺符號,比如說地鐵線路圖、數字顯示屏刺激着我們的感官;類似電子表格、股票報告這樣的分析工具也被廣泛採用。此外,各種學術概念,比如說“供求”“通脹”等等,也逐步滲透到日常語彙之中,這些都激發了人們做更多的分析性思考。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如果想要更好地應用更爲聰明的大腦,就需要更強烈地貫徹理性思考的一系列規則和範式,比如激發不斷挑戰智力的好奇心、允許公開透明的思辨、強調對權威和教條的質疑、用事實和實證來檢驗理論等等。

當平克梳理了啓蒙運動以來全人類社會的巨大發展之後,他反覆強調

社會和發展都將變得日益複雜,億萬個個體組成的社會,個體的訴求千差萬別,各自爲了自己的福祉而努力的結果是帶來了紛繁的選擇。在這個時候,推進公共治理的最佳態度是開放的心態和科學的方法,用開放的心態來不斷找出最佳實踐,用科學的方法不斷檢驗理論和政策。

檢驗社會治理的最終指標,應該是每個人都能繁榮成長,生活豐富、健康快樂、自由友愛、知識富足,平克把這些定義爲“人文主義”。

平克還特別強調,社會治理的改善,不應該像球隊的對抗那樣一定要分出贏家和輸家,更應該像科學實驗那樣提出假設、在現實中試錯、從失敗中汲取經驗、不斷改良推動進步。

在過往的實踐中,人類智慧已經總結出:擁有好的社會機構與組織、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推動自由的市場、加大民生的投入和法治的監管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良方。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讓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治理水平變得更加可能。數字革命讓我們能夠實時觀察到個體的行爲和他們加總之後的趨勢,也讓我們能夠實時驗證哪些理論是正確的、哪些政策最有效。

這個時候,再次強調啓蒙的思想:理性、科學、人文主義與進步,變得尤爲重要。因爲只有堅持理性,才能勇於創新、不懼怕改變、樂於接受批評、擁抱創新。

史蒂芬?平克新書

《當下的啓蒙:爲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點擊小程序,即可購買

作者簡介

吳 晨

《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

曾擔任歐洲金融(亞太區)總編輯、《財務總監》雜誌主編。

在記者生涯中,吳晨先生研究範圍廣泛,涵蓋國內最新的科技趨勢,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與自動化,以及他們對商業的影響;創新的驅動力,以及管理領域裏的最佳實踐。其撰稿關注中國製造業轉型的特稿獲得2008年度亞洲出版商協會報道優勝獎。

#今日互動#

說一說,

你感受到的,世界正在越變越好的例子吧~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與湛廬君分享你的想法~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