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此詩原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意思是蓮花生大師的沉默,作者是談笑靖(筆名扎西拉姆·多多)。出自其2007年的作品集《疑似風月》。2008年,這首詩被刊登在《讀者》第20期,標題被改作《見與不見》,署名為倉央嘉措,因此多被訛傳為倉央嘉措所作,後法院判決著作權為談笑靖所有,《讀者》也為此事道歉。

之所以成為倉央嘉措的謠傳詩作,說到底,還是因為倉央嘉措的傳奇太過神奇、太過吸引人。還有他作為情僧而寫下那些多情、浪漫而又唯美的詩句,打動了無數讀者。所以人們願意相信,《見與不見》是出自倉央嘉措之手。

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吧:就是大家認為,只有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倉央嘉措,才配得上寫出那麼美的詩吧!

拋開作者,就這首詩來講,讀來有如音樂般的美妙,排比句的運用使詩中感情的表達深情款款,表達出一種最真摯動人的感情,一種「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情,一種不執念不束縛但又不離不棄永遠堅守的感情!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發自內心的欣賞對方愛慕對方,靜靜地不予打擾,默默地在心裡享受這種美好的愛的喜悅!

-------可以說,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愛情!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首詩裡面的一句話「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可能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活著那樣的感情糾結,亦或者有太多太多的無奈讓人哭笑不得,昨天看一部《最好的我們》真的看到了什麼是青春,在那個年代留下的東西可能真的時間無法帶走什麼,就像耿耿對余淮,最後的一聲「對不起,我來晚了」便能讓十年找尋和等待的痛苦煙消雲散,而全世界都知道愛耿耿的路星河,56次求婚之後還是因為一句「對不起」咽下了所有的愛與恨,有一種痛苦是流不出眼淚的,在他身上看到了如果愛一個人只是希望她幸福,愛就是放手的真實寫照,最後選擇離開她所在的城市,和《見或不見》裡面這句話一樣,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現實生活中有著太過於真實的情感,有時候讓人欣喜若狂,但有時候卻能讓人「窒息」。可能看待這句話太過於膚淺,只是突然想到年輕時的自己,無論現在生活的怎麼樣,那個時代便是最好的我們。#情感生活#


倉央嘉措,這是個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難出現的一個名字,這是個明顯帶有少數民族特徵的名字。

他是藏族人,他的身份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第六世達賴喇嘛;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所謂的「詩人」。

《你見或者不見我》是收錄在《疑似風月集》內的一首現代詩,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

作品名稱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創作年代

2007年

作品出處

疑似風月集

文學體裁

現代詩

作者

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 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所以這個問題要分兩點來回答。

①我很喜歡倉央加措這個詩人。活佛很多,有他這樣傳奇的一生的人很少。他的名字被世人所知,證明了他的文學造詣。

②《你見或者不見我》這首詩與這首詩初次接觸是在初中,當時便覺得驚艷,現在讀之亦然。況且這首詩被誤傳為倉央嘉措這樣知名的詩人所寫,便能看出詩作本身的優秀。


誰是誰的誰

誰會與誰擦肩

只是過客

誰會與誰遇見

再也不見

誰會與誰相知

相見恨晚

誰會與誰相戀

心手相牽

誰許下的諾言

濕潤誰的雙眼

誰留下的背影

孤枕難眠

誰伸出的雙手

溫暖誰的孤單

誰的真心付出

贏得誰的陪伴

誰會是誰的誰

一聲長嘆

誰又是誰的誰

各自走遠

誰能是誰的誰

一生無憾


錯就錯在不該讓他學會寫詩作文,才子多風流,哪裡會守得住戒律清規?

風花雪月也阻擋不了他成為真正的活佛。

非常喜歡這首詩,情深似海: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只是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為他惋惜……


這首詩並非倉央嘉措所寫,原作者扎西拉姆多多,於2008年刊登於《讀者》,因當時署名為倉央嘉措,所以被訛傳為倉央嘉措所作。詩歌名《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疑似風月集》的中集。若是樓主喜歡,也可以去賣一本看看。順便一說,倉央嘉措的《問佛》也很棒,我最喜歡的一首,強推一看。


倉央嘉措(見與不見)

《見與不見》 

   倉央嘉措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這首詩實際上名為(斑扎古魯白瑪的沉默),意為蓮花生大師,我第一次是從白落梅寫的關於倉央嘉措的散文傳記而得知的!


倉央嘉措這首詩本來是想表達的是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後人把它當作情詩來看,觸動了很多痴情男女的心懷,倉央嘉措本來就是情聖,它的詩歌唯美深情充滿人性的光輝。《見與不見》即是一種失望,也是一份期許,更是一份堅守。有時愛與被愛是不對等的,愛不被理解和接納就痛苦失落,但又捨不得放棄,始終有一種牽掛。


其實吧,我讀過他所有的詩,最初是震撼感動,後期是逃避,回憶跟自我沉醉,這就好比你年少時候暗戀的同桌,表白被拒絕以後你遠走他鄉,多年以後,物是人非,卻還是想念心中的她,忽然有一次你在趕集的時候遇見她在賣豬肉,外表滄桑,言語粗俗,你就會說,不如不見。會繼續想念那個同桌的她,清純的她。你寫所有的詩,唱所有的歌,讚美的都是回憶中的她。


情深似海,被感動。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在那麼清凈的地方,養出了一個情種,可能是那種地方太冷清,他早已經開始叛逆了,不好猜啊!累!不亂猜詩人的心,陰、晴不定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刮旋風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