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大秦帝國之崛起》這部電視劇的人對范雎都不陌生,他對秦昭襄王稱霸中原,最後滅掉周朝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最後辭官,病逝於家中。一個有貢獻的人為什麼會突然辭官,其中有什麼隱情,是秦昭襄王的問題,還是范雎自己的問題呢?我們從范雎的為官生涯中尋找答案。

l

1.范雎投奔秦國

范雎魏國人,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沒有成功,於是又回到魏國。由於家裡窮,就做了魏國大夫須賈門客。有一次,須賈出使齊國,范雎也跟著去了。齊襄王知道範雎很有口才,就賞賜黃金和美酒給范雎。須賈知道後,認為范雎要出賣魏國,回國後就把這個事告訴了魏國宰相魏齊,魏齊大怒,就命人打范雎,范雎就裝死,然後魏齊命人把范雎扔到廁所。范雎就請求看守把他放了,日後必有重謝。這樣看守就乘魏齊喝醉的時機,說把范雎扔掉,魏齊同意了。這樣範雎就逃了,魏國人鄭安平知道後,就把范雎藏起來了,並把范雎更名為張祿。不久,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就裝扮成差役,王稽就問他魏國可有賢人願意去秦國?鄭安平就說:「有位張祿先生」。王稽就讓鄭安平帶范雎一起來,王稽和范雎談過後,覺得范雎是個人才,決定帶范雎回秦國。進到秦國後,遇到了穰侯魏冉,由於魏冉討厭說客,范雎就跳下車走了,魏冉搜查時沒有發現范雎,就離開了。不久,范雎和王稽就進了鹹陽。

2.遊說秦昭襄王

到了秦國後,王稽向秦昭襄王報告了出使情況,順便推薦了范雎。可秦昭襄王並不在意范雎。范雎在秦國待了一年多都沒見到秦昭襄王,於是范雎就上書懇請秦昭襄王見他一面,如果秦昭襄王對他的談話不滿意,甘願領罪。秦昭襄王看了范雎的上書後就召見了范雎。范雎就用周文王和春秋五霸的事蹟來勸說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聽了後很高興,從此以後,秦昭襄王無論大小事情都請教範雎。范雎建議秦昭襄王親近中原國家,威脅楚趙兩國,然後楚趙兩國也會親近秦國,這樣齊國就會恐懼,那麼齊國也會討好秦國,這樣韓魏兩國也可以收服了。秦昭襄王問如何親近魏國,范雎認為先收買魏國,不行再攻打魏國。秦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建議,兩年間拿下了魏國的懷邑和邢丘。

3.得到秦王的信任

范雎認為秦國要稱霸首先得籠絡韓國,於是秦昭襄王派人出使了韓國。接著范雎又用夏商周滅亡的原因來勸諫秦昭襄王罷免外戚的權力,獨自掌權。秦昭襄王聽後,如夢初醒,於是把穰侯等外戚遷出了國都,然後任命了范雎為相國,把應城封給了范雎,封他為應侯。不久,蘇秦採用合縱的策略聯合六國抗秦。范雎就賄賂趙國來瓦解合縱,果然很快合縱的六國內部產生了矛盾。

4.辭官

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時採用范雎的計謀使用反間計,讓趙國用趙括代替了廉頗率軍,結果趙國軍隊在長平之戰被打敗。這時蘇代就來遊說范雎,讓趙國割地,然後停戰講和,不要讓白起佔了大功。范雎覺得蘇代說得有理,就向秦昭襄王建議停戰講和,秦昭襄王同意了,這樣白起和范雎就產生了矛盾。范雎就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說白起不願領兵打仗,秦昭襄王很生氣罷免了白起的官爵降為士兵,並遷出鹹陽,白起走到杜郵時自殺了。接著秦昭襄王就讓鄭安平領兵攻打趙國,結果鄭安平被趙軍包圍了,他就投降了趙軍。范雎覺得罪責難逃,因為秦國被舉薦的人犯了罪,舉薦者按同罪名治罪。可秦昭襄王沒有治他的罪,反而獎賞他,安撫他。第二年王稽與諸侯們有勾結,被殺,范雎因此也很鬱悶。

有一天,秦昭襄王嘆息道白起已死,鄭安平反叛,國內沒有善於打仗的將領了,我很憂慮。范雎聽後很害怕,以為秦昭襄王在怪他,而且他也一時想不出解決辦法,就推薦蔡澤來代替他的位置,他就辭官了,不久就病逝了。

從范雎的為官之路來看,他確實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秦昭襄王稱霸諸侯做出了貢獻。秦昭襄王也很信任和重用他,然而他為何會突然辭官呢?是他急流勇退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一起來分析。

1.范雎愛權和財

范雎死裡逃生艱難來到秦國,為了能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提出了秦昭襄王稱霸的計劃,秦昭襄王同意了他的策劃,先是罷免了魏冉等外戚的權力,然後又設計,使秦昭襄王罷免了與他意見不同的白起,最後推薦了鄭安平和王稽等人,這樣朝中就都是他的人了,他在朝中就有了勢力和權力了。秦昭襄王每次給他的賞賜他照單接納,蘇代建議秦國停戰,然後讓趙國割讓土地,范雎居然也同意了,說明他很貪小利。

2.秦昭襄王的霸道

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瞭解到秦昭襄王是個霸王,比如他能聽從范雎的建議把扶持他坐上王位的魏冉罷免,並遷出鹹陽,然後在長平之戰時把作戰有功的白起罷免了,都說明他很霸道,對他有用時,他就加以任用,沒用了,他隨時都可以毫不留情地把這些人扔掉。

以上兩點就是范雎辭官的主要原因,他貪權貪財,使得他想辦法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取得信任後,他就開始培植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排除魏冉,白起等妨礙他仕途的人,接著安插自己的親信,可他忘了,人是會犯錯的,結果他推薦的人最後都出了問題,這樣就牽連到他。秦昭襄王的霸道他是見到了的,所以他覺得有一天他也會與白起有同樣的下場,於是惶惶不可終日,最後也是沒辦法了只好辭官了。一個人慾望不可太強烈,只有節制自己的慾望才能保全自身。


秦昭襄王沒有處死範睢,範睢是病死的,範睢之死與秦昭襄王無關。

秦昭襄王身為一國之君,為了得到範睢的輔佐,以國君之身跪地請教,這叫禮賢下士。而範睢也不負所望,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叫相見恨晚。

秦昭襄王執政的前四十一年,宣太后獨掌大權,魏冉、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四大貴族掌握朝政,秦昭襄王的國君權力被分割。範睢向秦昭襄王提出:驅逐太后及四貴,收回權力。讓秦昭襄王成為秦國真正的國君,也讓秦國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國君權力被分割。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秦昭襄王收回權力後,拜範睢為相國,範睢為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戰略:遠交近攻。成為當時最符合秦國國情的外交策略,為秦國強盛提供戰略方針。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這範睢對自己的評價,範睢不是個君子,而是個恩怨分明的性情中人,對於迫害他的人,範睢羞辱須賈,逼死魏齊。對於與他不和的人,範睢建議秦昭襄王逼死名將白起。對於有恩於他的人,範睢分別提拔鄭安平、王稽為將為官。對於提拔他為相的秦昭襄王,範睢忠心耿耿、盡心儘力輔佐。

範睢之死,死於報恩。按秦律法,被推薦的人犯法,其推薦人同罪。鄭安平圍攻趙國失敗,投降趙國,按律,範睢當殺,秦昭襄王並未計較範睢,反而更加賞賜。其後王稽因犯法被殺,按兩罪並罰,範睢都要死兩回了,但秦昭襄王始終沒有追究範睢,只是範睢內心不安,並辭去相國之位,不久便鬱鬱而終,生病而死。

終秦昭襄王一生,無論範睢如何,沒有猜忌範睢,始終尊寵範睢,無愧於寡人叔父之稱,秦昭襄王與範睢,如齊桓公與管仲,名君與賢相,堪稱君臣典範。


范雎並沒有被秦昭襄王處死,只是「辭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已,最後在封地去世,是正常死亡。別說是秦昭襄王殺范雎,就連他應侯的爵位,秦昭襄王都沒有削奪!

范雎原本只是魏國的一介布衣,最初投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充當門客。因為跟隨須賈使齊時受到齊國重視,被魏相魏齊認為范雎通齊賣國,一頓毒打,差點兒把范雎給打死,最後范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來,在鄭安平和王稽的幫助下,范雎化名張祿到了秦國,成為了秦國的客卿。范雎在秦國一無後臺背景、二無人脈,如果苦巴巴熬資格,恐怕一輩子也很難出頭。於是,他把矛頭指向了彼時掌權的宣太后與穰侯魏冉!在見到秦昭襄王之後,范雎猛烈抨擊穰侯魏冉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越過韓國和魏國進攻齊國的做法,主張將韓、魏等近鄰作為秦國吞併的主要對象,而對於齊國這些不接壤的諸侯,盡量保持良好關係,以免處處樹敵,此即所謂「遠交近攻」!之後,范雎又向秦昭襄王提出了所謂「世人只知太后與四貴而不知秦王」,鼓動秦昭襄王向宣太后和以穰侯魏冉為首的四貴奪權!在范雎的協助下,秦昭襄王一舉將四貴驅逐回了自己的封地並逼迫宣太后還政,從而獲得了實權。

在幫助秦昭襄王奪權之後,范雎在秦趙長平之戰時又使出反間計,讓趙孝成王用馬服君趙奢「紙上談兵」的兒子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致使趙軍大敗,「戰爭屠夫」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震驚六國。之後,白起上書秦昭襄王,企圖乘勝一舉滅趙。可是,范雎不幹了!原本長平大勝是自己反間計的功勞,如果讓白起乘勝滅趙,白起的功勞將完全蓋過自己!於是,以「秦軍疲憊,需要修整」為由,勸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很顯然,秦昭襄王對白起並不放心,更加不想把滅趙的首功給白起!於是,秦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命白起退兵,接受趙國割地求和。

但是,秦昭襄王並沒有放棄吞併趙國的企圖。不久之後,秦國再次攻趙。但是,這一次,秦昭襄王並沒有派出白起。結果,趙國舉全國之力激烈抵抗,魏、楚見不是白起掛帥、有機可乘,也橫插一槓子、趁火打劫,秦軍大敗!最後,秦昭襄王不得已又想重新啟用白起,可白起不幹了,撂挑子稱病不肯出徵。短短三個月,秦軍兵敗如山倒,非但沒有能夠滅趙,反而損失慘重!後來,秦昭襄王下死令要求白起出徵,白起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動身。就在白起動身之後不就,秦昭襄王在范雎的攛掇下,派人在途中賜死了白起。當然,說到底還是秦昭襄王覺得白起不肯出徵、不聽調遣,對自己已經沒用了的……范雎只是替秦昭襄王說出了想說而不便說的話罷了。

在白起被殺之後,秦軍迴天乏術、一敗塗地。就在這個時候,范雎推薦給秦昭襄王的兩個對自己有大恩的人,鄭安平兵敗降趙、王稽通敵東窗事發……按秦制,薦人不當,舉薦者是要連坐的!范雎難辭其咎。不過,秦昭襄王對范雎還是比較厚道的,並沒有因為鄭安平和王稽的事情處置范雎。但是,范雎因為這件事,也招來了不少非議,已經很難在朝堂之上立足了。同時,秦昭襄王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也讓范雎驚出了一身冷汗:「武安君已經死去,而鄭安平等人叛變了,國內沒有能徵善戰的大將而國外敵對國家很多,我因此憂慮。」雖然秦昭襄王此言或許不是針對范雎的,但是范雎卻聽者有心且確實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畢竟,白起對秦國是有大功的,秦昭襄王殺白起眼鏡都沒眨一下!更何況是自己?而且自己還背負著「薦人不當」的罪名,范雎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擔憂。

就在這個時候,范雎的接班人蔡澤出場了。蔡澤勸范雎急流勇退,趁秦昭襄王對范雎還存有感激之心時,及早隱退、以免秋後算賬。最終,范雎採納了蔡澤的建議,主動請辭,並推薦蔡澤接替自己。而秦昭襄王也知道範雎已經「江郎才盡」,便同意了范雎的請辭。之後,范雎回到自己的封地應城,不久之後病死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說是秦昭襄王殺了或逼死了范雎!個人認為,范雎應該是正常死亡。


魏國人才大量西流入秦國。這就造成西方崛起,東方衰弱的不平衡發展。

秦始皇時期,韓王使陰招,想轉移秦國視線,讓鄭國到秦國修渠,以耗損秦國實力。秦國知道後舉國嘩然,要逐客。李斯就寫了《諫逐客書》。裡面詳述了客不虧秦的許多事實。讓秦王放棄逐客,繼續任用關外賢達之人,為秦出謀劃策。

範睢,在魏國受盡屈辱。在秦國朋友幫助下,得到秦昭王重用。秦昭王掌權,老範是出了大力的。長平之戰進行到騎虎難下之時,範丞相用反間離間趙國君臣,趙王換將,秦也換將。最後白起坑盡趙軍主力,使趙國一蹶不振。之後殺白起,邯鄲之戰失利,朋友王稽,鄭安平叛降,事牽應侯,直接讓應侯愧對昭王。

應侯就稱病不出,在自我退休前推薦新銳蔡澤代替自己。秦昭王也想看看新面孔,給政府注入新鮮活力,就同意了應侯退休申請。應侯回家養老,不久病死。也算個好結局了。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好。

我們可以縱觀一下歷史,凡是曾經和一把手親密無間的大臣,很多都沒有落得好的下場。比如和珅,呂不韋,胡惟庸。我們簡單從範睢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範睢是魏國官員,他是落難後才來到了秦國,後被秦王破格提拔,成為秦國國相。在這一過程中,範睢是最大受益者,所以他會為了秦王肝腦塗地。所以,秦王需要做的臟活累活,都是由他出面完成的。比如廢掉宣太后,罷黜魏冉,基本上都是在他的努力下完成的,但是實際的背後主謀是秦王。而秦王拿到至高無上的權柄之後還需要有人維護他的統治,而範睢無疑是最佳人選。所以秦王無底線維護他,其實實在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關係自然會緊密。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範睢做了一些事,與秦王的利益已經不太一致,甚至損害了秦王的利益。一個是陷害白起,一方面沒有讓白起拿下趙國的邯鄲,另一方面進讒言害死白起。雖然這些都小鬍子秦王的本意,但是白起死後,秦王再也沒有對大國組織起有效的戰爭,也沒取得過勝利,甚至被5國合縱擊敗,這就是失去白起的後果。這秦王后悔了,他不能傷害自己呀,那就只能找人頂包出氣。那這個人就是範睢。第二是範睢任人唯親,他破格提拔了王藉和鄭安平這些老朋友,並放在了重要的軍事崗位上,但是能力卻打不到工作的要求,於是一個投降趙國,一個叛變。這嚴重損害了秦國的利益。這是秦王不能容忍的。從秦王看來,用你範睢是為秦國江山永固,但是你搞小圈子,謀求自身發展而不顧國家安危,這是不可饒恕的。此外,範睢的用人原則已經大大的損害了秦國已經建立的論功行賞的提拔原則,尤其那些捨命拼戰沙場的將官們看不下去。自王權到廣大的統治體系都已經對範睢不利了。

這一邊,範睢越來越不討好,而那一邊,蔡澤等新的優秀人才來到了秦國,他們形成了一股新的勢力,圍繞在秦王周圍,願意為秦王排憂解難,而且這羣人水平不比範睢差。已經不是秦王的唯一的範睢不存在了。

最後的結局就是,秦王所犯的錯要由人來背,秦王曾經做的那些齷齪事要封口。範睢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只有死路一條。


范雎是自己退休的,何來的被秦昭王處死的說法?

《史記 範睢蔡澤列傳》: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彊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範睢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而秦昭王稱呼範睢為叔父的說法,更是毫無來源,不要誤導別人好嗎?

範睢在事業開始落潮時,在蔡澤以「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的勸諫下,推薦蔡澤替代自己接班,輕鬆的回家抱老婆孩子去。

可以說,範睢、和蔡澤,是秦國有名的丞相中很少能夠得以在事業高峯得以保存的。其他的如商鞅、張儀、魏冉、李斯、呂不韋等都都是蔡澤所說的「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從秦始皇親徵前後,親楚勢力重新崛起來看,如果秦昭王時期親楚勢力沒有被範睢所擊敗,秦國就會形成親楚勢力長期把持秦國國政的局面,秦國也就不能夠一統六國。

所謂秦昭王尊崇範睢的說法也不全面,綜合秦昭王即位以來,他所尊崇的第一個是孟嘗君田文,然後是魏冉,最後纔是範睢。


表現上看來,範睢從一開始入秦勸說秦昭王除「四貴」,最後代替了魏冉做了秦國的丞相,獲得在秦國施展才華的機會。可以說,是斷送了他人的前途換取自己的前途了。然而期長平之戰後屢屢挑拔白起與秦王的關係,最後導致秦昭王賜死白起。在大眾看來,範睢過於小人行徑了,範睢果真是小人?其實不是,他在替秦王當了這個小人,他是所以受到秦昭王寵信是因為他敢做小人,他之所以被處死也是因為敢於替秦昭王背負小人之名而死,把好人留給君王做,把小人之名留給了自己。訶謂實實在在的忠臣。

為什麼要有人做「小人」?因為秦王不可以說不行,「小人」範睢可以說不行。長平之戰後,白起提出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下邯鄲,然而長平之戰舉國奮戰,全國所有青壯全部押在長平作賭注,經過長平一役,秦國雖然是大勝,然而大勝的背後,卻是舉國國力、人力、物力耗盡的慘勝。然而,不管是六國還是秦國臣民,看到的是秦軍長平勝利的震驚和喜悅,卻沒有人想到舉國國力耗盡的慘淡。

但是作為秦王這個一國之主,在長平之役國力消耗殆盡之時,將領提出繼續乘勝追擊,心裡是不滋味的,因為他想,卻沒辦法提供更多用於軍隊作戰的物資和兵員,但又不能以沒有國家資產提供給軍隊所以不能戰的理由來說明自家已經窮困和打擊全國軍民的士氣。此時,雖值大勝,但是高漲的秦軍士氣與損失慘重的國力成為了進攻邯鄲的突出矛盾了。如果此時由秦王說出休兵的話,對於「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將士們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大打擊,從而影響將士對秦王的積極性。但是如果任由白起因為戰役層面的有利而不顧國家戰略上的困境一味冒進的活,結果可能是致命的。

那麼既要將士休兵又不讓別人知道自家米缸空的辦法唯有一個,就是必須有個小人跳出來害怕別人功勞大過自己,勸秦王休兵不戰了。然而這個小人不能由秦王來做,畢竟秦國是秦王的國,他要以他的威嚴富強形象來治理這個秦國。但是,面對經濟上的困境與勝利之師的高漲士氣,這個「攪局」的小人角色必須要有人來演。秦昭王此時更需要的快快勸他退兵的「小人」來緩解經濟與國力的不足,而不是冒進的勇士。

然而,除了範睢,似乎沒有人肯做這個「小人」了,由範睢提出休兵言和的話,秦軍將士就會把「不能再立功」的怨恨轉到範睢的身上,而不是秦王身上。範睢看到了問題的要害,堅決做了一回小人。表面上,白起恨透了他,其實秦王卻最感謝他,他將所有的怨恨攬到自己身上守住秦國窮困的機密,也維護了秦王與秦軍將們的內部團結隱定。

然而白起在處理長平之戰的矛盾卻沒有範睢那樣敢相當了,相反,為了「戰神」的聲譽將最難堪的醜事赤裸裸地往形象威嚴的秦王身上扔,就是長平殺趙軍降卒的事。

當時趙國降卒一事卻實是個大難事,處理得好與不好,在輿論上對秦國在各諸候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長平之戰秦國耗費舉國之力與趙國在長平對峙三年,國庫民間均無糧可供了,供給長平的秦軍尚已困難重重才擠得出點保命糧維持,然而在原來的人數上一下子多了二十萬趙軍降卒,對於因秦國為長平之戰在國內已經開始啃樹皮充饑的秦國子民來說,無疑是在供給上雪上加霜。

此時,收降率與糧食供給上出現了刻不容緩的矛盾,幾十萬人要填飽肚子,已無糧可供。然而殺降,是一件最喪失仁義的事,做了名聲不保,以後各諸候國必定仇秦,仇秦意味著,往後各國對秦軍開戰只有血戰到底而求生,絕不投降而送死。這事秦王是做不得的,秦王做了便給各國留下殘暴之君和殘暴之秦國的臭惡名聲,引發寧死不降惡秦的後果,對秦軍在統一的路上是個巨大的障礙。

然而,國做不得,君做不得,在將軍必須挺起胸膛為整個秦國和秦王利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承受殺降的殘暴之名的時候,白起卻沒考慮這層,只是認為殺降的話,他白起「戰神」的名聲蕩然無存。他沒有像範睢那樣自告奮勇地拋開個人榮辱得失為秦國的利益演好這場「不是秦王要殺降,是秦王勸我不殺降,是我白起非殺降不可」把暴名留給自己,把仁義之名留給秦國和秦王的這場戲。秦帝國的名聲比起白起的名聲,固然是帝國的名聲重過白起的名聲,在兩者不可同得之時,白起卻沒敢擔當起作「惡人」的名聲,不想做,不能做,又不得不做的醜事卻要秦王下令然後他白起實施,這是讓所人有知道是秦王纔是殘暴的元兇啊。

秦王知道白起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聲來維護秦帝國的名聲時,便給了一張空文詔給他自己寫處理降卒的詔書。最後不得已把殺降的事給做了。然而殺降一事,自己卻認為是有人在背後給他「穿小腳」的結果,其實,秦王代表一個帝國的威嚴,而白起僅是這個傍大秦帝國統一天下戰略的一枚棋子,帝國的威嚴比起一個臣子的個人榮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

不管除「四貴」,最後代替了魏冉做了秦國的丞相,還是長平之戰表面上是秦軍勝了,局外人只是看到勝利的喜悅,然而勝利者背後的無奈沒有知道,也遠遠沒有結束,他仍需要有人擔當和承受勝利背後的無奈、痛恨、冤屈甚至個人的生死。最後,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句讓人感慨萬千的話:「個人生死榮辱得失與國家利益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我想原因就在這裡。


這完全符合兔死狗烹的歷史規律!

在范雎入秦之前,雖然秦國在宣太后和魏冉的領導下逐步走向強大,但是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在位已經四十一年啦!在位被架空了將近四十一年權力的大王,是不是要來點刺激,搞一搞氛圍。

這個時候范雎入侵,跟秦昭襄王說瞭如此如此!秦昭襄王一聽:「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於是開始扶持范雎從而打壓魏冉和宣太后!

為什麼是范雎而不是別人,這就是秦國國主的高明之處,如果用秦朝有背景的人來打擊魏冉,第一,很可能是魏冉一派的,偷雞不成蝕把米,容易被宣太后和魏冉來個反手,這樣就不好玩了;第二,利用這個人扳倒魏冉後,自己會不會做大,成為另一個魏冉?

所以,秦昭襄王選擇了這個和自己「志同道合」外國人來做這枚棋子,扳倒魏冉,取而代之,最後可以棄而不用。

秦昭襄王不是昏君,他不會不明白宣太后犧牲自己和義渠王私通是為了秦國,他不會不明白魏冉為秦國東出做出的貢獻,他不會不明白白起為秦國的千秋大業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但是秦昭襄王更明白,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時代必須有新的面貌,不管舊時代的人做了多少的功勞,都會成為給自己立威的工具,這一點與其父秦惠文王登基即殺商鞅是一個道理!

李斯在評價范雎的時候說: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這個評價就很高了,但是在說作用的時候,李斯最後說的是「使秦成帝業」,成帝業之後,還會留著你嗎?對於淘汰功臣,秦國從來就沒有手軟過,商鞅也好,張儀也罷,魏冉、白起、范雎這些不過都是秦成帝業的墊腳石罷了!


秦昭襄王嬴稷稱范雎為叔父的事,發生在追殺魏齊的時候對平原君說的,平原君為魏齊求情,秦王以叔父之語堵他的嘴巴,「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但范雎是病死,並不是死於昭王之手,這也是少有的功臣善終。范雎是成語睚眥必報的創造者,在歷史上的真小人的稱號,縱觀他的一生,曲折離奇,在卑微時極其悲慘,在上位時如日中天,思退步時卻能急流勇退,拋開品德且不談,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范雎是魏國人,周遊列國學有所成想要報效國家,拜在中大夫須賈門下以求謁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須賈不識其才,留置不用又懷疑他與齊國有勾結,把經過報告給魏國相國魏齊,魏齊大怒,在一次酒宴時召范雎前來,命人鞭打他,要他招認與齊國私通之罪,本無其事范雎無從招供,被毒打得脅骨折斷牙齒脫落,昏死過去,眾人以為他受刑不過死亡,便把他丟在廁所裏,眾賓客門人酒喝多瞭如廁時都往他身上撒尿。一會僕人便把他包在席子裏扔掉了。醒過來後的范雎,掙扎著起身找到朋友鄭安平,鄭安平便幫助他改名換姓,離開魏國入秦。

得秦國使者王稽的引薦,范雎得以上書秦昭襄王嬴稷,時昭襄王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歸國後,已當國君三十多年,而還是母親宣太后執掌國政,權勢滔天,又有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輔翼,人稱四貴,也是權傾全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范雎便勸說秦王廢太后,逐四貴,獨攬大權以成霸業,秦王召見了他,一席話後大為折服,拜為客卿,以范雎的方略,對六國進行遠交近攻,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並拉攏齊國,瓦解合縱,成效明顯,五國懾服。秦王便拜范雎為國相,封應侯。

在長平之戰後,范雎在說客的遊說下揣摩秦王之意勸說收兵,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與白起開始矛盾,幾個月後昭襄王又想攻打趙國,命白起為將,被拒絕,發展到賜死白起。當權後的范雎想起當年在魏國所受的恥辱,未報仇先報恩,奏請秦王封王稽為河東郡守,鄭安平為將軍。然後秦王起兵以為范雎報仇的名義,攻打韓魏兩國,魏齊情知不妙,掛印逃走入趙國,昭王聽說魏齊藏在趙國的平原君家裡,就假裝交好寫了一封信給平原君引他來秦,把他扣押為人質要趙王拿魏劉來換,便有了開頭一席話。秦國的追殺,連虞卿信陵君都扯了進來。最後魏齊自殺,趙王用他的人頭換回了平原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范雎至此權力如日中天,這時他的絕頂高明才體現出來,史書記載了一件事,私揣以為可能是范雎自己設局。說當時有燕國士子前來秦國求官,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勸喻無常,又以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大夫文種的下場隱喻伴君如伴虎,勸范雎急流身退。其時范雎因為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投敵而不安,聽到這席話後,便奏明秦王推薦蔡澤代替自己,然後辭歸封地,得以善終。


看著其他人答的不亦樂乎,你們難到不看題目有沒有問題嗎?

范雎被尊成為叔父沒錯,問題是范雎最後是辭職回封地後病死的,啥叫處死了范雎?


范雎的生平大家寫的夠詳細了,我就不多說,只根據題目說兩點。

一,范雎被尊成為叔父的記錄:

秦昭王和平原君喫飯的時候說:

「從前周文王得到呂尚尊他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為仲父,如今範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範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裡,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腦袋取來;不然的話,我就不讓您出函谷關。」

平原君不幹,但是趙王很害怕,要捉拿魏齊,於是魏齊再次逃跑,去投奔信陵君。

信陵君懼怕秦國有些猶豫,結果魏齊就自殺了。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二,范雎之死是辭職回家之後病死的。

范雎是個恩怨分明的人,當官後以前對自己好的人都加倍酬謝,對自己不好的人都是加倍報復。

之前幫過他的人都被推到高位上。其中有兩位都出事了。

一是鄭安平。作為秦軍將領,在攻打趙國時反被趙軍團團圍住,情況危急,他帶領二萬人投降了趙國。

二是王稽。經過推薦做了河東郡守,但是他曾與諸侯有勾結,因犯法而被誅殺。

按照秦國法令,舉薦了官員而被舉薦的官員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同樣按被舉薦官員的罪名治罪。這樣範雎應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

雖然秦昭襄王還是看重他,下令不讓人說這件事,但是范雎自己很是過不去,害怕自己會被治罪。

後來,範睢聽燕國人蔡澤之言,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同志們,答題要看清陷阱啊,別被帶到坑裡去了!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