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有機農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是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前我國有機農業在生產、市場和認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食品消費選擇、食品安全係數、也提高了我國農業產品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

生態農業作物的有機質的含量越高,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也就越好。雖然有機質僅占土壤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它在土壤肥力營養成分上起著多方面的決定作用。通常在其它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一定含量範圍內,有機質的含量與土壤肥力營養成分水平息息相關;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是對長期傳統農業生產實踐的一個新的替代,也是一種新型農業生態的、有機的演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衡量農作物和果園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生產無公害糧食、果品、菜蔬的基本條件和因素。

農作物在土壤里對肥力消耗養分的過程,產量越高對土壤養分的消耗量也越大,即消耗的有機質就越多。因此,必須進行土壤生息保養,使土壤營養成分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維持土壤肥力活性與持續性。

1、腐葉歸根歸土

在果蔬種植業中,果樹葉含有大量粗纖維和礦物質營養元素,但果樹落葉中又含有大量的病蟲源,不能直接覆蓋或埋在樹下,必須將枯枝落葉清園集中起來,好好利用製成堆肥。經堆腐自然發酵產生高溫殺菌後,再回施到果園中。因落葉中含有作物在一年生長期內累積下來的營養元素,將落葉進行發酵堆肥,既清除落葉中的病菌、蟲卵,又可以為作物提供下一年生長期內,葉片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成分,維持土壤營養平衡,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果蔬施肥用量。

另外還有農作物的殘體、農產品生產後下腳料廢棄物,也可以經過發酵處理之後返回土壤,為土壤補充有機質和營養元素成分。

2、秸稈還田歸土

小麥、水稻、甘蔗、黃豆、油菜收穫後剩餘的秸稈、葉、殼,也是通過堆制漚肥返回土壤的一個重要的原材料,可以直接覆蓋在水稻田或小麥田中,投入有益微生物菌劑促進分解,既減少運輸秸稈的勞力和費用,也能變廢為寶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施用肥量。

將秸稈覆蓋在果園或菜地土壤表面,完全將土壤與果蔬作物隔絕開,減少土傳病菌對農作物的影響,同時減少雜草的萌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而達到保濕防旱的目的。秸稈分解後也會為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3、種植綠肥還田歸土

通過在果園行間或冬季閑置稻田種植綠肥作物,如苜蓿草、紫雲英、草木樨、紫穗槐 等,綠肥草的根系會深入土壤中,吸收土壤表層多餘的養分並通過光合作用轉化儲存在體內,在綠肥生長至一定高度結束一個生長期後,割除掩埋綠肥後,綠肥草根系死亡,在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形成有機質,疏鬆土壤增加土壤肥效。

4、增施發酵堆肥

增施充分腐熟的堆肥是快速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一個途徑,如牛羊糞廄肥等,充分腐熟的堆肥里有機質的含量在30%-40%,直接為土壤補充粗纖維及碳水有機質。並且堆肥在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也會持續分解產生更多的有機質,緩性釋放養分。

5、補充土壤有益微生物

因為土壤在長時間施用化學肥料、除草劑和農藥的環境下,導致土壤團粒結構改變板結,透氣性差有益微生物含量越來越少,PH值平衡破壞,使得土壤中儘管有很多殘留的有機物,但是無法轉化為可以被農作物吸收的惡性形態,因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急需補充,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氮菌、硝化細菌和腐生細菌 等。當土壤中增加的有益微生物以及土壤酶後,不僅可以持續分解土壤中殘留的粗纖維和碳水有機物質,也可以平衡土壤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菌種群,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培育健康活力的土壤,這是導致微生物代謝方式和生理功能多樣化的直接原因。

本文為作者原創,知乎《三農》專欄首發,具有版權權益,未經作者許可,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抄襲,一經發現將追究版權責任! 轉載媒體必須註明文章作者與來源。本文內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圖片作者! 以上為本人技術觀點,分享給廣大讀者,如有不同觀點或更好方法,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寶貴言論,或請關注知乎《三農》專欄或執筆作者 / 碧原曙光,會給你帶來更多三農資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