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樂趣,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經過代入的換位引起的思索。今天我們的話題仍舊圍繞着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展開。蘇星河和丁春秋這對同門師兄弟,可謂是兩個性格的極端。他們做對的一輩子,就像是兩股力量激烈的碰撞。其實細細品味,我覺得蘇丁二人的性格更折射出當下教育的現狀。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人的性格和命運開始說起!

  蘇星河和丁春秋,同爲無崖子的徒弟,但兩人的性格卻完全背離。蘇星河拜入逍遙派後,其心志更偏向於學習師傅的“閒情逸致”。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金石藥理,他都興趣盎然。以至於全面着力,成爲所謂的“全才”。而且他收了8個徒弟,每一位傳授一項技藝,他們分別是:琴顛康廣陵,棋魔範百齡,書呆苟讀,畫狂吳領軍,神醫薛慕華,巧匠馮阿三,花癡石清露,戲迷李傀儡。這8個人就是日後所稱的函谷八友。但從這些人的名號可以看出,沒有一個人是精通武功的,這和師傅蘇星河是同出一轍的。

  而丁春秋就是純粹的武功癡迷者。他不僅把師傅傳授的武學一一熟記,勤加苦練。而且還把一些沒有教的,甚至是已經禁止的武功偷偷研習。雖然一度走火入魔,但從聾啞谷一戰可以看出,丁春秋輕鬆壓制蘇星河。所以就兩人武學來看,師弟丁春秋可以算是兢兢業業,刻苦用功,以達精進的代表。

  分析蘇丁兩人的學藝經歷,我不禁要感嘆一句,他們其實就是當代教育的現狀縮影。我們讀書的時候,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我們是“蘇星河”式的學生。而且這種培養方式不僅僅是潛移默化,而且是大張旗鼓。我記得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的口號就是要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所以讀書的時候,我們追求的都是成績單上樣樣優異,如果稍有偏科,都是罪不可赦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和我們要面對的應試教育是分不開的,要想入學,就得看總分,要想總分優異就不能偏科,要想不偏科就得全面開花,沒有弱項。雖然我不敢說這樣的教育有什麼弊端,但至少這種全面開花的教育模式放到工作層面就相當的打臉了。

  當我們抱着相當不錯的文憑來到公司,心裏的成就感還沒有存在一秒就被現實無情的摧毀。當我們適應工作需求後才發現,公司要求的根本不是全才模式,而是需要你的個性特長。職場裏面提及: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說更直白就是能人善用。我找10個全面發展,每項只有60分的員工,不如去找10個偏科,每個長項能到90分的人。因爲一個團隊,分工是非常明確的,你只要把自己的任務漂亮完成,不給隊友拖後腿就行。我也不需要你每項技能都能勝任,公司要的是團隊,而不是能人。縱觀歷史也是如此,劉備能打,但不擅打。關羽看過左傳,春秋,但不善言。諸葛亮熟悉兵法但不會親自披掛殺敵。這些都是用人的典型案例,我們要的就是你有一個技能特別的突出,而且在你負責的那個範圍內多去思考,多去挖掘,多想想如何做得更好,僅此而已。這和“丁春秋”模式一拍即合。

  現在很多家庭對於小孩的培養真是下了血本。不僅捨得投入時間,還願意投入金錢。但對於小孩來說,這未必是最好的結果。好不容易有個週末,卻要待在室內學習各種課外興趣。也難怪現在的小孩不太能明白他們那個年齡該有的快樂。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並不能成爲一切填鴨式培養的理由。每個人都不是全才,就算你覺得對方是你理想中的全才,但他肯定有你看不見的苦楚和弱點。所以好好的把孩子的長項進行培養,他的興趣是他最大的老師。我們經常感嘆,爲什麼體育方面,美國能出這麼多天賦極好的運動員,而中國卻鮮有發現。其實這個就和培養方式有莫大關係,中國的好苗子都在教室裏衝高考呢,哪有時間在最好的發育年齡進行最好的訓練呢?還是那句話,尊重小孩自己的興趣是培養他成爲一技之長有用人的關鍵。在你想培養全才的行動前,試問下自己,你自己是全才嗎?在你處處想小孩力爭前三的思想下,問下自己,你在自己的圈中是前三嗎?答案不就很明顯了嗎?

  我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蘇星河”,卻不知社會需要的就是“丁春秋”。也許我們在茫茫人際中,太過於理想的把自己的潛力看成是“無崖子”,但那種全能,世間有幾個呢?所以何不如把握好自己的潛力,着力在自己的長項之上,這樣的人更符合當下社會的“有用之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