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和秦檜同樣是用讒言殺害於謙和嶽飛兩位民族英雄,為什麼前者沒有得到後者那樣的千古罵名?這需要從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和事件本身去分析。

于謙抗擊瓦剌也先,是民族英雄。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于謙力主朱祁鈺登基即明代宗,力排眾議反對遷都南京,並組織力量守衛並成功解圍北京城,也先迫於無奈把明英宗被放回。待明代宗病重時,徐有貞和石亨、曹吉祥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複位,這是于謙極力反對的,因此明代宗死後,徐有貞和石亨、曹吉祥向複位的明英宗讒言,後者明知道于謙是冤枉的,但還是不得不殺害了他。

而嶽飛眾所周知是抗金英雄。在靖康之恥中,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一大批被擄,其中就包括秦檜,後來在宋高宗於臨安即位後逃回南宋,在金和南宋的對峙中,是力主議和派。在是否迎回徽欽二帝的問題逢迎高宗,暗中勾結金國,貶斥和排擠嶽飛等主戰的抗金將士忠臣,最終在議和、立儲等問題上因與嶽飛發生衝突,先後指使万俟卨和張俊彈劾構陷嶽飛父子,並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嶽飛並把嶽飛賜死獄中。

因此,通過史實不難發現,徐有貞和石亨、曹吉祥饞害於謙是發生在解決國家外患後,屬於封建統治階級利益集團的內部政治鬥爭。而且徐有貞在治理黃河,發展水利科技方面貢獻很大。例外,徐有貞等饞害於謙後又被石亨、曹吉祥兩個同夥排擠,最後結局也很悽慘。

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殺害嶽飛是發生在金國滅北宋、繼續侵略南宋的國家外患之際,力主議和、迎合高宗、殺害嶽飛,是屬於個人政治投機,是賣國行為。而且秦檜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一家都降金當敗類。最氣憤的是秦檜得到高宗寵信,奸相善終。後人固然不會客氣,讓秦檜夫婦永遠跪在嶽飛墓前謝罪。

歷史是公正的,這就是同樣把民族英雄饞害了,卻能得到不同歷史評價和罵名的原因。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於少保是我非常敬佩的人。

其實如果把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做個對比的話,相對來說,我只是相對他們三人來說,雖然是合謀冤殺于謙,徐有貞比石亨和曹吉祥要好得太多。

徐有貞是在搞朝堂鬥爭,也可以說是報私仇,但和石亨、曹吉祥他們不是一路人。

徐有貞是私德有虧,但有功有過,並且沒有引發外族入侵,也沒有喪權辱國。更何況僅僅幾個月後,他也被曹吉祥陰了,後續的存在感就極低了,不談于謙估計也沒人想起他來了。

《國榷》中可以看到好幾次他減少稅負的記錄。

奪門之變不是僅僅他們三個人乾的,只不過有的有名氣,有的沒名氣罷了,利益均攤,罵名也要均攤,所以落在徐有貞頭上的,少了些。

徐有貞在報仇之後,也馬上看不慣石亨和曹吉祥的嘴臉,比如石亨的弟、侄家人冒功進官者50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多達4000餘人。曹吉祥和他的兒子(嗣子即過繼子)後來直接就謀反了。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因罪庾死獄中。英宗又想起徐有貞,對李賢、王翱道:「徐有貞有何大罪?都是被石亨等人陷害的。現在可赦免其罪,讓他返回鄉裏。」徐有貞回到家鄉吳縣,從此縱情山水。

成化元年(1465年),徐有貞獲準「冠帶閑住」,恢復官員身份,仍賦閑在家。他自負文武全才,常嘆息不獲信用,但因饞殺于謙,遭到時人的仇視,因此始終未能得到起複。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徐有貞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罵名當然是在民間留下的名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秦檜的形象是史有定論的,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的評價,都是奸臣。而徐有貞與秦檜的情狀卻有很大不同。

歷史上政治人物之間的鬥爭是很正常的。能夠留下千古罵名的。大都是為了一己私利,為國家和民族造成重大損失的人。秦檜的千古罵名,正是為此。

嶽飛和于謙都是民族英雄。甚至於說,于謙比嶽飛的功勞更大,也沒太大問題。差別在於,于謙在被害至死的時候,他的歷史功業已經完成了。在土木之變後,大明王朝面臨巨大危機,在於謙的主持之下,才最終化解危機,使得大明王朝轉危為安。在這一過程中,于謙本身就面臨巨大政治風險的。歷史上所有的君主改立,都是伴隨著人頭滾滾的。從土木之變,到奪門之變的過程中,大明王朝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國家的安定,人民在最大程度上免受戰亂的荼毒,都是因於謙之功。所以,于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嶽飛是抗金名將,在他的帶領下,抗金的鬥爭取得節節勝利。他讓人們看到了大宋朝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可能性。可是,就在這一過程中,宋高宗與秦檜為了個人的私利,置國家與民族大義於不顧,害死了嶽飛。嶽飛的死,使得百姓心中收復失地,還我河山的美好願望化為泡影。對百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秦檜的罪惡,當然是殺害嶽飛,其背後的原因是為了個人私利,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這和現代的汪精衛之流,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必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于謙死後,對於國家與民族的傷害,比之嶽飛要少一些。嶽飛的死,既是對社會公理與正義的無恥賤踏。同是,又是又是民族現實利益的巨大損失。國家統一的前景被打破。于謙的死,與嶽飛之死前邊的影響是一樣的。只是對正義與人心的損害。他的死,對國家的現實損害,沒有像嶽飛之死那麼大。

再說徐有貞。他陷害於謙,某些方面,出於政治上的報復。在「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俘。主張遷都的主要人物就有徐有貞。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說:「言遷都者,可斬也。」明史說,當時「珵大沮,不敢復言」。「珵」就是徐有貞。他當時的名字。後改有貞。當然,挾嫌報復,是小人的品行。

明朝大臣之間為了爭權奪利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與明朝的政治體制相關。從朱元璋和朱棣取消宰相制度後,明朝建立了全面互相監督,互相牽制的政治體制,以保證君主的絕對權威。所以,徐有貞誣陷於謙,在某種程度上順應了當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需要,迎合了明英宗的心意。更重要的一點,恐怕還是自己想上位掌權,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正是在這一點上,與明後期大臣之間的爭鬥本質沒有區別。

這種爭鬥在明中後期非常明顯,比如嚴嵩搞死夏言,徐階搞倒嚴嵩,高拱又搞到徐階,張居正搞倒高拱,張居正死後又受清算。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你很難說那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但是,歷史的評價還是有個大體標準的。做為政治人物,在位的時候,你的行為對國家民族是有利的。就可以說是好人,對國家民族有害的。就不是好人。為了個人私利,而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就是千古罪人。

以張居正和嚴嵩比較,張居正也收禮,也可以說是貪官。可是,說句白話,他是在做好事的過程中收禮,他是以為國做事為先的,收禮在後。而嚴嵩是以收禮為先,做事不論。所以,張居正雖然收了禮,有缺陷,可是,他又對國家有大功。但是,嚴嵩就不一樣了。看看他害死夏言的由頭,就知道他為什麼在《明史》中被列為奸臣了。

夏言是嚴嵩之前的首輔,嚴嵩要上位,必要等到夏言退休,問題是,夏言雖然官位在嚴嵩之上,可是年紀比嚴嵩還少了兩歲。所以,嚴嵩要上位,搞死夏言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嚴嵩搞夏言這事,和秦檜搞死嶽飛,背後的原因有得一比。夏言當首輔,當時的名將三邊總制曾銑計劃收復在被蒙古佔領的河套地帶,便和首輔夏言商量,嘉靖皇帝聽了這計劃,也很高興。可是,在進入籌劃階段的時候,嘉靖皇帝想到他的祖先明英宗被蒙古俘虎的往事,心裡害怕,不想幹了。自己在宮裡越想越怕,喃喃自語「搞出事來,這可怎麼好?到時候,不是殺一個曾銑就能解決問題的!」

嚴嵩知道了皇帝的這種想法之後,趁機上了一本,送了夏言和曾銑的命。現在,有些文學作品,電視劇等,反映嘉靖的時候,把他說的天縱英明,純屬誤解,從曾銑和夏言的這個事上,就能看出,嘉靖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窩裡橫固然可以,說到雄猜大略,和他應該是掛不上鉤。這一點,只要看看明史曾銑傳,應該很容易得出結論。所以,嚴嵩是奸臣的結論,也是板上釘釘,改變不了的。

徐有貞的情況不一樣,他身在官場爭權奪位是有的。害人也是有的。可是,他還有功。《明史徐有貞傳》記載,他是很利害的水利專家。在他的主持下,做了許多水利方面利國利民的事。

在傾陷於謙的過程中,徐有貞雖然參與了,但真正主導奪門之變的,其實不是他,而是石亨等。後來徐有貞因與石亨等分道揚鑣,自己也受到石亨們的傾陷,差點丟了性命。到石亨倒臺,才脫離險境。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徐有貞所謂的才,不是政治大才。他身上有著文人的通病。實際上是幹不成大事的。于謙之死,他有責任,但非全責。

明史對他的評價是這樣:人非有才之難,而善用其才之難。徐有貞之治河,其纔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繫,可不重哉!

意思是說,徐有貞是治河的專家,如果能夠利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可以流芳百世。可是他為了想當大官,躁於進取,依附攀援,為了陞官賣身求榮。最後雖然成功了,以文人的身份,受到武人的功爵。可是個人的名聲,因此受損,實際上得不償失。

總體上來講,秦檜與好,徐有貞也好,他們的後世名聲都是與他們的個人行為相關聯的。所謂實至名歸。秦檜是為了個人私利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民族敗類。而徐有貞是有功有過,個人私德有虧的一個歷史人物。這就是他們二人的差別。


奸賊作奸,讓人抓不到把柄,纔是最大的賊。秦檜就是如此,秦檜盡然能用「莫須有」的罪名,法制一個民族大英雄。可見秦檜最陰險的嘴臉。秦檜被倫為漢奸之首,真的不冤枉。秦檜十二道金牌騙回嶽飛,就算嶽飛把二聖接回,也只是太上皇,趙構不想二聖回朝情有可原。秦檜私通敵國,陷害忠良,若沒有賊心,何以替別人背鍋,賊心不死,只是有了皇帝為靠山,才為所欲為,接機陷害忠良,秦檜這種人才是詭計多端奸詐的陰謀家。所以永遠別想矇蔽國人,秦檜已經是奸相賊子的祖師爺了,還怎麼反正,自秦檜陷害岳家一門之日,他就是漢奸的代表,從那時起以致將來,秦檜永遠是漢奸賣國賊的祖師爺,將來那些漢奸還會給這位祖師立位設牌,三拜九叩上貢品那,將來還真擋不住漢奸賊子的反正秦檜那奸賊。


幾百年來歷史都有定論的,殺害於謙的主謀是朱祁鎮,徐有貞只是走狗。而殺害嶽武穆則是秦檜的主謀,他能毫髮無損的從金人那裡回來,並且還有自己的家人一起,連奴僕都有,還有金銀財寶,一艘大船連水手都配的很整齊,從連雲港附近登錄南宋領土,然後馬上就被村裡的老漢認出來了,如果他不是超人那就只有一個解釋了,他是漢奸,被派回來是搞破壞的,想辦法殺掉主戰派的一號人物嶽飛那是必須的。


于謙是一個偉大的人,對國家鞠躬盡瘁,對百姓愛護有佳,對子女嚴格約束,對自己更是兩袖清風,在地方造福一方百姓,升迂時百里相送,在中央以兵部二把手,面對風雨襲來敢於面對扶大廈之將頃成為大明的第二拯救者。就這樣的一個人被還鄉團一桿人等陷害致死,徐有貞,石享,曹吉祥幹古奸臣,永世不得翻身。


于謙其實死的並不無辜,在當他說出"社稷為重君為輕"那句話時,就註定他必須死。他得罪了皇權。她正直的沒朋友。換句話說,情商太低。在明朝這種結黨營私超嚴重的時代,突然冒出這麼一個油鹽不進的人,得罪了官場所有人。在他被別人誣陷的時候,竟然都沒有一個人出來幫他說話。人都是有私心的。于謙太高尚了,就顯得眾人過於庸俗,庸俗的人多多少少會犯點錯誤。而於謙恥於和這些人站在一起。所以他又得罪了百官。再官場他真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自己的團隊在官場是很難生存的。這跟你清廉不清廉沒有直接關係。


首先,得搞清楚「罵名」是怎麼來的?不是因為你幹了一件壞事,被人知道了就會有「罵名」!是因為當權者或者說是掌握輿論的人需要這麼一個「靶子」,或批判或引導或弘揚~~!你看「武聖」原來是嶽飛!後來到了清朝了就變成關羽了!為什麼呀?因為嶽飛「抗金」!然後在就徐有貞和秦檜來說,其實他們乾的事都一樣:既解決了政治上的對手,又迎合了上意,還能鞏固自己的權勢!這種「好事」大部分人都會做!只不過後來南宋需要「北伐」,要抵抗蒙古大軍!需要一個「靶子」做反面教材;於是秦檜就悲劇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害於謙的有三,石亨——武官,曹吉祥——太監,徐有貞——文人,掌握話語權的文人自然而然的會將火力集中在前兩者頭上,這就象崇禎死後獻城的是文人而卻有文人寫書硬栽在已經退休的曹化淳頭上一樣。徐有貞是江蘇人,江蘇徐氏是大姓,門生故吏親戚朋友一大堆,文人筆鋒轉兩下,名聲立馬就好聽多了。


秦檜並不算什麼奸臣,他是終於趙構的,之所以會被打成奸臣,是他和趙構一起侵犯了多數士大夫的利益,按照封建道德,沒辦法指責君主,於是就打擊鐵杆保皇分子,指責他們是奸臣,秦檜是奸臣就是因為趙構這個皇帝名義上是臨時工,而且沒有直系後人,下代皇帝沒有必要維護他的名聲,他的名聲不好,反而更能忖託自己英明,給秦檜搞個奸臣就沒啥阻力了,看看楊家將,狄青,為啥沒有奸臣跪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