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多了去了,來看看這些落榜後還在堅持的高齡考生~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本世紀初的2001年,教育部宣佈取消高考年齡以及婚否的限制,此後陸續出現一些大齡考生參加高考的新聞。

南京一位叫王俠的老人,從七十二歲開始,一直連續十五年參加高考,2015年,八十六歲的王俠老人仍在堅持。

古代的「高考」——科舉考試也不受年齡限制,很多考生六七十歲考中進士的並不鮮見。

比方說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的一次「高考」,這一榜有二十六人中進士,其中就有五位年過五旬的大齡考生。

考生王羽希七十三歲,劉象七十歲,柯崇六十四歲,鄭希顏五十九歲,曹松五十四歲。

時人稱之為「五老榜」,唐昭宗非常同情這些老人,破例免除「吏部銓選」的環節,當即授予了官職。

「五老榜」中,單就詩歌水平而言,最為出眾的當屬曹松,他是安徽潛山人,詩作風格酷似以苦吟著稱的賈島,《己亥歲二首》中有一句流傳甚廣——「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宋朝人梁灝,《三字經》中:「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說的就是他。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遁齋閑覽》記載:「梁灝八十二歲,雍熙二年狀元及第。其謝雲:『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雍熙二年(985年),八十二歲的高齡考生梁灝考中了狀元,被授予翰林學士,當過一段開封府尹,九十二歲去世。

他的兒子梁固也很牛,堅持不要皇帝「賜進士出身」的特殊照顧,憑藉自己真本事參加科舉考試,在父親去世的第四年考中狀元。

清朝乾隆年間,廣東也出現一位大齡考生——時年九十八歲的謝啟祚。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謝啟祚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參加了鄉試,一舉成名。

早已是兒孫繞膝,五世同堂的謝啟祚喜不自禁,為了表達中舉之後的心情,寫了一首《老女出嫁》:「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女,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老爺子把自己形容成大齡出嫁的老處女,其實他也確實很害羞,當時,與他同榜有個年僅十二歲的考生,兩人之間足有相隔兩三代人的年齡差。

道光六年(1826年),廣東三水縣舉行會試,舉子陸從雲(一說陸去從)參加考試的時候,已經一百零三歲了。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陸從雲體格硬朗,「耳聰目明,步履甚疾」,看上去也就六十多歲的樣子。

陸從雲從雍正年間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直堅持到道光年間,皇帝都換了三任,真夠執著的!

可惜的是,此次高考,陸老爺子又落榜了。道光帝十分同情他,於是破格提拔陸從雲擔任國子監司業。


科舉制度開始於隋唐,對整個國家,上至帝王,下至知識分子個人,影響深遠。據史載:李世民見新科進士進殿,大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唐代大詩人孟郊四十六歲好不容易考中進士,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寫下了著名的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從唐代起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俗語,著名的「囍"字來歷的故事也證明瞭這點。王安石與女友訂婚後赴京(東京汴梁)趕考,等他洞房花燭時,又傳來高中進士的喜訊。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橫批是:雙喜臨門,從此為討吉利,天下人結婚之時都貼囍字,流傳至今。的確,金榜題名在文學上、政治上、軍事上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者如過江之鯽,難以計數,但名落孫山者中,歷史上(注意是歷史,不是青史,有的留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留名者也為數眾多,下面列舉幾位,以饗讀者: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五歲便可對詩,成年後屢試不弟。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進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884年敗死狼虎谷。

趙普,北宋開國功臣,官職宰相、太子太保、太師;主要貢獻:與趙老大(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964年拜相,協助太祖(俗稱趙大)籌劃削奪藩鎮,史稱「杯酒釋兵權",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措施。病逝時,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配饗太祖廟庭。(俗稱陪趙大喫冷豬肉。)史載: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什麼意思?趙普沒多少文化,自然也是白丁出生。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人稱"西楊",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死時贈太師,溢文貞。怎麼進入朝廷,野路子(非科舉),不是走後門,建文帝召文臣修撰《明太祖實錄》,被王叔英以史才推薦,後又在吏部對進入史館的文臣考試中,被尚書張紞看中,奏請為第一名。。從此開始騰達。

清代首選左宗棠。左季高,湖南湘陰人。明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當農民時,仍遍讀羣書,鑽研輿地、兵法。自撰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千卷,神交古人。後在曾國藩領導下,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曾氏集團中軍事才能無出左季高右,領導洋務運動,平定陝甘同治回亂,古稀之年為保衛祖國西北邊疆,抬棺入疆,攻滅沙俄扶植的阿古柏政權,收復新疆。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後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被朝廷賜同進士出身,(相當於開國中將原國民黨將領韓練成,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因救蔣介石駕有功,被老蔣特許黃埔軍校三期畢業),還被科班出身的曾國藩賜對聯嘲笑:賜同進土出身,給如夫人(現在人稱二奶)洗腳。死後追贈太傅,謚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至於洪秀全、蒲松齡、袁世凱、吳敬梓,只要粗通歷史文學的都懂,我不再贅述。

所以應了一句古話:英雄不論出生。

以上小文,不當之處,望斧正。


吳承恩,大概參加了六七次鄉試(鄉試三年一次),皆未中舉。四十五歲的時候宣佈放棄,回家寫書,纔有了今天大家家喻戶曉的《西遊記》。

還有吳敬梓,寫《儒林外史》的清代著名諷刺小說家,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後,再也沒能在科場上進取。這裡解釋下『秀才』是四級科舉考試中,最低級別的那個功名。往上還有『舉人、貢士、進士』。

《儒林外史》中一篇《範進中舉》,寫範進考取舉人後欣喜若狂,竟至瘋癲,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科舉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吧。


謝大師您好!我國以勤讀為主;勤者務農,讀者文墨,兩者缺一不可。自在古代文豪墨客,對「科舉「制度慕思盼盡,由於科舉給學士帶來前途,給讀書人造就了無限光榮,在政治舞臺可以發揮各人才能。但落榜居多,金榜題名極少;試想一下;千千萬萬考生,而朝廷招生名額有限,只能擇優錄取。但在古時沒有年齡規定,有些仍不甘落榜,繼續學而再考,考而又落,一直考到七八十歲。比喻,若梁灝,八十歲終於考上狀元了!皇帝高興殿前試題,,老者若梁灝對答如流,有對大庭,魁多士之美稱!終於贏得了狀元夢了!可樂極生悲了,樂,,一輩子的榮耀在此登科榜題!光宗耀祖,封妻蔭子,富貴輝煌!而悲;畢竟年齡超大,心有餘而力不足啦!再說落榜的學士太多太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