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李勤餘

豆瓣評分超高,公衆討論超熱,開年第一部爆款劇的名頭,《都挺好》當之無愧。這部劇怎麼就火了?答案很簡單,它確確實實擊中了社會痛點。母親偏心、父親自私、大哥愚孝、二哥媽寶,唯有三妹自信能幹,卻不幸淪爲家庭中的“受害者”。如此寫實的劇情,怎能不讓屏幕前的觀衆感同身受?一時間,“原生家庭論”以及其衍生出的“重男輕女”“父母皆禍害”等話題再度成爲輿論場的焦點。

那麼,原生家庭當真像《都挺好》所表現的那樣,能決定個人的一生?廣大觀衆的“怨氣”,到底從何而來?

原生家庭論,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乍聽之下,原生家庭論是極具說服力的。《都挺好》引發的相關討論,也不是第一次。很多人都在談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爲模式,一些新聞中的主角的原生家庭,也會被拿出來品評一番。很多人也認可這種分析,認爲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缺陷的根源。

原生家庭論到底有沒有道理?客觀地說,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放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對這一點的感受可能更深。也是在去年,一部《狗十三》讓不少觀衆在走出影院時眼泛淚光。影片中少女李玩的遭遇,不能說不具備典型性。強行鍛造“聽話”人格,打壓自由個性,在今天的中國家庭中仍然是普遍現象。

在《都挺好》裏,二兒子蘇明成的“不靠譜”,也和其從小受母親溺愛不無關係。這個在婚後仍將依靠父母視爲理所當然,精神上沒有斷奶的媽寶男,似乎正是原生家庭論的明證。

但另一方面,原生家庭論也缺乏充足的科學依據支撐。現實情況是,原生家庭理論從來就不是一個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對象。如果我們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不難發現,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心理學文獻並不多,被引數也極少。至於原生家庭論的祖師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如今更不被主流心理學家所待見。

我們在專題《“原生家庭”爲什麼會成爲流行病?》也曾列舉過不少實例。比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可見,原生家庭論更像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它既沒有辦法被證實,也沒有辦法被證僞。毋寧說,原生家庭論中的某些合理部分被過分誇大,導致以偏概全,將其演化爲原生家庭“決定”論。這種對生活的過度簡化,很難站得住腳。

既然如此,爲何對原生家庭論深信不疑者仍然爲數衆多?或許是它爲所有處於迷茫、困惑狀態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懂的答案。爲什麼生活不如意?爲什麼我並不完美?這都是因爲原生家庭不夠好,對我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問題。

但是,這種思維模式並不會幫助任何人改善境遇、完善自我。《都挺好》中的三女兒蘇明玉之所以讓人心疼,不僅是因爲她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更因爲她能幹、自強,從不自暴自棄。試想,如果她始終停留在自怨自艾的狀態裏,除了能得到一些廉價的同情心之外,又有多少可愛之處呢?所以,我們或許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完全擁有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利,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權利。

血濃於水?原生家庭論的缺陷在於強調血緣羈絆而輕視情感交流

《都挺好》的戲劇衝突集中於家庭關係的剪不斷理還亂。蘇明玉的一大可悲之處就是,她十八歲起就和家裏斷絕經濟往來,想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卻始終割捨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紛爭。家庭、親情本應是個體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爲何反倒成了蘇明玉的負擔和累贅?

其實,蘇明玉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十多年前的電視劇《新結婚時代》就曾把類似問題赤裸裸地擺在公衆面前。劇中的何建國和顧小西夫妻情深、恩愛有加,卻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何建國因爲在當年佔用了哥哥的升學機會考進大學,一直對家人充滿愧疚。無條件滿足其家庭不合理要求的他,給顧小西帶來了許多痛苦和麻煩,也直接導致了兩人的婚姻危機。可見,單純地把血緣關係看作一種責任和義務,而忽視情感上的理解和溝通,最終只會讓“原生家庭”演變爲一場災難。

十多年過去了,《新結婚時代》中的悲劇非但沒有成爲過去,反而在“蘇明玉”們的身上不斷重演,這實在值得反思。莫非,何建國、蘇明玉面對的難題,當真無解?

新結婚時代劇照

事實並非如此。六十多年前,小津安二郎就用一部《東京物語》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電影中,與兒女分別已久的老兩口懷着愉快的心情去東京看望他們。這座大城市讓老人感到陌生,兒女們的冷漠更令其心寒。大兒子工作繁忙,沒時間帶他們出去玩。搬到女兒家,依舊每日困守且有矛盾。老兩口漸漸也明白兒女們的處境,只有守寡的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情感和血緣孰輕孰重?看過這部電影的觀衆心中自有答案。

2013年,另一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也用自己的作品《如父如子》探討了這個問題。兩個家庭把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養到6歲才發現,孩子在出生時被錯誤地調換了。可想着把親生子女接回來的兩家人逐漸發現,事情的發展和想象中的並不一樣。電影結尾,當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對父子終於走到一起時,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

如父如子劇照

這並不是說,血緣關係不重要。但把“畢竟是親生的”“父母養育了你”等理由掛在嘴邊,只會將親情異化爲一種病態的合同關係。中國傳統文化中將家庭關係等級化的糟粕,更應該被摒棄。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獨立個體,都享有與其他成員平等交流、交往的權利。

沒有相互尊重、理解,一味強調血緣關係,就會造就更多無腦愚孝、重男輕女的家庭悲劇。《都挺好》中的“中國式長子”蘇明哲,以犧牲妻女的生活質量爲代價,迎合父親的行爲,正是不能理解當代社會家庭觀念的結果。而更多“蘇明玉”們所要追求的,不是和家人劃清界限,老死不相往來,而是看淡血緣、各自安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呼喚平等和自由,《都挺好》會讓我們都挺好嗎?

《都挺好》能成爲輿論場上的焦點,絕非偶然。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平等和自由的要求愈加迫切,已成爲廣泛共識。正因此,光彩照人的蘇明玉在家庭中的弱勢地位讓公衆感到不能忍。這種思想觀念上的進步理應讓人感到欣喜,但我們顯然不該把目光侷限於此,更不應該渲染和營造家庭、性別衝突的氛圍。

不必爲自己貼上“受害者”標籤,也不必因爲原生家庭論的流行而仇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會帶着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仍然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看完《都挺好》,到底會不會讓我們都挺好?這將由你自己決定,而不是原生家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