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台,小前台是拉通企業從上到下的資源,前線反饋之後能快速進行打擊的方法論。(關於前台,中台,後台具體是什麼可以查閱: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最新的「大中台,小前台」組織架構??

www.zhihu.com
圖標

從藍圖中可以看到,中台是由標準規範,共享業務服務,技術平台服務,平台管理組成。

我在公司中屬於用戶體驗部門,能做的就是標準規範(a.k.a 設計規範)。單單把標準規範拿出來推,它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把標準規範放在中台里,去推中台這個方法論,它的力量是強大的。

好了,怎麼去推動呢?先想想,我們需要哪些人的支持,能給他們提供什麼價值。

我把推動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一,證明標準規範。

1. 設計規範的內容

元素--------控制項--------組件--------頁面--------業務類型

元素:字體類型的、主色輔助色、按鈕的觸發效果(默認,懸浮,點擊,已選)……

控制項:用元素組合成的:按鈕、選項框、下拉框、進度條、icon……

組件:用控制項組合成的UIKIT

頁面:用組件+頁面布局組合成各種層級的頁面

業務類型:用一系列頁面&它們之間的跳轉關係,組合成某種業務線的模版

展現出來的設計規範,可以直接從組件+頁面開始,比較實用。能經受住考驗的設計規範,必定是可溯源,自成體系的。元素、控制項、受欄位類型、後台支持、用戶習慣的影響結果一定要記錄下來,也是為後期完善組件庫,頁面庫做準備。

2. 標準規範的來源

  • 對於單個系統來說

當系統設計到前期的時候,可以邀請資深的用戶&業務提提意見,但沒必要邀請初級用戶進行驗證。這個時候根據經驗來形成系統雛形。

當系統設計到中期的時候,由於原型來源於不同的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同功能會出現不同樣式。這個時候就可以從業務中提煉出來(控制項,組件,頁面,流程等)再形成標準:對於同樣的功能,就用統一的樣式。解決了體驗中的「一致性」問題(以及由於不統一規範,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學習成本高、系統臃腫……)。還可以提高開發的效率。

當系統設計到後期的時候,可以邀請用戶,去驗證整理出來的樣式、統一出來的標準是否能滿足用戶的習慣,需求。這個過程是持續而且長久的,各方面的意見就是在增加設計規範的價值和延展性(持續增加價值)。

  • 對於多個系統來說

B 端的用戶,很有可能是同一批人群,對應同一套用戶習慣。但他們使用不同的系統就要學習不同的操作習慣,增加了學習成本,也會降低用戶的工作體驗。

在公司內部中,業務的開展往往涉及到N多個系統。對於業務方來說,只想快速實踐業務,驗證一下是否能到達效果,兵貴神速。但是往往要開展一個新的業務形態,需要搭建平台,搭建C端應用,搭建資料庫等基礎建設,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見到一點點業務的落地效果。隨著企業的發展,業務的增加,B端系統數量也持續在增加,這個時候不同平台、系統之間的重複造輪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如果企業內有一套規範(有且只有一套),就能減輕用戶的學習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開發團隊的重複勞動,縮短新業務的落地時間。

  • 適用的系統類型

B端十分適用,C端不完全適用

規範是為了解決效率低,不統一的問題,這種問題在B端常見,C端因為本身迭代改版快,所以也沒太多內容需要規範(好比就做了一個app,裡面的功能很少有復用,那這時候想做規範就很難推)。

設計規範的目的:一,統一標準 ;二,提高效率

再加上一些方法論的指導形成的統一約束就是規範了。

3. 設計規範的價值

設計規範本身就是對交互設計工作的提煉,交互設計工作都是承接B端產品經理的需求。而B端的需求本身就代表了解決業務問題的價值。所以說「怎麼去證明設計規範的價值」,有兩個方面的價值:

一、設計規範的內容對於業務的價值,這就需要持續與業務、用戶體驗相結合驗證,迭代升級設計規範。側重點是:全面收集業務場景,沉澱經驗,提升&統一體驗。

二、是設計規範,中台的方法論對於it的工作流程中,可以在拉通資源,統一標準,提升效率,減少重複造輪上實現價值。屬於公司內部工作方式的業務變革。側重點是:各方團隊&領導層對於此方法論的認可程度 ;作為方法論的推動者,要根據自身能調用的資源去推動各方。


二,引導&滿足多方需求。

如果要達成合作,推動方案,那麼肯定要與對方細化工作,排除顧慮,滿足對方的需求,引出對方的期望,那麼對方就會願意幫你,形成共贏。

  • 標準規範是給誰用的?

以往是叫設計規範,針對一個系統,通常給體驗團隊中的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用,以提高體驗質量。完成設計之後交付給開發人員,就形成了框架。

當設計規範從一個系統上升到所有系統,從一個項目上升到所有項目,那就必須得有個統一的標準規範,它的作用不僅僅是規範設計,也是經驗知識,項目資料的沉澱,記錄了現有資源的技術實現能力。凡是參與系統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設計者,標準規範是給設計者用的

1,規範的開發團隊,與選用規範的開發團隊(標準規範的選用與建設)

系統的開發團隊在項目的初期往往會選擇一套開發框架,主要會考慮到以下因素:

  • 技術:在可實現的能力範圍內;
  • 體驗:能保證體驗質量;

再看看行業內,已經有很多現成的規範/框架。那麼哪些方面的亮點會影響選擇呢?

  • 技術

新系統處於開發階段的時候,為了保證項目上線,首先考慮到的是規範/框架的可行性,如果前期技術團隊沒有選擇你的框架,那麼後期再用上的可能性不大。從適用性來說,用戶會看技術框架是否滿足業務形態,對老系統的適應性和對新系統的支持。

所以需要展示出:

  1. 全面:讓別人覺得你的很全面, 很實用。這方面在下面【體驗】一節會詳細講到。

2. 可參與:留給用戶修改,新增的空間,讓別人在你現有標準規範/框架中找不到想要的內容時,允許用戶自定義一些新型的樣式(不屬於標準規範中,但是能讓其他用戶也用上)。

這部分後期將會成為補充 標準規範/框架 的實用素材。

  • 體驗

在上一階段提到過,同一批用戶必定是有類似的工作習慣,這與其所依附的組織文化有直接關係。如果沒有規範進行約束和記錄,沒有對用戶意見進行分析管理,容易造成系統更改頻繁,從而衍生出新問題。

標準規範,代表了用戶體驗部門對體驗的最高要求,以及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體驗的需求,往往是浮動的,但是有些成功的案例是可以沉澱下來,有些個性化的問題是可以少數服從多數。標準規範需要在保證業務能順利進行的前提下,提出前瞻性的要求,再根據實際的技術支持情況,針對不同案例設計出不同方案。

上面提到過,在展示框架的時候,要讓別人覺得很全面,很實用。

  1. 全面:全面&精確。如果說規範是把之前的設計交付物的總結,是從其他的規範中借鑒過來的總結,這樣做成的規範是不成體系的。我認為給用戶感知的「全面」,不是行業內,設計樣式的全面。而是規範的內容夠精確,組合起來體現在業務中的全面,讓用戶感覺到,用你的規範能立刻適應業務,而且實現的方法不止一種,讓他有選擇。當規範比較豐富的時候,做好說明(適用範圍)很重要,哪些是急需實現的,哪些是PLAN B。
  2. 實用:指的是規範中的組件,頁面已經在上線的系統中實現了價值。(把資源用在能實現更多價值的上,對所有開發團隊都是有利的)

所以說規範全面,UI精緻,能結合業務組織文化,減少學習成本,又有參與空間的規範,是極具吸引力的。畢竟B端系統的考核指標,應該是都是圍繞系統建設、效率提升、工作能力進行指標構建,所展現出來的方法論,是可以快速學習。當用戶與規範,形成互補關係,就能長久地形成共贏。

2.產品經理

  • 直接套用規範來輸出原型,無需經過設計師即可完成需求
  • 看出目前的業務線/其他同事的業務線的進度。

3.項目經理

  • 從規範可看出目前團隊需要調配的資源情況,可以精確地調配資源,以及規劃未來的空間。

4.新用戶

  • 入職之後,通過規範能快速上手業務。

4.業務員

  • 提供最優的系統,拉通信息,縮短業務上線時間,快速支持業務變革。(規範越豐富,落地時間越短)
  • 記錄行業經驗。

5.用戶

  • 學習成本:不用學習多套系統,減少學習成本。
  • 意見反饋:統一收集意見(這些意見能進行數據分析、製作用戶畫像),對規範進行升級(更新個別組件就能滿足用戶要求)。

以上就是推動中台的一些想法,在平時工作中,我是先從一個大項目開始試點,取得成功之後再進行推廣。在其中如果得到領導的支持當然最好,如果沒有,也可以從「與前線人員合作」入手,再根據實踐情況採取對應的戰略,最終取得共贏。

在此感謝各方對於我工作的支持。

要特別感謝的是李老師,給予我啟迪,讓我受益良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