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春熙路,天高云淡。那时候,人们脸上的笑很简单,干净。

薄薄的晨曦里有炸方油糕的香,老人眯着眼,嘬着起床后的第一口烟。

这街景,几乎是每一个老成都人都再熟悉不过的模样。

1990年,录像厅第一次出现在成都街头。

黑漆麻乌的掩藏着各种欲望,墙上投射出来一束迷蒙的光。门缝上始终扒着好奇的眼睛。

那时候串串的世界,属于街边。

70年代,中水集团援建西南。那一年,老吴的爷爷奶奶意气风发,跟随负责修葺水利电站的水电7局来到了四川。

后来,他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有了老吴的爸爸妈妈,再后来,又有了老吴。所以,老吴是四川人,他开一家四川串串店,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这家名叫马路边边的串串店,出自成都,遍布全国,新晋在星耀城开出的这家分店,是它的第398家。

老吴是国际米兰足球队的铁杆球迷,他倚靠马路边边的场地,拉起了一支“杭州国际米兰足球队俱乐部”的“编外部队”,目前已经有50几个人了。

他们相识于今年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最后一轮,凌晨2点45分,国际米兰对拉齐奥的那一场生死大战。

凌晨2点45分才开踢的球赛,很多原本可以看球的酒吧也关了门,但马路边边一直开着。

“编外部队”来马路边边吃串看球,老吴每次都大手一挥,我买单!但“编外部队”总觉不好意思,偷偷把单付了。

昨晚,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国际米兰对战亚特兰大,“编外部队”在马路边边的新店里,吃了满满5桶签,嘶吼声差点把屋顶掀了。

马路边边的串串有两种锅底,特色经典锅底和传统牛油锅底。老吴推荐特色经典锅底。

他说,特色经典锅底做的是正经八百麻辣烫锅底,用老成都工艺,一丝不苟的炒料,翻油,静置24小时后才能上桌。

蘸料里有用手工碾碎的干辣椒、黄豆末和花生碎,将锅底里的汤舀两小勺出来浇上去,调匀。这才是老吴从懵懂时到而立之年,在成都吃到的串串的味道,且吃完嗓子不会干。

这汤里,必须夹杂着一半骨头汤和一半芝麻油,才香。

因为总有些剑走偏锋的食客,喜欢用涮火锅的汤底来吃串串。

这里的串串,8角/签。

主打的内蒙古带血鲜牛肉,在中央加工厂统一采用码料腌制工艺,变幻出了8种口味:嫩牛肉,嚼劲牛肉,鲜椒牛肉,蒜香牛肉,香菜牛肉,泡椒牛肉,豇豆牛肉,和专做冒菜的巴掌牛肉。

牛肉出乎意料的嫩,即便在锅底里煮了很久,它都依然保持着青春少艾的嫩度。

据说它就是时下成都最流行的鬼肉魔芋。吃到它的时候,相信我的面部表情非常诡异。因为它,跟我们熟悉的魔芋,真的不一样。

结子、豆皮、腊肠和腊肉……这些吃串串的基本常点款都是从成都空运而来。

菜单上居然还有兔腰,但昨晚卖完了,我甚至都不知道串成串的兔腰长啥样。

马路边边还有10款冒菜。我让老吴用自己吃了三十几年川味的舌头自我评估一下,与他老家的味道相似度有多接近。

他很慎重的思考了3秒钟,说,90%。

老吴推荐招牌冒脑花和招牌冒牛肉,都是小小的一碗,用搪瓷碗装着,他说,这才和他小时候吃的冒菜一样。

解辣神器除了传统的冰粉,还有妈妈桂花甜酒酿和峨眉雪荔枝味汽水。

这汽水,我在杭城大大小小的餐馆里从未见过。

是很浓的荔枝味,碳酸的小气泡刺激着舌头,好喝到我想打包整箱回家。

虽然名叫马路边边,但装备却丝毫不是路边店的档次。可供自助拿取餐具的消毒柜,并非摆设,取出来的盘碗都是热乎乎的。

每一根签都是一条人生路,只去,不回。每天,每一家马路边边的门店,都要废除近20000根签。

昨晚9点,我离开马路边边的时候,“编外部队”还在大呼小叫,客人走的走,来的来,依然热闹得不行。

每张桌上涮着串串的锅热气冲天,老吴穿着短袖,脑门上爬满了汗。并没有开热空调,但马路边边却燥热如夏天。

这应该就是串串的力量吧。

作者:胡狸

商务合作:gc88923

摄影:阿琼

美编:狗哥

点开看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