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對於書法方面的貢獻需要有兩個1.獨創飛白書體。據說有一次蔡邕路過鴻都門,看到工人們在用掃帚刷牆。他看到刷過的牆體絲絲露白的痕迹很受啟發,回去便依照得來的靈感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強調飛白枯筆的書寫效果在魏晉時期很受歡迎,王羲之,王獻之都很熱衷於此種書法。唐代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斷》中評價「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2是主持書寫《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年間,蔡邕主持書寫了著名的隸書作品《熹平石經》為後來隸書的發展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熹平石經》高一丈,寬四尺,立於太學門外,歷時八年才完成。


蔡邕(133—192)河南開封人,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是一位博學多能的才子,他不僅善書法,還精通天文、文學和音樂,他的女兒蔡文姬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才女,他最為人所知的估計就是他的書法了。

蔡邕的書法在當時也是非常出名的,晉朝時期衛恆的《四體書勢》里評價他的篆書「采(李斯)斯、(曹喜)喜之法,為古今雜形」。

蔡邕在書法方面的主要貢獻:

一是獨創「飛白書」。據說有一次蔡邕路過鴻都門,看見工匠們正在用掃帚刷牆,掃帚刷過的痕迹絲絲漏白,很受啟發,回去便創造了「飛白書」,這種強調飛白枯筆的用筆效果很受歡迎,很多書法家認為這樣很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流行,王羲之、王獻之也都熱衷於此。

唐代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斷》中評論:飛白秒有絕倫,動合神功」

二是主持書寫了著名的隸書作品《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4年,他上書請求正定儒家經典《六經》的文字,得到了漢靈帝的許可,和很多高官以隸書為書體書丹上石,讓工匠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門外,此工程前後歷時八年。


對蔡邕要從大小兩處看。

小處,他因曾過鴻都門,見工匠以掃帚刷牆,露痕有絲絲漏白,自然,又有生氣,也很有力道,還有一種無需修飾的完整性,他因此創造了「飛白書」。他對書家的影響應該主要是來自於啟發人們作書的最好的老師,也許是從自然的觀察中來。如,過了很多年,張旭還因觀公孫大娘劍舞而悟出草書。

王羲之時代已有很多這種故事,說他好鵝,鵝也許給過他很多靈感,但也有可能,王羲之養鵝只是為了吃鵝肉,因為他要服五石散,只有餓肉最能散毒。這樣說就有點煞風景了,趕緊拉回來一筆,天才如王羲之者,要寫好字都必須煉心,煉神,練禿很多支毛筆。

從大處看蔡邕,他主持了《熹平石經》工程,他為什麼能主持這樣的工作,這同時也是他為什麼能寫好字的原因,那就是,當時全國大部分的書都在他手上。只有他有這條件,當然前提是他有這情懷和抱負。

蔡邕之書後來落在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手上,王璨之書又到了他侄子手上,他的侄子,就是中國歷史上可能是最聰明最深刻的哲學家王弼,二十三歲去世前就已經完成了影響後世很多年的老子,莊子,易經,論語等典籍的注釋。


飛白書,到底怎樣,我們只能在歷代書論里和古人一起暢想了。其實蔡邕最大的意義是把古人無意識狀態的書寫進行了總結,這就是所謂的筆法,中國書法,離開筆法二字,就失去了靈魂。他的書法九勢,就是對書法狀態的總結,對大自然各種現象的總結,把他們中的某種品格注入到書法里,增加內涵,讓學習書法的人能夠直觀感受書寫意象,感受書法其實是有生命的。張芝,鍾繇,王羲之,三者俱得筆法,有各有創新,都是中國書法的源頭。


蔡邕發明了「飛白書」,這種強調飛白枯筆的效果非常受人們的喜愛,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流行。書寫了《熹平石經》,是著名的隸書作品,它的出現,使儒家經典有了統一的官方版本,開創了我國在石頭上刻經的先河。


飛白,。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