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潤

  春山如黛,蓓蕾初綻。

  時光迴流,山爲靈魂水爲血脈的湘西,“美得讓人心痛”,亦“窮得讓人揪心”。

  忽如一夜春風來,突圍“美麗的貧困”號角從前方傳來。

  自治州作爲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擼起袖子加油幹是唯一出路。

  近年來,全州牢守“綠色底線”、寫活“綠色文章”、做強“綠色經濟”,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風生水起。

  幾年彈指一揮間,敢教日月換新天。2018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6.7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3元,同比增長11%,增幅居全省前列。

  正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所說,“打造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就是要告別粗放式生產,從追求數量轉向講求質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田沃土就是稻米滿倉’的理念,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如今,綠色已成爲美麗湘西的主元素、主色調,自治州大莊園美而富——

  綠色產業 托起百姓新夢想

  春已暖,花正開。汽車奔馳在自治州乾淨整齊的農村公路上,兩旁黃色織錦般絢爛的油菜花搖曳在村民們的笑臉旁,整修的山塘護坡披上了一層綠色的新裝,成片的瓜果苗木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勾勒出一幅多彩的鬧春圖。

  “一村一品、一村一業”,行走在湘西,你會發現村村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產業,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現代農業五彩斑斕,生態旅遊引領旅遊產業人氣看漲。自治州美麗湘西辦負責人向我們介紹:“自治州盛產兩茶兩果,其中紅心獼猴桃遠銷港澳,柑橘則出口俄羅斯、東南亞地區。‘湘西味道’不僅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還能讓世界‘觸摸湘西’。”負責人透露,到2020年,特色農業力爭達到400萬畝,屆時每一個湘西農民都會有一畝以上的特色產業,保障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一路向南,總書記特別關注的鳳凰縣菖蒲塘村脫貧情況,現在如何了?廖家橋鎮黨委副書記白開文告訴我們,走進菖蒲塘村,你就能感覺到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這裏已率先脫貧,併成爲全國可複製的精準扶貧標杆。如今,村裏的蜜柚、獼猴桃等產業種植面積已達4000畝,每年來旅遊的遊客近30萬人。尤其是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農產品種植合作社等駐村企業的建立,使這裏人均年收入比5年前翻了近10倍,單個家庭年收入最高逾10萬元。

  在永順縣場坪村,原本佔據山頭的簡陋民居已消失不見,代之以一座座牆壁上彩繪有各種本地特色農產品風景的大莊園,歐式吊椅和小咖啡桌點綴在樹蔭綠草間,一派悠閒。永順縣美麗湘西辦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該村成立了多彩水果合作社,僅葡萄一項就多達十幾個品種,村民自主研發的夏黑、黑娃、陽光玫瑰葡萄,未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不遠處,3月的高坪村隱匿在連綿幾座山丘的獼猴桃園裏,一棟棟獨具土家建築風格的民居點綴其間。村在園中、房在景中、人在畫中。高坪村是如何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的?“龍頭擡起來,產業旺起來。”高坪村村主任彭彪清告訴我們,近年來,高坪村引進龍頭企業,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萬畝山地現代農業示範園,推行園區精品種植、黑豬循環養殖、鄉村生態旅遊、項目入股分紅、合作社運作 “4+1”產業扶貧模式,實現園區戶戶都有當家產業,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入股分紅。

  產業發展融合,力促興業富民生活美。葉紅專說,近年來,自治州堅持在“專而特”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生態文化旅遊業爲主導、特色農業爲基礎、新型工業爲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今後幾年,自治州要以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845”計劃、實施工業提質增效“151”計劃、全域旅遊爲抓手,繼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綠色底線 穩定致富新路子

  綠色爲底,枝頭上的甜蜜事業越來越紅火。

  整齊劃一的煙田,蔚然成林的果園,水庫裏鱗光閃閃、水美魚肥……曾經的一個個貧困村變了,似天翻地覆。

  似乎,一夜之間,一個個美麗鄉村從湘西大地上冒了出來,充滿了生機和力量。

  從吉首順S229往北,山谷間一排排依山勢而蜿蜒的苗族民居展現眼前,這裏就是古丈的牛角山村。海拔800多米的牛角山村,萬畝茶園,成塊成梯,錯落有致,與牛角山的奇景相映成趣。

  因茶而興,因茶致富。這裏農家樂、茶廠、養殖場如春花般競相綻放。牛角山村村主任龍庭萬介紹,現在村裏有近10家村辦企業,僅茶葉銷售年收入就有1600多萬元;遊客紛至沓來,去年累計接待遊客50萬人次,收入2000多萬元。

  自治州現有茶園39.77萬畝,產量10089噸,產值20.19億元。近年來,全州農業特色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通過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845”計劃,茶葉、油茶、柑橘、獼猴桃、中藥材(含百合)、菸葉、蔬菜和以湘西黃牛、湘西黑豬爲主的特色養殖等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實現適度規模化發展。

  綠色爲底,產業扶貧走出穩定長久脫貧的新路子。全州2/3以上貧困人口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脫貧,走出了一條具有湘西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據統計,近年來,全州投入產業扶持資金14.8億元,實施重點產業扶貧項目38個,帶動7970戶貧困戶30508人實現發展產業脫貧;開展農技聯村服務,除“千企幫千村”外,開展千名農技幹部聯村入戶精準幫扶,開展政策宣講、技術培訓和科技服務,受益貧困羣衆達30.47萬人次;持續深化“4331”合作計劃,加快4個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園建設;大項目建設實施到位,15個美麗鄉村創建村實施項目110個,總投資15786.1萬元。

  與此同時,全州產業融合加快發展,鄉村旅遊接待遊客913萬人,完成營業收入12億元。

  什麼是“美麗”經濟?到“自治州第一村”——馬王溪村你就明白了。在如詩如畫的七彩花海里,做陶藝、品葡萄,快樂無限蔓延……近年來,瀘溪縣美麗湘西辦根據瀘溪特色,結合縣“一核兩帶三圈”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紮實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馬王溪村已成爲鄉村旅遊的“領頭雁”,帶動了都岐村、新寨坪村等鄉村旅遊的崛起。

  “這只是美麗湘西建設的一個縮影。自2017年全州啓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成功創建美麗鄉村示範村600個,精品村203個,從示範村到精品村再到建成最美鄉村,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自治州美麗湘西辦負責人高興地向我們述說,一定要做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熱的美麗鄉村,讓農民羣衆有更多的獲得感。

  綠色經濟 振興美麗新湘西

  2018年11月1日至5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暨第二十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在長沙舉行,展會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農產品實力“搶鏡”,深受全國各地採購商追捧。

  展會上,湘西展團的“黛勾黛丫”古丈毛尖、“果王”獼猴桃飲料榮獲第十六屆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產品金獎;洗車河劉大姐黴豆腐、擺手堂酒、“神鳳牌”湘西黃金茶、“苗外婆”榨菜系列榮獲第二十屆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產品金獎。

  近年來,自治州涌現出一批“站得穩、叫得響、傳得廣”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全州特色農產品實現品牌化運營。全州處於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0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面積28萬餘畝,總產值47億餘元,均創歷史新高。其中,2018年新獲“三品一標”認證產品51個。全州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湖南省名牌產品3個,成功申報“中國黃金茶之鄉”。果甜茶香,銷售市場也實現多元化發展。

  2月14日,“全省電商企業湘西行”考察團來到保靖縣,與種植大戶、合作社代表等進行對接洽談,現場簽訂協議9個,今年協議銷售湘西柑橘、獼猴桃5萬噸,銷售額約3500萬元。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入“快車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成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在打造美麗鄉村時,自治州通過產業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等“五大創新”來推動實現。達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以產業發展爲龍頭,讓鄉村跟上發展步伐,成爲湘西亮點和底色。這正是葉紅專多次強調的“着力推進鄉村振興,提升美麗湘西顏值”的生動實現。“六大行動”一直貫穿着美麗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規劃引領彰顯佈局美、綜合整治彰顯環境美、發展產業彰顯生活美、文化教化彰顯風尚美,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新成效。

  天時地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湘西機場、黔張常鐵路、張吉懷高鐵等一大批大通道項目加快建設。湘西迎來了高速時代,即將邁入高鐵、航空時代,有效破解了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

  從此,這裏天不再高,路不再遠,一日千里;如今,這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日新月異。

  綠色的湘西花滿園,彩色的湘西金滿地。

  苗家大鼓與土家擺手長歌在山水間交響,古樸典雅而又清秀如初的湘西,更迷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