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原因很簡單:剩者為王!德川家康是真的做到了熬死對手,坐收勝利果實。他不僅結束了戰國時代,開啟了長達近300年的太平盛世,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日本。而且,家康欽定「御三家」為德川家後世基業的延續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立嗣,指定繼承人這方面是遠遠超過了信長和秀吉。德川家康是不是一流的戰術家不清楚,但是一定是一流的戰略家,眼光極為長遠,行事極為果斷。他帶給了日本人長久的和平,這是最偉大的貢獻。


最佩服山岡庄八,這種吹牛皮的功夫曠古爍今,空前絕後,怎麼就能把一群烏合之眾,土匪流氓打群架的雞毛蒜皮事兒,寫成洋洋洒洒幾百萬字的文學巨著。江山算是織田信長打下來的,後面兩個不是男人,活著的時候不敢正面較量,等到老闆死了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是真熊,雄用在他們身上簡直是諷刺。相比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還像個正常人,不會天天做著吞併明朝的白日夢,最重要的是,成王敗寇,輸了你就什麼都不是。


豐臣秀吉在文韜武略比不上織田信長,可能連明智光秀都不如....但他有個好弟弟豐臣秀長,而且自身從農民做到天下人,非常懂得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願意爭取最大利益而妥協....可惜老年得子,陷入私心導致內部分裂。德川家康老實說是命長,豐臣秀吉麾下豐臣秀長 前田利家任一人不死,德川家康都不可能有機會


第六天魔王的霸氣,關白的草根,烏龜的隱忍!更喜歡第六天魔王


國人對日本戰國大多不屑一顧,但是後來萬曆明朝也與日本在朝鮮相持好幾年,客觀事實的說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明朝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再到後來甲午戰爭,抗日戰爭。 話說回來,織田信長顯然是最具有英雄氣概的,有人說他殘暴,也有人說他佛敵,還有人說他氣量宏偉。我給他一個評價,織田信長是一個其眼光高於所處時代的人物。


豐臣秀吉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是繼室町幕府之後,完成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為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

《明史》里稱作平秀吉。秀吉在全國初步統一完成之後,於1592、1597年兩次入侵朝鮮,連陷釜山、漢城、平壤等要地。後由於朝鮮軍民的抵抗和中國明朝派軍應援,遭敗績。1598年,因侵朝戰爭未達目的,在焦慮不安中死去。豐臣秀吉的統一事業為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的幕藩統治制度奠定了基礎。在武功之外,還從事於建立新的封建體制。實行士農工商政策,即嚴格劃分武士、農民、手工藝者和商人的階級界限,各有居所,不得混淆。並以將土地分給部下的形式,建立新的封建主從關係。在全國各地實行清丈土地,統一地制。確立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種者,以一耕地歸一耕者為原則,凡在土地帳上登記的農民統稱百姓,為年貢的繳納者,形成父權家長為主的小農家經營的形式。又確立土地收穫2/3為年貢,1/3歸耕者的剝削方式。獎勵新興工商業,扶植城市的發展。1588年令全國收繳民間武器,以防止農民起義。鞏固了兵農分離制度,使武士集中居住於城市。宗教方面,保護佛教寺院,壓制天主教的傳布,迫害西班牙傳教士,開日後禁教鎖國之先河。

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途中發動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焚毀本能寺,切腹自盡,但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戰敗切腹。史稱「本能寺之變」。當時豐臣秀吉正在圍攻備中國的高松城,由於報信者的失誤,於事變三天後才得知消息。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5天內強行軍200公里返回京都,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撤退(中國大返し)」,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

回師之時,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于山崎之戰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因此功績,秀吉在清州城重臣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之子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隔年,雙方決裂,勝家出兵攻打秀吉。開始柴田軍略佔優勢,但秀吉攏絡柴田陣營的前田利家,使其於後方倒戈而擊潰柴田軍。此戰後勝家自殺,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秀吉完成統一織田舊部之舉。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1584年,與其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此戰之初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和池田恆興戰死,在戰況失利的情況下秀吉憑藉驚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織田信雄,家康被迫退兵。而後秀吉又以令人難以置魄手段招降德川家康(把妹妹嫁給家康並把自己的母親送去作人質,完全是乞和的架勢),德川軍歸順羽柴軍,秀吉正式展開統一信長未完成的統一大業。1585年,秀吉率聯軍攻打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迫使其歸降並退回原居地土佐。同年秀吉希望成為征夷大將軍,但在公卿的勸阻下轉而向朝廷索取關白的封號。為此秀吉一度打算認前關白近衛前久為義父(因為日本有關白只能由出自藤原一族的近衛、鷹司、一條、二條、九條等「五攝家」世襲的傳統),但秀吉最後放棄此計劃,而要求朝廷賜予新的姓氏。於是朝廷便賜予他「豐臣」這個姓氏,並就任關白。豐臣也由此成為繼「藤原」、「源」、「平」、「橘」等四大姓氏之後的第五大姓氏。不過「豐臣」未能象其餘四大姓那樣發揚光大,因為它只傳了兩代就絕嗣了。1587年秀吉又聯合已經歸順的毛利征討九州島津氏並讓位於相對親豐臣的島津義弘。1590年遠征關東,包圍小田原城並擊敗後北條氏,北條家主北條氏政被迫切腹。使陸奧國的伊達政宗等東北諸大名皆歸服。至此秀吉完成全國統一。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たいこう, Taikō,又作翻譯太合)。

在完成對國內的統一後,秀吉出兵侵略朝鮮,意欲將其作為侵吞中國的前哨,他的狼子野心在他給家人的信中昭然若揭——「高麗都城已於(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捲大明,當以大唐(明朝)關白之職授汝(指豐臣秀吉的侄子豐臣秀次)。宜準備奉聖駕於大唐之京城,可於後年行幸,屆時將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將增加,其中下位者將增加十倍,上位者將視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為大唐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

1592年,豊臣秀吉發動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的約20萬大軍入侵朝鮮。起初,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朝鮮向明朝求救。明神宗命遼東總兵李如松入援朝鮮。在明軍和朝鮮全羅營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進攻下,日軍屢遭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大,豐臣秀吉接受明朝和談的條件,明朝封豊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日本侵略朝鮮的行動暫時停止。但1596年,豊臣秀吉借口不滿朝鮮方未派人致意,再次遣兵入侵朝鮮。日軍盤踞釜山,再進逼漢城。然而明朝援軍入援後,日軍陷入困境,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於伏見城逝世,享年62歲,侵朝日軍在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日本稱這次入侵朝鮮的戰爭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禍、壬辰衛國戰爭,中國將其歸為萬曆三大征之一。豐臣政權的統治體制頗為完備,但也存在許多隱憂:家康在地方擁有超過200萬石的領地,在中央家康又握有重權,因此最後家康取代秀吉得到了天下。豐臣秀吉多因襲織田信長的經貿政策,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以控制都市、鑄造貨幣等政策規範金融。以太閣檢地(丈量土地、清查田戶)和刀狩令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徹底地兵農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基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