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背後是商品和金融結算交易,沒有交易支持的貨幣如同廢紙一樣,而美元之所以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其背後是以石油爲代表的大宗商品也均以美元計價,並通過一個被美元間接控制的SWIFT國際清算體系來完成交易。

而這背後更是在美國經濟實力的背書下,石油美元和美債共同支撐了美元脫離金本位制後的貨幣地位,“石油美元”一詞就是最形象的說明,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多國已經主動或被迫的轉向美元替代品——歐元、人民幣等非美元貨幣及另一種替代品黃金,從而建立一個去美元化的世界金融秩序。

而目前,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及伊朗等多國爲繞開美元結算石油已經採取了一定的現實步驟,並取得了一定成果,而除了一些產油國外,放棄美元的第三方貨幣交易機制正在掀高潮,截止目前,越南、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央行也提出了貨幣互換的去美元化方案。

儘管俄羅斯和中國似乎正在引領去美元化趨勢,但作爲去美元化的努力,近幾個月以來,歐洲一直走在前面。

“爲了適應新的經濟現實,以及中國經濟日益重要的地位,歐洲央行近期已將5億歐元的外匯儲備換成了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美銀美林分析師在近日發佈的報告中如是表示。

歐洲央行在聲明中稱,歐洲央行持有約480億歐元的外匯儲備,其中大約四分之三爲美元資產,對人民幣的上述投資是在過去六個月通過出售少量美元資產來完成的,上述舉措反映出人民幣作爲國際貨幣的地位上升,並且中國作爲歐元區最大貿易夥伴之一的重要性提高。

事實上,早在2017年6月,歐洲央行首次進行了同樣的操作,將價值五億歐元的外匯儲備從美元替換成了人民幣,這則消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但卻具有里程牌的意義,人民幣從此成爲了世界儲備貨幣,而且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儲備貨幣。

事實上,歐洲多國對防範美元風險已早有佈局,2017年8月,德國央行宣佈已成功將價值爲279億美元的金條從美國紐約等地運回國,分析認爲,德國央行此舉正是對美元信用的一種擔憂,而這也就解釋近一個月以來包括意大利、羅馬尼亞等歐洲多國爲何也要將存在美聯儲的黃金運回國的部分原因了,更早些時候,荷蘭、瑞士、奧地利、比利時、匈牙利也相繼宣佈運回或陸續運回黃金。

不僅於此,最近,德國、法國等幾個歐洲國家央行更是幾乎同時首次宣佈要將人民幣納入他們的外儲資產中就是最好的註腳,西班牙央行也對人民幣表示感興趣,比利時央行稱已經購買了價值2億歐元的人民幣,斯洛伐克央行也表示購買了人民幣,法國《回聲報》稱,瑞士央行在其報告中表示,人民幣是其外匯儲備多樣化的選擇之一。

數週前,德國呼籲建立獨立於美元的全球貨幣支付系統,而法國也緊隨德國,據彭博援引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在全球市場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提案顯示,歐盟也將在2019年爲原油創建歐元定價的基準價格,並將歐元作爲歐盟成員國與第三國能源合同的默認貨幣就是最生動的新註腳。

我們注意到,事實上,歐盟主席容克曾在去年9月就表示,“我們必須改變這一切,完成經濟和貨幣聯盟的組建是促進歐元國際地位的第一步”,他更是炮轟美元稱:現在歐洲每年進口大約3000億歐元的能源,其中80%都是用美元結賬,荒唐的是其中只有2%的能源是直接從美國進口的,歐洲的公司購買歐洲的飛機還在用美元,實在是荒唐至極。

而這個在石油貨幣領域上的新進展更值得我們玩味,這將不但加速1971年美國廢除佈雷頓森林體系後美元格局的消亡,亦或是對1945年之後世界石油交易體系的重塑。

對此,據俄衛星通訊社在援引俄財長的公開表示稱,我們現在是付諸行動的時候了,我們將拋棄美元,並尋求替代貨幣。

而目前這股聲音已經飄蕩在華爾街的上空了,就在近日美聯儲的經濟學家警告美元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之後,摩根大通也在其最新報告中表達了對美元貨幣地位的質疑。

該機構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因爲美國當局和美聯儲的一系列經濟舉措和舉動,才使得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國際支付使用量受到威脅,這纔是世界去美元化的真正幕後推手。

對此,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在上週指出,歐洲突然祭出多張去美元化的“王牌”,也突然加入這股潮流,可能意味着全球去美元化已經進入了一個關健時刻。

而按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在1月的預測就是,“最終,我們將擁有美元以外的儲備貨幣”,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英國使用人民幣份額在各國排名中位列第一,占人民幣結算貿易交易的5.58%,這說明,全球經濟的貨幣天平或正向人民幣傾斜。(完)

相關文章